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國民族聲樂歌唱聲部的發展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追本溯源,從民族聲樂歌唱聲部發展失衡的角度解析導致現代民族聲樂單一化發展的深層原因,提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保持其傳統橫向發展的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注重以聲音色彩為主要依據來合理劃分和均衡發展民族聲樂歌唱聲部的觀點。
歌唱“聲部劃分”,是指根據歌唱者不同性別、先天嗓音生理條件和個性特點以及通過后天專業訓練后所獲得的一種建立在自然屬性意義上的嗓音分類和訓練方法。“聲部”這一概念最早源起于歐洲,它開始于單聲部“圣詠”,發展于復調多聲部音樂。到17世紀初期的時候,隨著風靡一時的歌劇人物角色的增多、戲劇性的增強以及美聲唱法的產生,為了適應歌劇發展的需要,人們根據歌唱者的性別及演唱音域進行聲部劃分,逐漸發展出男、女聲高、中、低六個歌唱聲部。歌唱“聲部劃分”理論是聲樂工作者從事演唱實踐、教學研究和作品創作的理論指南,對于發聲技能訓練和演唱教學實踐具有哲學上的方法論意義。該理論的確立不但從人的生理條件上確定了不同歌唱聲部具有嗓音音質、音色、音域和音量上的差異,便于教師根據歌唱者不同的嗓音情況科學準確地劃分歌唱聲部和確定聲音類型,并遵循美聲藝術“聲部劃分”的價值取向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而且從藝術風格上界定了與人聲各聲部類型特征相適應的演唱曲目,有利于教師對聲樂教學材料的科學選取和對歌唱者演唱發展方向的合理安排。歌唱“聲部劃分”理論雖然產生于西洋美聲唱法,但它并不只是美聲唱法的專利,作為人類共享的非物質文化財富,我們應積極加以借鑒和運用,以更好地發展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
從學術層面來看,作為歌劇藝術重要支撐體系的“聲部劃分體系”,在國外聲樂藝術的學術界早已成為成熟的學術體系。然而在國內,目前對于“歌唱聲部”這方面的研究卻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受我國傳統民歌、戲曲和說唱藝術的旋律音調及演唱審美思維長期以來單線條橫向發展習慣的影響,民族聲樂聲部類型的發展多年來相對單一,高聲部作為民族聲樂的主流文化一直獨領風騷,而中、低聲部的發展卻嚴重失衡。
事實上,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不但世代相傳有自己豐富多彩的地方語言和文化習俗,更流傳有美妙動聽、風格各異的單聲部和多聲部民歌藝術。遺憾的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至今,我國雖已先后發現有近30個民族還傳承著大量優秀的傳統多聲部民歌,但由于受曾經落后的歷史、文化、交通和科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傳統聲樂理論中極少記載有多聲部演唱及教學的史料,各民族長期依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傳統多聲部民歌不但在演唱、創作和教學的普及性上遠不如單聲部民歌廣泛,而且有許多還處于瀕臨失傳的狀態,這也導致世界音樂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誤認“中國民族音樂是單聲部的,沒有復音的音樂”。
歌曲是通過人聲演唱來表達個人情感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由于歌曲是專為人聲演唱創作的,因此曲作者在進行歌曲創作時除了需要重視歌詞空間外,還應該充分考慮“角色分腔”——即所創作的歌曲適宜提供給哪一個聲部的歌唱者使用的問題。遺憾的是,有許多曲作者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由于對此問題的忽視而最終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此外,由于適合中、低聲部演唱的民族聲樂作品目前十分有限,有時即使演唱者個人的嗓音特點近似于中、低音聲部,他們也只能無奈地演唱與自己嗓音條件不相適應的民歌或降調進行演唱,這無疑給歌唱者的嗓音健康帶來嚴重隱患,也違背了曲作者的創作意圖。
聲樂藝術除了分高、中、低不同的歌唱聲部外,按演唱形式還可分為男、女、童聲獨唱,重唱,對唱,輪唱,齊唱和合唱等其他多種演唱類型。每一種演唱形式均有不同的演唱風格和表演特點。然而,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民族聲樂在多聲部合作的方向上并未邁出較大的步伐。許多曲作者改編及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基本局限于男、女聲獨唱類型,而忽視創作適合對唱、重唱和合唱等其他演唱形式演唱的多聲部民歌,致使廣受民眾歡迎的傳統多聲部重唱、對唱和小合唱等其他演唱形式越來越少見。這在無形中限制了演唱者的發展空間,導致民族聲樂的演唱類型單一、演唱形式呆板,民眾也容易出現審美疲勞。
要多元發展中國民族聲樂聲部類型,首先,應尊重人體嗓音科學,充分借鑒美聲唱法中的“聲部劃分”理論,根據歌唱者嗓音構造特有的生理特征、共振峰差異、共鳴腔體匹配特點以及藝術嗓音醫學和物理聲學的原理對歌唱聲部進行科學準確的確定。其次,應積極轉變民族聲樂傳統教育觀念,將美聲唱法聲部劃分的科學性與中國民族聲樂的語言特點及風格韻味相結合,探索構建具有典型中國民族特點的歌唱聲部類型。在此基礎上再不斷研究發展與民族聲樂高、中、低聲部各種聲音類型相適應的發聲訓練體系。
中國多聲部民歌是各族人民千百年來積累的文化藝術結晶,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多樣的演唱形式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其獨特的演唱方法、創作技巧和表演形式表現出超強的豐富性,具有更加絢爛的視聽效果。要創新發展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歌唱聲部,廣大聲樂工作者首先應積極深入民間采風,盡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和改編各民族傳統多聲部民歌,并將其中優秀、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多聲部民歌適當采用為音樂院校的聲樂教材,作為民族聲樂課必唱的曲目進行認真學習和演唱。其次,各級音樂院校可通過開設專門的戲曲、曲藝和地方民歌專修課程的方式把當地優秀的民間藝人、民歌手、戲曲和曲藝老師請進民族聲樂課堂,對學生就各地傳統多聲部民歌的發展歷史、演唱方法、創作技巧、藝術特色和表演形式等文化精髓進行專門系統的講授和學習。
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繁榮與民族聲樂的發展提高并存共生,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民族多聲部歌曲創作既包括作曲家單獨針對高、中、低不同歌唱聲部所創作的獨唱聲樂作品,又包含對多種歌唱聲部進行不同組合后所實施的集體演唱歌曲。而對于多聲部重唱、小合唱類聲樂作品的創作,則需要曲作者在借鑒西方先進作曲技法的同時,根據時代的審美需求探索研究我國優秀多聲部民歌中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多聲部表現手法,精心編創出適合現代各聲部演唱的民族多聲部聲樂作品和聲音教材。
民族聲樂多聲部發展將對民族聲樂的演唱技法、教學模式和歌曲創作形成極大的刺激。由于多聲部的聲樂作品在演唱音域上的擴展,要求歌唱者必須適應時代的需求,改革完善民族聲樂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樹立新的歌唱觀念和研究新的歌唱方法。通過對男女中、低音聲部獨唱和多聲部重唱、小組唱和小合唱訓練的重視,以及對在基礎音樂教育課外活動中所常見的節目編排、教學創新及協調組織等其他綜合藝術實踐能力的強調培養,可豐富發展民族聲樂演唱形式,使學生在逐步提高自己演唱水平的同時也熟練了解了其他種類的演唱形式,從而為其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的文化進步密切相關,它始終處于不斷變化和完善之中。“民族唱法”之所以能在當今這樣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獨樹一幟,就在于它在繼續著中國傳統聲樂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吸取其他歌唱藝術的精華。探索研究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多聲部發展,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文化繼承創新的必要性,又符合當今時代聲樂藝術多元化、立體聲的審美感覺,它對深化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改革、豐富民族聲樂理論研究、推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等方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胡曉瑛,湖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