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首次出版于1901年,不僅是一部帶有半自傳性質的小說,也是杰克·倫敦的代表作之一。通過這部優秀的現實主義的小說,人們可以略窺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中的人性。《馬丁·伊登》講述了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年輕人馬丁·伊登,他從一個貧窮的水手變成一個富有知名的作家。當他成功以后,卻發現自己不懈努力追求的上層社會的人們同樣自私虛偽,他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痛苦,于是馬丁溺水自殺了。
此前,眾多批評家、學者從進化論,超人學說,心理學上的人道主義、個人主義和自我異化等諸多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并得出一個類似結論:馬丁的死亡是一個悲劇,是對生命的妥協和逃避,是他無奈的選擇。大部分學人認為馬丁由于理想幻滅導致的死亡是一個悲劇。馬丁·伊登帶著他的財富和名望溺水自殺,在多數人看來,他的選擇是愚蠢的。但是,理想是人生的希望,沒有理想就等于死亡。馬丁的死亡僅僅是表面上的悲劇,其實是其精神生活的升華。雖然馬丁變得富有出名了,但是,他在上層社會的生活毫無意義。因此,他想要解放自己的追求實現自我的理想,離開這個丑陋虛偽的社會。
筆者對杰克·倫敦的這部小說《馬丁·伊登》研究重在分析主人公馬丁死亡的哲學意義,從人生價值觀和生死觀理論的角度分析馬丁·伊登的死亡,并且證明馬丁的死并不是一個悲劇也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升華。根據人生價值觀的理論,崇高的目標造就崇高的品格,偉大的志向造就偉大的心靈,個人價值的實現是很重要的。
人類可以在巨大的不幸與逆境中尋找到平靜、快樂與滿足;但是,在巨大成功與財富之中沒能尋找到幸福的更是比比皆是。而且其生活狀態甚至是痛苦和空虛的。對于馬丁而言,當他貧困、困頓時,精神生活是充實的,有著其明確的一心追求上流社會的向往。但當他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贏得名利時,發現所謂上流社會其實充滿狡詐與虛偽,失去生活的理想,因而他的生命和他的個人價值一下子變得毫無意義。
一個人的個人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追求的生活意味著人生價值的喪失。對于馬丁而言,他有他自己衡量價值的標準,但那完全不同于資產階級的標準。因此,到最后,他的理想都幻滅了。心中沒有理想,生活就失去指明燈,變得索然無味。所以,馬丁自殺了,這種行為并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一個悲劇。他自殺的動機是為了堅持他對自己個人價值的追求。同時,沒有價值意義的生活對于馬丁是一種折磨,所以他渴望解脫自己。肉體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消失。馬丁的一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一生。
他為獲得更好的生活努力奮斗的精神激勵人們為了自己的目標艱苦奮斗。他對于生命和價值的觀點讓人們知道名利并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事情。因此,他的肉體死亡是他精神追求的延續。
理想是人的價值天平上的砝碼。那些渾渾噩噩地活于世上的人,失去了人生的目的和追求,也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他們早晚都會死亡。馬丁幻滅的理想導致了其自殺。下層社會的人思想有限,不能理解馬丁的思想;上層社會的人都是虛偽、庸俗、空洞,他們也不能讀出馬丁作品中真正的美。他唯一的好朋友布里森登,也由于這庸俗的社會死了。布里森登的死使馬丁失去了歸屬感,并深刻地感受到了孤獨和絕望。馬丁意識到他無法在當時的社會實現他的個人價值,他對生活已經失去了興趣。他對人生的真正價值感到困惑。所以,為了他的個人價值,他自殺了。
對于以個體人為出發點的生存哲學而言,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話題。哲學研究死既不同于生物學,也不同于社會學,更不同于宗教。它是把死作為生的一個視角,在經驗與超驗兩個層面上說死,從而讓死對生“有所作為”。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格外關注死亡問題,并使其成為他的生存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死”作為“生”的“懸欠”而“先行到死”,從而“向死生存”,這是其生存論意義上的“死”昭示出的哲學意蘊。這種哲學意蘊之于中國當代生存哲學的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爸挥兴劳龅氖聦嵅拍苌羁痰靥岢錾囊饬x問題;而“死亡展示生命的深度,顯現終點,只有終點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罢l教會人死亡就是教會人生活;法國作家蒙田的這句話的確是名言。死是黑暗的,但它之于生卻是一盞燈。沒有死的生是人所希望的,但人生的意義恰恰生成于死。所以海德格爾才說:“人作為終有一死者成其本質。人之所以被稱為終有一死者,是因為人能夠赴死。能夠赴死意味著:能夠承擔作為死亡的死亡。人能夠承擔起作為死亡的死亡——能夠讓死對生有所作為,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為了讓死對生有所作為,人應該經常地向自己提示死亡的訊息,而事實上人也正是并一直在這樣做,對死人的祭祀已成為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里,人們普遍認為金錢是成功的本質和標志。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需要學習馬丁追求自我價值的精神,他的精神啟發人們真正的生命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存在的,并不是為了物質欲望的追求。文章旨在分析馬丁死亡的意義,并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應該如何對待精神與物質的追求。
對于許多人來說,自殺是不可思議的,難以想象的,也是可怕的。但是,馬丁的自殺卻是合理的。
在馬丁看來,死亡是沒有痛苦的,這是生命,這種可怕的窒息是生命的痛楚,是生命所能給他的最后打擊。由此可見,生活對于馬丁來說是折磨。對他而言,財富和聲望意味著痛苦和苦難。對于馬丁,他太急于離開,太渴望釋放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馬丁的自殺是他的自我解脫。
簡而言之,空洞的精神和沒有理想的生活對馬丁而言是痛苦的。他的個人價值得不到實現。因此,我們要理解他的選擇。他的死不是一個悲劇。反而,這是他對生命真正的熱愛。他自殺的動機是為了實現和釋放自己。當他跳到海里的時候,他看到了他久違的好朋友,找到了他熟悉的生活,他很快樂。他一點也不對他的死感到傷心,與此同時,對他而言,死亡是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門,那里是一個新的國度,在那里,他仍然堅持他自己對于人生價值的觀點,無需面對充滿虛偽的塵世。馬丁的死亡是他追求純真的精神世界的方式,所以馬丁的死是自我解脫的一種方式,是生命的升華。
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币馑际蔷拥乃啦贿^是活動的停止,肉體的消失,但他活動的社會影響不會因此消失。所以,即使這個人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實際生命”仍在繼續。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曾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瘪R丁就是后者,他一生都在為他崇高的理想努力奮斗。他的死深刻揭示了生與死的這種轉化。在他死后,他留給了人們珍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不僅僅對于普通民眾,而且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馬丁·伊登是一個永生的英雄形象。
馬丁開始是一個沒受過教育的水手,但是,經過個人的不懈努力,他最后成為了一個很有名望的作家。他這種努力向上的精神值得借鑒。他為了個人的人生價值而生存,即便當他變得富有、出名,他仍然堅持他原有的理想。他不追名逐利,只是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實現。馬丁杰出的劇作和他努力奮斗堅持追求自我價值的精神正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他的生命意味著他的精神和價值的追求,馬丁的死并不是生命簡單的結束,他的精神是他生命的象征,所以他的精神就是他生命的延續。換句話說,就是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一種特殊方式的延續。他的死亡就是馬丁生命的升華。
馬丁的死,一方面,抨擊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所謂美國夢的破滅;另一方面,他為了美好生活努力抗爭的精神以及對個人價值執著追求的精神鼓勵人們勇于為自己光輝的未來積極奮斗。
當露絲希望馬丁與她重歸于好的時候,他拒絕了,因為他徹底認識到上層社會的那些所謂的高層次的文明其實都是虛假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所有正直的思想、藝術、精神和創造最終都會遭到無情的摧殘和扼殺。馬丁的死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有力的揭露和控訴。所以他的死對于當時的社會有深刻的批判意義。
在資產階級社會充滿了對權力和物質的欲望。資產階級的人扭曲了生命的真正價值。馬丁不屑一顧的金錢觀對于上層社會的人來說卻意味著所有幸福。所以馬丁要實現他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功成名就后的死亡是對當時那種以金錢為樂的社會的諷刺。他的死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使得資產階級的人自我反省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與此同時,馬丁的死也抨擊了當時所謂的美國夢。
當時,很多年輕人都憧憬著美國夢。人,尤其是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相信只要他們愿意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美國夢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世界,在那里夢想家可以用一種理想化的態度看待生活。這種對生活不現實的樂觀假想使得夢想家們為此努力奮斗”,馬丁的成功改變了他的社會地位,同時,他卻感到了失落與孤獨。
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尤其是對處于下層社會的人而言,馬丁對于生活和價值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沒有生活目標的人,就像河里的一葉小草。它們從不行走,而是隨波逐流。一開始馬丁是一個貧窮沒有教養的水手。偶然的一次機會,他接觸到了上層社會的生活,于是,他就以此為目標。為了進入上層社會,他不顧一切艱難險阻為改變自己貧賤的現狀向上爬。當他陷入困境的時候,從不放棄。馬丁的成功說明對困境妥協只會挫傷人們的勇氣,他那永不放棄努力奮斗的精神激勵人們勇敢地改變現狀努力奮斗。
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馬丁意志力量的源泉,因此,他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境,比如貧窮、饑餓、寒冷,身邊的人的冷嘲熱諷。他曾經每日讀書時間達到19個小時、連續四十多小時不吃任何東西的精神狀態。只要擁有堅強的意志,就能忍受各種艱辛。伊登看到了他最后的成果。夢想實現了。行動勝過一切話語。馬丁的成功就是這句諺語最好的詮釋,意志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愛因斯坦說過:“不要為成功而努力,要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睖啘嗀纳畈恢档眠^。“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莫爾斯一家對他發生興趣并非因為他或他的作品。由此看來,他們現在也不會因為他或他的作品而需要他,他們感興趣的是他的名氣,因為他現在已經出人頭地,有了大約十萬塊錢。為什么不呢?資產階級社會就是這樣衡量人的。他算老幾?他還能希望有什么別的情況?但他仍然自尊,他厭惡這種衡量標準。他希望人們按他的價值,或是他的作品給他評價。作品才是他自己的價值表現?!睂τ隈R丁而言,他的標準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作品,并不是金錢或聲望。反之,資產階級的評價標準就是金錢。在資產階級看來,金錢是萬能的。他們只為錢而活。但在馬丁的眼里,金錢是毫無價值的,他的個人價值是他的思想和理想。因此,為了個人價值的追求,馬丁跳進了大海。
對于現代人來說,想要一個比較好的生活很困難,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常常很容易就放棄了。所以,馬丁對于生活、學習的堅韌毅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對于現代社會青年人很有借鑒。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馬丁頑強地克服生活中種種困難的意志力和勇氣,因為有時困境也是強大力量的源泉。
馬丁的死告誡我們無論是金錢還是享受都不是幸福,個人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一句話,馬丁的死啟發人們活著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并不是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所以我們要建立高尚的生活目標和人生價值觀。有追求的人畢生為一個理想而忙,無追求的人會為一千個欲望所困。所以我們要努力去實現我們自己的價值。通過馬丁的死亡,我們應該意識到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為了滿足物質上的欲望的生活是空洞無意義的。
無論如何,馬丁努力奮斗的生活方式和他堅強的毅力教育讀者們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對于生活和人生價值的觀點告訴讀者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是對金錢、名譽和地位的追求。
(作者簡介:張加生,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張益芳,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