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魯迅小說的“英雄斗士與庸眾”

2010-12-31 00:00:00徐龍洙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0年8期

[摘要]關于庸眾,普諾漢列夫有一個十分精彩的意見: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只在財產、權利的分配上存在沖突,在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在《祝福》中,魯四老爺和柳媽等人對于迷信和不潔的觀念沒有根本的區別。正是這種“一致”的情況導致了群眾起哄的特征。在愚昧群體的起哄威力中,許多弱者被謀殺。李銀河把起哄帶出來的東西稱為羞感文化:在所有人都在為一些故意束縛人、和人過不去的陳規陋習叫好起哄的時候,想反對它的人就會遭到相反的起哄,并由此感到羞愧,以致于加入到起哄的隊伍中去。

[關鍵詞]魯迅;《祝福》;文學評論

列夫·舍斯托夫也在《論凱撒》中說過:“民眾是英雄的炮灰,英雄只是民眾的笑料。”仿佛為了印證這樣一句悲涼的話,魯迅的筆下群體性地出現了英雄被群眾庸俗化、甚至扼殺的悲劇故事。

一、英雄與庸眾的對立隔閡

(一)《故事新編》中的英雄與庸眾

在《故事新編》當中,英雄和群眾顯然并不是相互需要的,英雄始終沒有得到群眾的認同,反而淪落為笑料的下場。從《補天》到《鑄劍》、《奔月》、《非攻》、《理水》,5篇小說中的英雄都是黯淡的結局:一是英雄要拯救庸眾,卻被庸眾享用犧牲,如女媧、宴之敖、墨子,二是英雄在成就功業之后,要想生存于現世就必須向庸眾妥協,否則仍將滑向第一種結局。而迎合世俗、遷就庸眾就意味著英雄獨立人格的瓦解,這同樣意味著英雄的消失和退敗。無法逃脫獨立人格甚至生命個體的消失,這成為了固定的悲劇結局。

魯迅對于英雄、斗士的悲觀看法,不僅僅是相對隱晦地出現在文學作品當中,他甚至多次直白地解剖了這種現象:“豫言者,即先覺,每為故國所不容,大人物也時常這樣。他要得人們的恭維贊嘆時,必須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如果孔丘、釋迦、耶穌基督還活著,那些教徒難免要恐慌。對于他們的行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樣慨嘆。……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他。”“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為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1]

“有一流人之所謂偉大與渺小,是指他可給自己利用的效果大小而言。”[2]

“先覺的人,歷來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迫壓排擠傾陷放逐殺戮。中國人格外兇。” “孤獨的精神的戰士,雖然為民眾戰斗,卻往往反為這‘所為’而滅亡。”[3]

當一個作家偶然涉筆某類作品時或許是無意為之,但當這種類型的作品反復出現而形成一種相對穩固的原型模式時,它就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英雄不約而同地由崇高走向滑稽,這既是魯迅在反思中國歷史文化后得出的結論,更是他在自己的人生行程中切切實實的人生體驗。

魯迅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反思,最早可以追溯至留日期間。魯迅留日正值甲午戰后不久的1902年,當時日本的勝利極大地震動了中國知識分子,使他們認識到中國必須向日本學習、進行改革。于是,魯迅和其他留學生一樣,懷抱著“別求新聲于異邦”的理想,踏上東去的海輪。在留日期間創作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學》等早期著作探討了中華民族生存危機的根源,提出立人觀念,推崇尼采所說的“意力絕世,幾近神明”之超人,呼喚中國精神界之戰士即英雄的橫空出世。這與《故事新編》中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英雄相契合。

矛盾的是,一方面魯迅傾力呼喚著英雄,但英雄卻走向了末路。這種認識來自于留日時期的英雄主義理想和回國后看過老中國歷經磨難卻依然故我的現實。救國的激情、立人的崇高信念遭到了顛覆。經過痛苦的掙扎,魯迅終于消解了自己的英雄情結,認識到自己“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而應者云集的英雄。”[4]

1922年,魯迅創作《補天》(即《不周山》)時,正值五四退潮時期,新文化陣營開始分化,魯迅引為“同道戰友”的精神界戰士們“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前進”,這使他親身體驗了英雄的悲劇境遇和結局,于是有了女媧周圍那些猥瑣的不肖子孫和他們的卑劣行徑。

《鑄劍》和《奔月》,則是魯迅在經歷了“女師大學潮”和“三一八慘案”后離開北京,于1926年和1927年在廣州和廈門所作。當魯迅“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五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在“寂靜濃到如酒,令人微醺”的環境中,他“聽到自己的心音,四遠還仿佛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5],這種孤寂的心緒、悲涼的生命體驗,以及對自身悲劇性存在的清醒認識,融入到了宴之敖、后羿的血脈精魂當中。于是,宴之敖的復仇墮落為愚昧無知的庸眾觀賞的鬧劇;后羿的豐功偉績被無恥之徒竊取占為己有,英雄遭到了小人的暗算。

到了《理水》,大禹治水成功后被“黃金世界”中的世俗庸眾所同化。在另一個場合,魯迅曾經講過一個類似的滑稽的故事:“民元革命時候,我在S城,來了一個都督。他雖然也出自綠林大學,未嘗‘讀經’,但倒是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庶民,又用了祖傳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這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結果是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6]

救國英雄墨子阻止了戰爭之后被搜檢、冷落,老子的“清靜無為”無法拯救自己,在官吏們的昏昏欲睡中顯得尤為滑稽;莊子神圣超然的處世哲學在庸俗的生活中失去了光環,手無縛雞之力的他在巡警的幫助下才得以落荒而逃。這些中國脊梁似的人物,在滑稽、荒誕、無聊當中隱退。這就是庸眾的偉力。

(二)《吶喊》、《彷徨》中的斗士與庸眾

在未莊、魯鎮、S城、無名的村莊中,人群從精神狀態的角度劃分,基本上有這樣三種:清醒地施與扼殺之力的強勢者、孤獨的受鉗制者,還有就是蒙昧的群像——他們既是主動的迫害者也是糊涂的受害者。深陷災難的人們,沒有得到庸眾的救助。庸眾作為看客享受著受難者倒下的過程,咀嚼著自身冷漠的必要和痛快。幸災樂禍的扼殺偉力,將涼薄社會最需要的憐憫的溫情,擠壓得無跡可尋。魯迅多次和許壽棠討論道:我們這個民族最缺乏的就是誠與愛。無誠無愛的群體,充斥著魯迅的小說。

眾所周知,《吶喊》、《彷徨》基本主題是封建思想及封建倫理道德吃人,作品中的主要表現就是封建的社會思想環境吃人。環境描寫在小說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環境與人的對立是小說主要情節基礎。作為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魯迅的創作始終是為了“社會”與“人生”,這樣,就必須正視現實,按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現實。通過病態社會和病態的人們,暴露舊社會的病根,設法加以治療,呼喚人性之完美,詛咒黑暗的社會。《吶喊》、《彷徨》的環境描寫是出色的,耐人尋味,其環境描寫甚至可以脫離人物個性塑造而獨立存在,而人物卻沒有這么大的獨立性。典型的要數《示眾》了。

《示眾》無疑是寫病態的社會與人生的,這篇散文化的小說沒有公開的矛盾,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和情節,有的只是一個場面,一種環境,小說開始,作者主要渲染了大街的悶熱與寂寥,讀者感到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要發生某些變故。但直到最后,什么也沒有發生。街頭上擠來擠去的人眾是毫無意義的。這篇小說,作者只讓環境自身說明人眾的愚昧落后,保守與歹毒,麻木與冷酷。夏日街頭是酷熱的,但我們感覺卻是“人眾”的空虛與無聊,感到在封建統治下整個社會的沉滯與荒涼,充斥著一個個麻木的心靈,而這種以麻木為特征的國民劣根性,更是人道主義者的魯迅時時考慮并鞭撻的。

在《吶喊·自序》中,魯迅認為自己改業而從事于文學,乃是由于他在日本看到一部影片,影片上的一個中國人“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7]的一大批中國人,于是認為救國必先改變國人的思想。小說《示眾》所寫的,并不是砍頭場面,然而同樣流露了沉痛與焦慮的心情。魯迅刻劃“圍著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意在指責其不知反抗或者沒有唇亡齒寒、同病相憐之感。無論是細瞇著眼帶著睡意而叫賣的胖孩子,還是拼命想看新奇把嘴張得像死鱸魚似的瘦子,無論是聲如響雷、形如彌勒的店老板,還是梳“蘇州俏”善于哄騙孩子的老媽子,他們不是去體諒別人的處境,而只是顧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以滿足自己。魯迅認為,最苦惱的事情,乃是人世間的無聲無息的寂寞,也就是沒有反應的反應。這對《示眾》是一個注腳。體格縱然強健,但精神已被扼殺,感情已被冷凍,還有比這更慘痛的悲劇嗎?假若不從環境冷酷這一點入手進行人物分析,有許多篇章便索然無味。比如,離開了具體的生活環境,《傷逝》里的涓生便是忘恩負義的負心郎的形象。

(三)以庸眾為主體的環境威力

環境與人的對立構成了《吶喊》、《彷徨》中各篇小說主要矛盾和情節基礎,在這里,“環境”的意義有了巨大變化,“它不再主要指人物活動,物質空間,不再主要指人物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而是由人組成的特定思想關系。”[8]環境不再是彼此對立的思想勢力組成的社會背景,而是一個具有高度統一性的思想天地,起支配作用的是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意識。這些環境的締造者、意識的發出者,自然就是那些成千上萬、或有名或無名的庸眾。

從閏土到阿Q,從孔乙己到陳士成(《白光》),他們都領教過這個具體的思想環境的厲害,隨著極限壓力,并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精神意志被搞垮。反過來說,人物性格的扭曲,人物靈魂的破碎又從反面證實了周邊環境的殘酷、冰冷與險惡。《狂人日記》正文第一段有“我怕得有理”的話。狂人為什么害怕?說明他對吃人的封建社會有清醒的認識,憑自身的體驗,知道對周圍社會“須十分小心”。趙家的狗看他兩眼,趙貴翁想害人的眼色,路上行人的議論,小孩鐵青的臉,古久先生的不高興,都令狂人“怕得有理”。這些既說明了主人公所處封建社會污穢黑暗,冷酷如冰,也預示著狂人對迫害他的社會環境的警覺、探索、憎恨與反抗。《祝福》里“舊歷的年底畢竟最象年底”這句開篇語,說明盡管發生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國,但環境依然,習俗與思想如故,包含著感嘆與憤慨,深藏著批判和嘲諷,入木三分。

在《故事新編》里各種背景模糊的古城古鎮古村落當中,庸眾卻以另外的強勢面目出現。蒙昧群像的偉力,謀殺了弱者,消解了英雄。《故事新編》幾乎就是一部英雄如何消亡、墮落的黑色幽默史。在《補天》中,女媧不知疲倦地創造了人類,然而人類卻進行著無休止的爭斗,甚至以糾纏和冷笑痛罵回報了這位人類母親。創世的英雄死后成了子孫安營扎寨的好處所,她的英名成了無恥之徒的幌子。

《鑄劍》是魯迅寫得非常嚴肅的一篇,眉間尺和宴之敖的決絕和九死一生而不悔精神,是魯迅極為推崇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狹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魯迅甚至曾以“宴之敖”為筆名。在新的歷史想象中,連復仇故事都顯得如此滑稽熱鬧,《鑄劍》中的宴之敖成了觀看玩賞的對象,甚至還不是玩賞的主角,百姓只是在觀賞國王的大出喪中,順便談論了這個故事的配角。悲壯從未進入百姓的視野中心。眉間尺和宴之敖以自我的毀滅產生了悲劇。

而《射日》中后羿射日的偉業,不但為小人所竊取,往日的雄風壯志,也消磨在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中。《非攻》里的墨子,在為百姓蒼生主動承擔起阻止楚國進攻宋國的重任,當他靜悄悄地挽救了一個國家命運的時候,卻被這個國家所謂的保衛者層層搜檢,并以救國的偉大名義募去了唯一的破包裹。《理水》中,治水時候的大禹是以黑瘦的莊嚴形象出現,治水成功之后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卻被軟化成闊綽漂亮的新階層。英雄的一生,都是以拯救的面目開始,卻無一例外以身體、甚至獨立人格的消失為結束。

這就是新敘事學概念中“有意味的形式”。當一個作家強烈傾向于一種相對穩固的敘事形式,那就值得玩味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小說并不寫于同一時期,而將它們收于一集,集中呈現了魯迅根深蒂固的對于英雄的期待和懷疑。《補天》)(即《不周山》)寫于1922年,《奔月》和《鑄劍》寫于1926—1927年,《理水》、《非攻》寫于1934年,《采薇》、《起死》、《出關》寫于1935年。令人費解的是,在他最后創作的三篇小說中,為朝代變更而絕食的老頭、用哲學為別人起死回生反而惹來一身麻煩的莊子、企圖逃遁但擺脫不了糾纏的老子,可以說這些都不是英雄。英雄的缺失,意味著作者在新編故事的這個年代中,英雄已經無跡可尋。

對于庸眾,魯迅有著非同尋常的憎恨和害怕:“中國庸眾的伐惡之心并不下于軍閥;如果那些攻擊他們的文字被他們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地了,所幸他們中識字的人畢竟不多。”[9]這樣的案例也許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悲劇:即對于命運悲慘者,身邊能給予悲憫的永遠是少數。廣東電視臺《活著》欄目的記錄片記著不少這樣的故事:父母雙亡的孩子在學校總是遭到同學的嘲笑和遺棄甚至欺辱。在人一生中早期的單純時光中,言行舉止有著自然自發的性質,人類的惡之心和愚昧的一面,在他人的悲劇面前展露無遺。

無數庸眾制造的無事的悲劇,平淡甚至油滑的語調當中,蘊藏著魯迅強烈美好的愿望:“我們追悼了過去的人,還要發愿:要除去于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10]

二、英雄的絕境

庸眾的強大勢力導致英雄成為孤獨的斗士,導致知識分子成為了犧牲品。對于這群悲劇人物的出路在哪里,魯迅卻無法提供更好的選擇。無論是狂人、夏瑜、長明燈里的瘋子這類作為先覺者出現、有著實際反抗行為的革命的知識分子,還是覺醒過后最終沉淪的魏連殳等人,還是在群眾的誤解和詆毀當中企圖堅守情操的傳統知識分子,魯迅都沒有給予他們光明的現在和未來。

(一)黃金世界的渺茫預約

在《頭發的故事》中,憤激的N先生認為啟蒙造出了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我要借阿爾志跋綏夫的話問你們:你們將黃金世界預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么給這些人們自己呢?”[11]

要理解阿爾志跋綏夫的這段話,我們不得不引入阿爾志跋綏夫的小說《絕境》。這部小說出版于1910年到1912年間,很快就以其中的新征兆和新預感激起了讀者和批評家的關注。阿爾志跋綏夫改寫了契訶夫、屠格涅夫的文風樸實的風格和底層人物的文學主題,泥沙俱下的敘述裹脅著現代人的瘋狂、情欲、自殺、罪疚和絕對的虛無,可以說這是一部“自殺俱樂部”的討論記錄,篇章里充斥的是“納烏莫夫思想”譫妄的話語。

納烏莫夫是小城里新來的工程師 ,在他“興致盎然、目光炯炯、甚至滿含貪婪”的蠱惑下,眾人對自殺產生了近乎迷狂的關注,不知疲倦地討論自殺的必要性。他“于一切有中看見無所有”,幫助他人看到日常生活的徒勞,愛情的無常,上帝、黃金時代、革命的虛妄。

而令人震驚的是,如此冷酷的思想卻來自當年最熱情的信仰者——納烏莫夫是從絞刑架上逃生的革命者。他早年也曾做過黃金世界的迷夢,因之被拋到現實的最底層,依憑自己在污泥中掙扎的肉身洞察了它的虛偽。納烏莫夫卻調轉了革命的矛頭,信奉起自己對全人類的仇恨,妄圖建立地上的黑暗王國。在要塞等待死亡判決時,他突然意識到一切彼岸性的社會理想蘊含著的強權與殘忍。

所謂的“納烏莫夫主義”說出了部分的真相,一切渺遠的社會理想都存在手段——目的,偶在——必然,現在——永恒的斷裂,它看輕此時此刻的每一個弱小者的眼淚和鮮血。“人類命運大廈建基在無辜者的受苦和眼淚之上,誰有權力用他們做肥料去培育未來的和諧?”理想雖新,殘酷的悖論卻未曾改變。一切關于未來、彼岸、永恒的革命理想依然壓迫此在的生命,而“人、群眾、無產階級”同樣漠視個體人格,“正義、自由、幸福”都是為未來預備的禮物,此時此地的受難者無法得到補償。“他們就像被某人無情的大手拋灑下的僵死的蟻螻,紛紛揚揚地落進坑穴,泥土掩埋起他們,新辟的道路從他們頂上通過,甚至都沒人在乎,化作了這道路上所有塵土的正是他們曾經跳動、痛苦與希望的心靈。”[12]

活生生的個人吁求現在,黃金世界卻把拯救和解放的許諾留給未來。一切宗教和革命理想都回避這個問題:如何安放人的此在,具體的、活在當下的個體如何獲得意義。而他決心“不再制造新的不幸者,不再欺騙他們,向他們承諾一個黃金般的未來”。俄國批評家阿姆菲杰阿特洛夫1929年在米蘭哲學界的“流亡文學”演講中認為:“(阿爾志跋綏夫)是那種理解力遠遠超越時代并達到歷史前瞻性的作者:能給他公正評價的不是當代,而是后世。”

這部小說終于在近一個世紀后得以在中國出版,錯置的時間未嘗不是一種幸運,一百年前狂飆突進的我們還無從體驗其中的沉痛,他的中國知己魯迅晚年也不過從中“看見了絕望和荒唐”。

(二)出路的迷惘

文學中的許多問題本來就是永遠無法圓滿解決的,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那些解決不了的矛盾形成了文學中長盛不衰的母題、原型。“破字當頭”已經了不起,我們無法苛責魯迅沒有“立”。“倘說為別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連我自己還不明白應該怎么走。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罷,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13]魯迅只為我們揭露了問題,“引起療救的注意”,僅此而已。

知識分子無法把黃金世界預約給后人,更無法給自己創造一個黃金世界。現實世界的黑暗渺茫,以及黃金世界的遙不可及,魯迅筆下的蕓蕓眾生中,知識分子成為最沉重的一群。他們肩上的沉重,和閏土等農民身上的幾座大山不同,是更多基于清醒的心靈和毫無出路的鐵屋子之間的強烈碰撞。

無論是狂人、夏瑜、長明燈里的瘋子這類作為先覺者出現、有著實際反抗行為的革命的知識分子,還是覺醒過后最終沉淪的魏連殳等人,還是在群眾的誤解和詆毀當中企圖堅守情操的傳統知識分子,魯迅都沒有給予他們光明的現在和未來。

在表現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小說中,所出現的民眾形象幾乎都是處于和知識分子相對立的位置上的一群,他們是作為覺醒知識分子的對立面而進入作品中的。無論是“狂人”所面對的群體,還是魏連殳及史涓生所面對的所謂的大眾,讓人看到的就是愚昧和兇殘,而這同時又是知識分子所要面對的啟蒙對象,這同樣充滿著一種悖論,從作品的表現來看這是一群無可救藥的人,但是從知識分子的使命看還必須要對他們進行啟蒙,這種感性體驗和理性判斷之間的矛盾,同樣顯示出這種選擇的兩難。叫醒鐵屋子里的人尋找出路,然而沒有出路。魯迅的迷惘是真實凝重的,他無法賦予筆下人物以力。

上世紀40年代,張愛玲深深體會到人們對“力”的渴望,然而,她毫不客氣地回應自己無法生編硬造出“力”來:“我知道人們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來滿足自己嗜好。他們對于僅僅是啟示,似乎不耐煩。但我還是只能這樣寫。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只能盡量表現小說里人物的力來。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總量。”[14]

在不同類別的知識分子身上,魯迅沒找到堅實的力,也沒有自欺欺人地賦予他們光明的奮斗前途。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歷程和悲慘下場,讓魯迅看到了他們的渺小和不可靠。站在遠處和高處,魯迅體驗到的是絕望和失敗。“破”字當頭,“立”在何處,那不是魯迅思考的問題了。茨威格在自殺前說道:“愿你們穿過黑暗能見到光明!可我這個格外性急的人現在就要走了。”魯迅也奢望自己掮住了黑暗的門,放同時代者和后來者到光明的地方去。然而,他無法像茨威格一樣給予別人寬容,他給予的是對同時代者以及后來者的絕望。

參考文獻:

[1]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頁。

[2]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頁。

[3]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頁。

[4]魯迅:《〈吶喊〉自序》,《魯迅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頁。

[5]魯迅:《怎么寫· 夜記之一》,《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頁。

[6]魯迅:《華蓋集· 這個與那個》,《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版,第104頁。

[7]魯迅:《吶喊·自序》,《魯迅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頁。

[8]王富仁:《<吶喊>和<彷徨>的環境描寫》,《名作欣賞》,1985年3期。

[9]魯迅:《而已集 答有恒先生》,《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56頁。

[10]魯迅:《我之節烈觀》,《魯迅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頁。

[11]魯迅:《頭發的故事》,《魯迅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頁。

[12][俄]米彼阿爾志跋綏夫著:《絕境》,王榭堂譯,新星出版社,2006年12月。

[13]魯迅:《寫在墳后面》,《魯迅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頁。

[14]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張愛玲文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453頁。

作者簡介:徐龍洙(1960—),男,韓民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第一页|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久青草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欧美v在线|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欧美高清日韩| 在线欧美日韩|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亚洲熟女偷拍|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日韩福利|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91高清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毛片久久久|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亚洲三级a| 久久夜夜视频|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第一页| 欧美日韩专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一区国产|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九色综合视频网|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区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女人18毛片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夜色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