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田療法是日本精神病醫生森田正馬博士(1874—1938)干1920年前后創立的一種心理咨詢和治療方法。它風行于日本,更贏得了來自世界的廣泛贊譽,成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理論和人生觀。本文從森田療法的產生入手,介紹了森田療法的理論基礎、治療原則,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森田療法在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森田療法;神經質;治療原則
一、森田療法產生的根源
從文化背景來看:森田療法植根于傳統的東方文化,極具東方色彩,尤其是順應自然的治療原則,表現出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受老莊孔孟、佛家禪學思想、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森田療法將“回歸自然“、“在自然中領悟”的思想引入治療中,對森田療法進行大力推廣的日本企業家一岡本常男引用日本儒學家貝原益軒的“觸發天機”,來闡明森田療法回歸自然的重要性。當人們欣賞花開、傾聽鳥叫、觀賞昆蟲時,就遠離煩惱、孤獨,從恐懼走向平靜、煥發生命力、奔向未來與光明。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道”不去有意識“做什么”,又不有意識“不做什么”。“做什么”是自然而然,“不做什么”也是自然而然。森田療法之“為所當為”之“為”,也就是老子“無為”之“為”,是無目的的、順應自然的“為”[1]。森田療法理論的許多思想和禪宗思想也是一致的。
從治療方法上看:森田從當時的主要療法—安靜療法、作業療法、說服療法、生活療法中汲取了它們的精華,把它們合理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他自成體系的精神療法。
從實踐上看:是自身強烈的神經質癥體驗和長期臨床實踐而產生的精神產品和結晶。森田正馬早年體弱多病,有明顯的神經質傾向,曾患過多種神經質癥癥狀,雖然多方求醫,堅持治療,但療效甚微,他深受其苦。上大學一年級時,他被診斷患有神經衰弱,從而以為自己受到癥狀的折磨,學業難以堅持。正當面臨期末考試時,父母又恰好忘記給他寄錢,氣憤抑郁之下,想到死。于是放棄一切治療,拼命學習。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考試成績很好,而且多年纏身的各種癥狀竟然也不治而愈。這件事對森田正馬創立森田療法有很大的影響。[2]再加上他20多年的對神經質患者的臨床觀察,把握其癥狀的實際表現,并把這些觀察與自己的體驗相對照,在閱讀了大量國內外參考文獻的基礎了創造了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
二、森田療法的理論基礎
(一)疑病素質論
森田認為,神經質發生的基礎是某種共同的素質傾向,稱為疑病素質。所謂疑病素質是指一種精神上的傾向性,或稱素質[3]。其表現是精神內向、害怕疾病。有疑病素質者,精神活動趨向于內向,內省力強,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活動狀態及不適、不快、或異常特別敏感,被自我內省所束縛,總是擔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稍有風吹草動就憂心忡忡,形成疑病[4]。其實,疑病性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現,神經質的人只不過是程度過強而已。
(二)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人偶有某種不適感,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和指向這種不適感,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而這一敏銳的感覺又會更加吸引注意力,進一步固著于這種感覺,感覺與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進,致使該感覺越發強大起來,人再也無心注意其他事物,森田稱這種精神活動過程為精神交互作用[5]。思想矛盾即心理沖突,主要指應該如此和事實如此之間的矛盾,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
當患者產生精神交互作用和心理沖突之后,病人便陷入了兩種惡性循環。一是感覺和注意交互作用而產生的惡性循環,一是力圖擺脫不適感與不適感反而加強的惡性循環。有疑病素質的人更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比較今天與昨天不同,過去與現在不同,當他們偶有遇到身心的不適應時,他們就自然地會想到,剛才那一刻我不是還好好的,怎么這會兒就如此難受呢?他們甚至會將自己的工作效果、學習成績、食欲、睡眠、精神狀態等統統地歸因于這種不適感,于是他們更加注意自己的不適感覺,從而也加重了這種不適感,形成惡性循環。
按照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依德的觀點:因為神經質癥患者從癥狀中獲得了益處,從而抵抗治療。不排除許多病人確實因為癥狀而找到了失敗的理由、偷懶的借口,也挽回了面子,至少來說他們不會受到理智的懲罰,良心的譴責。然而,絕大多數人卻在這種感覺和注意的交互作用中倍受痛苦的折磨,因為感覺越來越放大,注意除了專注于自身無暇顧及其他事物,因此病人極力擺脫這種感覺,或者總是擔心這種感覺再次發生。因此病人便總是帶著“預期恐怖”在生活[3]。然而更多的時候,人們越是想擺脫癥狀(感覺),感覺反而更加強烈。因此人們便在這種思想矛盾中走入了另一個死胡同。
(三)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森田認為生的欲望的含義至少有如下幾類:希望健康地生存;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求知欲強,肯努力;希望成為偉大的幸福的人;希望向上發展[4]。神經質癥患者都具有極強的生存欲望,過高的生存欲望同時伴有對死亡的恐怖,這種對死的恐怖常與懼怕失敗,害怕疾病,恐懼不安等心理活動相聯系。森田曾指出:我們最大的恐怖是死亡的恐怖,也就是說人最害怕的是死。其實質是因為貪生的欲望。……所謂貪婪是對一切都貪得無厭,因而憂心忡忡,耗盡心機[6]。生的欲望是人類本性的表現,是人人都有的一種表現。但是神經質的人想將自己生的欲望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這種苛求完美的理想主義是神經質人格的又一特征。由于事事過分追求完美,極易出現焦慮、神經過敏等傾向,焦慮與死的恐怖具有相同的意義,可以說是神經質者所特有的病理學的概念。因此,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二者平衡時,則身心健康,兩者對立則死的恐怖便會占優勢,并成為引起神經質病態的根源。
三、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
神經質癥是神經癥的一部分,而神經質癥是森田療法的最佳適應癥。森田根據其對神經質癥的認識,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其治療的著眼點在于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3]。其治療原則可概括為:“順應自然”和“為所當為”。
(一)“順應自然”的治療原則
“順應自然”就是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要認清癥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癥狀;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系,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森田認為心理異常者,應老老實實的接受癥狀,真正認識到對它的刻意抵抗、排斥、厭惡、回避、壓抑都是徒勞的、不現實的,為此不要把癥狀當作自己心身的異物,對其不要排斥和抵抗,帶著癥狀繼續學習和工作。
森田認為神經質癥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或某種感受應該有這種感受,而不能有另外的想法和感受,否則就是不正常。就像高良武久[7]所說:“如果有人無論如何要祛除一切邪念,就可能產生不正常恐怖的強迫觀念。神經質癥患者對這種心理采取抗拒的態度,他們一定要保持自己心理的絕對清凈,結果必然出現心理沖突。”
(二)“為所當為”的治療原則
“為所當為”就是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從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的行動中產生新認識、新感情;另一方面,行動從側面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分散了對“病態”的注意力,明白“意志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變人的行為。”神經質癥患者的精神沖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他們對引起自己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實際生活中對引起痛苦的事物卻采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比如,因為緊張而產生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的恐怖癥患者,一方面他拼命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另一方面卻千方百計逃避在公眾場合講話。事實上憑個人的主觀努力去控制緊張情緒,是無法擺脫因為緊張而帶來的苦惱的。他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多參加鍛煉和實踐,注重講話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積累經驗,這些苦惱才會逐步消失。
四、森田療法的運用
【案例】
男;13歲;初中一年級學生;強迫癥;失眠。
因其父親病逝之后,該學生便出現下列癥狀。其父親原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修養好,教育理念新,奉行說服教育而不是打罵教育。生前特別愛他,經常講古詩詞,講故事給他聽,買新書給他讀,對他的學習可謂無微不至的關心。而母親文化程度不高,性格火爆,平時很少過問他的學習、生活。父親一死,他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精神寄托。他常常設想要是父親不死該有多好,他還常常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死,人死了之后是否知道他的親人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他還認為諸如石頭、鐵塊這些東西也有思想,他懷疑這些東西是否在嘲笑他沒有父親了。但他知道他的想法毫無道理,于是便努力的克制自己不去想這些所謂毫無根據和道理的問題,可那些奇怪的思想就似空氣、就如風一樣無孔不入。有時候思想就如打開的閘,一瀉不可收拾。他整天就為想這些事和阻止想這些事而矛盾重重,耗盡心機,苦悶而彷徨,學習無法正常進行,精神幾近崩潰。
該生進行過心理咨詢,心理老師說他患有嚴重抑郁癥,于是他又為自己患有抑郁癥而焦慮、擔憂、恐懼。來訪者還敘述到,當他和同齡孩子們玩耍的時候,開始還有點高興,因為他暫時忘記了自己是個病人,是個不正常的人。可是不到幾分鐘,他又郁郁寡歡,怎么也提不起興趣,打不起精神,奇怪的念頭又在他腦子里縈繞。問他這是為什么?回答是:我是個不正常的人,我是個得了抑郁癥的心理有問題的人,我怎么可能這么高興呢?不可能的。連醫生都說我心理有問題,不可能這么快就沒事的。
來訪者還伴有睡眠困難,他敘述道:“我好害怕那些奇怪的想法打擾我的睡眠,因為如果我睡不好,第二天我怎么上學呀!可是那些可惡的念頭偏偏在我睡覺的時候特別活躍,我都煩死了。”
該來訪者雖然僅僅是個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但其內省力和理解能力卻很強,有極強擺脫癥狀的愿望,于是我嘗試用森田療法來進行心理輔導與救助。我首先對來訪者大致解釋了森田其人、其事,然后解釋了他的治療原則,最后對來訪者自己存在的癥狀進行了合理的解釋。現將對該來訪者的癥狀解釋概括如下:
首先,你不是個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但不否認你的某些想法和擔心過度了。比如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為什么一定要認為你是個與他們不同的人呢?他們也并不認為與以前有什么不一樣,你還是那么聰明,還是那么有知識。再說醫生也不是圣人,他也有出錯的時候。比如,他說你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就是不正確的,其實你根本就沒有不正常。
其次,你應該明白你的某些你認為或者其他人認為毫無道理和根據的觀念是允許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是很有道理和深度的認識。比如,你認為石頭鐵塊這些非生物是有思想的。試想如果你賦予石頭鐵塊感情了,你說他們有思想嗎?例如有個人特別喜歡河邊、海灘的鵝卵石,一見到它們、想到它們,便詩興大發,在他的詩里,文章里,他常常賦予鵝卵石以生命、情感、思想。這難道不正常嗎?相反的,這恰恰證明了他的聰明、他的智慧、他的不同凡響。說不定你將來也會成為大作家,大詩人呢!
第三,父親的逝世,這是個事實,你的思念、你的悲傷、以及你的幻想和假設都無法挽回父親的生命,他的死是光榮的,因為他死在工作崗位上,死在講臺上,允許你為他的逝世而悲傷,但不必沉溺于過度的悲傷,因為你必須面對這個現實。如果說人死后靈魂不滅是荒唐的,那么人死后其精神活在人們心目中卻是千真萬確的。不然中學課本中為何寫到: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因此你是否應該振作起來,以報答父親對你的厚愛而努力學習?
第四,你要學會獨立。獨立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你能獨立了,證明你長大了。雖然現在沒有父親教你詩詞、輔導你學習了,但還有老師、同學可以幫助你,在沒有父親的指導下,獨立的生活,獨立學習,這難道不又一次證明了你的聰明才智,你的能力嗎?即使這個獨立的過程比較艱辛,但相信你最終會做得很出色。
第五,至于晚上失眠,這可是個再正常不過的問題了,每個人都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失眠,有的人因為高興而失眠,有的人因為學習緊張而失眠,有的人因為恐懼而失眠,有的人因為思考問題而失眠,還有的人因為睡前喝了濃咖啡濃茶而失眠。總之,幾乎人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次失眠。難道他們就不正常了嗎?別人照樣活得好好的,照樣生活學習。問題不在失不失眠上,而在你怎么看待失眠上。你不用強迫自己入睡,也不要一遍一遍檢查自己是否睡著了。你只需要安靜的躺在床上、全身放松,思考問題也罷,胡思亂想也罷,任他做什么都沒關系。不管你睡著沒有,第二天清早必須按時起床,做該做的事情、做喜歡做的事情。家務、學習、運動都可以。雖然癥狀會給你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一些影響,但不是絕對的。
通過上述解釋,來訪者如釋重負了,思想上有很大程度的放松,雖然對咨詢者所說的仍然有些懷疑,甚至有些似懂非懂,畢竟他還是個剛上初中的孩子。僅僅對來訪者進行口頭的解釋還遠遠不夠,因為那只是森田療法治療原則的第一步,更重要的環節是指導來訪者為所當為,將來訪者指向內心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比如讓來訪者做自己平時喜歡做的事情以及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騎自行車、打乒乓球、下象棋、做家務、看書。也許做這些的時候,他的癥狀難免給他帶來痛苦,但無論如何他會有兩種收獲:
首先,他該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因為他在生理上是個正常人。
其次,他做了什么都有相應的結果。騎自行車,打乒乓球鍛煉了身體,下象棋可以提高棋技,可以讀書可以增加知識,做家務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從而重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我。
為了提高來訪者的咨洵信心、鞏固咨詢效果,在咨詢過程中還讓來訪者堅持每天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進步。通過他自己的實踐,以及在咨詢者的指導和同學、朋友、母親的幫助下,該學生不再受癥狀的困擾,可以正確的面對問題,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交往。
從以上案例以及咨詢過程來看,咨詢者采用了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順應自然、為所當為。即順著病人的擔憂來對病人的擔憂作出合理的、恰當的、毫不夸張的正向的解釋。因為焦慮、恐懼類病人一般對自己的觀點、態度持懷疑、否定態度,甚至認為他們的某些想法是罪惡的、完全不符合邏輯的,他們正為此而焦慮、擔憂、苦悶、不知所措。為此作為心理咨詢者完全可以把那些在常人看來都毫無道理的而又不違反道德的觀點、觀念解釋為合符邏輯,能為人接受的,能促使病人積極上進的東西。因為事實上很多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心理咨詢切忌將來訪者已經認為不合邏輯的事實用更加消極的方式強加給病人,既然來訪者竭力試圖摒棄這些“不合邏輯”的觀念而失敗了,證明他們需要尋求另一種更加合理和可行的方式。森田療法的順應自然原則和生活邏輯正好為來訪者提供一種平和的、全面的看待自身和他物的途徑。為所當為是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進行的,森田療法的順應自然原則,既不是對癥狀的消極忍受,無所作為,也不是對癥狀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而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和積極服從,任憑癥狀存在,而不去做無謂的抵抗和排斥,帶著痛苦積極的生活和學習。
五、森田療法的繼續與發展
在長期的治療實踐中,森田療法逐漸地衍化成為一種心理哲學觀和人生態度,并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森田療法是一種認知療法,它使人真正認識到心理的內涵及人生成長的歷程,從而平和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去除自我中心、唯美主義,從而順其自然地對待自我、他人及社會的各種變化。但森田療法更是一種體驗療法,是一種非理性的頓悟療法,在某種意義上只能通過行動去體驗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尤其是人生的終極價值—合作及奉獻,從而自覺地去除自我中心、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注意力外轉,融入群體及社會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森田的繼承者對該療法進行了不斷地修改及多方面的研究。修改后的森田療法被稱為新森田療法。由于森田療法是通過親自體驗去理解,同時需要為自我實現所必須的不斷創造性,因此新森田療法的代表之一日本大原健士郎提議取名為“創造性的體驗療法”。還有人把森田療法叫作“不問療法”、“家庭療法”、“順其自然療法”、“洞察療法”等等。新森田療法把繪畫療法、音樂療法、娛樂療法、體育療法等等應用到作業中去,使之與現代生活相適應。新森田療法不僅限于治療神經癥,而適應癥在不斷地擴大。例如,藥物依賴、酒依賴、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等。新森田療法在治療過程中還應用家庭治療,在調整家庭成員的關系上下功夫,他們認為神經癥的病因與家庭內動力有關,這樣既提高了療效,又擴大了森田療法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何成森,周和嶺等.關于森田療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4):75—78.
[2]唐柏林著.心理咨詢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森田正馬,臧修智譯.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一精神生活的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4]錢銘怡著.心理咨詢與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江光榮著.心理咨詢與治療[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6]長谷川洋三著,李治中 李德森 龐云澍譯.行動轉變性格一森田式精神健康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7]高良武久著.森田心理療法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丁一家(1978—),女,碩士研究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工作于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擔任學院第三黨支部書記、07級年級輔導員、學院心理輔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