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體系,但二者之間又存在密切的聯系。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它是兩種思維的產物,既有抽象思維(主題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維(人物、情節、場面等生活畫面的構思),因而就要求教師在教讀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時,必須注意這類文章的特點,把握兩種思維從以下四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既訓練抽象思維,又訓練形象思維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文教育;教學藝術
一、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結合
形象思維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都飽含著作者及人物的豐富情感,具有激動人心、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缺少作為主體的投入和參與,那么,即使教師作出多么細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師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結果可就大不一樣了。
例如,講《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文中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閱讀這段文字,我不是讓學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這個詞語如何運用得準確生動,而是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在看到別人的“笑”,聽到別人的“話”之后,“排出九文大錢”時是怎樣的心態,揣摩“排出”這一動詞的豐富內涵,并讓學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的動作,來表現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讓學生走進孔乙己的內心世界,體驗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對“排出”這一動詞使用的妙處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換成“拿出”、“摸出”,表達效果好不好?為什么?由于有了對“排出九文大錢”這 一動作的豐富內涵的體驗、感受,學生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深化了,認識到“排出”一詞準確寫出了孔乙己拿錢買酒時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換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現孔乙己的這種神情及心理。
二、形象感知與歸納概括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不應是簡單的、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引發學生想像,頭腦中浮現出以作品語言描述的藝 術形象為基本原型的、且帶有自己經驗色彩的新的形象。學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為基礎,他們對人物思想 性格的理解才是準確鮮明的。
例如,《藥》這篇小說中的康大叔是個封建統治者的爪牙和幫兇的形象,學生對這個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是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之后得出的。康大叔的眼光“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一只手“攤著”,向老栓要錢,一只手“撮著”一個鮮紅的、血淋淋的人血饅頭,同時還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著“便搶過燈籠”,“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我用表情、聲音、動作對加點詞語加以強調,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讓學生頭腦中伴隨著栩栩如生的形象,歸納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這是一個多么兇狠、貪婪、粗野、蠻橫的人物。
三、聯想想像與邏輯推理結合
聯想想像是形象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文學作品的集中性、概括性、典型性,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教學中應該挖掘出可供學生進行豐富聯想想像的語言因素,并使學生能夠對人物形象進行合乎邏輯的想像。
例如,《祝福》中的魯四老爺在聽到有人把祥林嫂綁架搶走之后,說了一句“可惡!然而……”,衛老婆子賠罪并說“我一定薦一個好的來折罪”之后,魯四老爺又說了一句“然而……”,這兩個“然而”后面省略的內容是什么?魯四老爺到底想說什么?我讓學生進行聯想想像,說出魯四老爺想說的話,結果是各不相同。那么,哪一種說法才是魯四老爺想說的話呢?我又讓學生依據魯四老爺維護封建禮教而又自私偽善的思想性格特點,依據人物對話的前后語境,進行邏輯推理,選擇出合理想像的說法。第一個“然而”后面的內容是:“祥林嫂私自外逃,禮教不容。如今她婆婆做主讓她回去,無話可說。”這與前文魯四老爺的說話一致,同時又更充分表現了魯四老爺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其忠實維護封建禮教的態度和立場。第二個“然而”后 面的內容是:“再薦一個好的,也比不過祥林嫂勤快,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我!”這與衛老婆子的賠罪之言緊密相聯,既表示了魯四老爺對衛老婆子的不滿,同時也深刻地折射出魯四老爺偽善自私的丑惡靈魂。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綜合體現語文課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治情操等諸方面的因素,并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處于和諧與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健全、發展、完善人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只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協調與平衡的發展,才能發揮出人腦的最大潛力,提高人的創造力。
作者簡介:王玉偉(1978—),男,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河南省優質課教師,于2002年畢業于河南師范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河南省鹿邑縣教師進修學校 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