〔關鍵詞〕 幼兒閱讀;語言教學;表
達能力;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A)—0050—01
幼兒閱讀和語言教學的核心之一,是形成幼兒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實施:早期閱讀、傾聽、表達和文學欣賞,其中閱讀和表達兩個環節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
閱讀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只強調記憶,總以復述為主,認為誰復述得好誰的閱讀效果就佳,誰認的字多誰就聰明。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閱讀的目的并不在于孩子認多少字,而在于使孩子們理解故事的含義。例如,講述《兩只笨狗熊》的故事時,重點應引導孩子們理解那兩只狗熊如果能夠謙讓,就不會上狡猾的狐貍的當,從而讓他們懂得謙讓的道理;講完《金色的房子》這個故事后,要讓孩子們明白只有團結、愛護和接納其他小朋友,自己才能被其他小朋友所接納并分享大家的快樂。
幼兒在理解故事時存在著不全面、不到位的局限性,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操之過急,切忌因一時責備求全而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要對孩子的點滴發現和理解都給予及時肯定和鼓勵。要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具體操作中作出從點到面、由淺及深的設計,耐心引導,始終堅持,逐步養成,逐漸形成孩子的能力。
此外,為了有效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教師在選擇故事類圖書時,應以文少圖多的為主。有些幼兒最突出的不足是拿到一本書翻兩下就算看完了,這對即將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一個好的開端。閱讀教學的起步階段,應首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要求他們閱讀時要愛惜圖書、輕拿輕放等。
表達
在與幼兒的日常交往中,我們應當培養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敢說的能力,多給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并對他們的回答及時地給予回應與鼓勵。
游戲活動、課間及晚飯后是孩子們語言交流最豐富的時間,作為教師在這時不要刻意地去打斷他們,而是要成為他們忠實的參與者和傾聽者,這會讓孩子們感覺到老師很尊重自己。這時選擇與幼兒生活接近的事、物展開語言表達訓練活動,最容易出效果。我班幼兒喜歡電子寵物“拓麻歌子”,每天走到哪都戴在脖子上,我特意也買了一個,和他們一起探討養活它的各種好方法。這一活動的展開,讓平時不愛說話的孩子頓時變得活躍起來,都說得津津有味,表達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和提高。由此可見:教學越接近孩子的生活,就越受孩子的歡迎,效果也就越好。對幼兒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
“海底世界的小兔子”是一節語言活動。上課前,我對本活動信心很足,因為一般來說,孩子們對創編故事很感興趣。活動前我還精心準備了兩張掛圖。當我帶著孩子們看完掛圖,引導他們展開想象時,實際發生的情形完全出乎我的預料。
孩子們像商量好似的,所講的故事情節基本一致,無論怎么引導,創編內容仍然不變。怎么回事呢?原來這是我備課時的一個疏忽造成的:事先沒想到《幼兒活動手冊》上有兩個范例,部分家長已經給孩子們講過了。因此,孩子們講的內容都大致相似。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從那個怪圈里走出來呢?我給孩子們換了種方式加以引導:“有一天,兔寶寶和兔媽媽去海邊玩,一不小心兔寶寶掉進了大海里……兔寶寶被救上來了嗎?”鄧舒妍先舉起了手:“水草纏住了兔寶寶的衣服和腳,她上不了岸,兔媽媽給海里扔了條繩子,讓兔寶寶順著繩子爬上來了。”終于有人走出了那個模式,我趁機對鄧舒妍大加稱贊,表揚她講得與別人不一樣。這下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創編故事就是應該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說,要與眾不同,也就是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
通過這節活動課,我認識到備課時應多方面考慮,遇到問題要隨機解決,不能死板地按計劃進行,應多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施教。這樣會使教學從實際出發,具有針對性、適應性、靈活性,也更有利于培養孩子們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想法和事物的能力。
早期閱讀和語言教學活動對幼兒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初步形成,將伴隨每個幼兒一生,并在以后不斷得到完善與提高,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思考、探索更加有效和更加適應幼兒的方式,并不斷進行嘗試,也就成了每個幼兒教師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