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是最能觸動心靈的藝術。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確,對聲樂的學習及演出的效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情感”是歌唱藝術的靈魂。歌唱時只有做到了聲情并茂,才能發(fā)揮出作品的全部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歌唱;情感
音樂是最擅長于抒發(fā)感情的一門藝術。音樂作為心靈的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高層次活動的標志。其中歌唱的目的就是用熟練的發(fā)聲技巧,生動的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優(yōu)美的歌聲去感染聽眾。歌唱可以表現(xiàn)各種感情 :哀可使你泣,樂可使你笑,悲可使你憂,歡可使你樂:恨可義憤填膺,愛可衷情滿懷:既可驚心動魄,亦可心曠神怡。然而許多教學工作者都把歌唱的氣息、吐字咬字、共鳴等聲樂技巧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好的聲音、好的技巧就一定能唱好歌,就一定能感染聽眾嗎 ?這就給聲樂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歌唱中的情感”。
人類的情感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從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體驗,稱為第一自我的情感;另一種是以藝術作品等其他渠道中間接受和感受到的情感體驗,稱為第二自我的情感,亦稱“審美情感”。第二自我的感情是由意識的想象定向激發(fā)出來的感情,所以有人將它稱為“智慧的感情”。藝術創(chuàng)作中情感主要是第二自我的感情,即審美感情。當然,我們承認一切審美情感的最終來源都是生活,都是生活提供給藝術家的,然而,人們從藝術作品中所接受的情感體驗畢竟是間接的,不是生活中的第一自我的感情。不管是第一自我的感情還是第二自我的感情,都是一種攜有大量心理能量的動態(tài)能量的動態(tài)性心理因素,它雖然總是在要求呈現(xiàn),但它只具有一種張力形式,這種張力形式的起伏,又可以和其他形式整合為與之具有同一性的其他形式,這就是所謂的“具體化” ——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
情感是歌唱藝術的精髓、靈魂。聲樂曲僅僅是樂譜上的音符文字,要使歌曲獲得生命成為音樂,就需要演唱者不僅要再現(xiàn)歌譜上那些顯見的記錄,更要去挖掘蘊藏在作品里那些無法記錄的情感內容。因為無論詞作者把歌詞寫得多么明確,曲作者把歌譜寫得多么詳盡,用了多少表情術語,都無法表達歌詞的情感內涵、音樂運動的內在韻律和微妙變化,詞曲作者內心的文思、樂思與寫在紙上的歌譜事實上存在著差距,要彌補這種差距,只有通過歌唱者有感情的歌唱,才可能使這種內在的精神記錄具有生命意義,所以說情感是歌唱藝術的精髓、靈魂。
我國古代音樂著作《樂府傳聲.樂情篇》寫道:“唱者不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不但不能動人,反復另人索然無味矣?!本褪钦f歌唱者應充滿感情,以情帶聲,寓情于生,以情感人。好的歌唱者在聲樂演唱中能把歌曲的“喜、怒、哀、樂”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達到“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悚然六月寒”,一曲唱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這說明必須要有較高的思想和藝術修養(yǎng),對生活、對音樂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較高的歌唱技巧,才能通過表情將自己心靈的感受用具有豐富色彩和特有風格的美妙聲音,去撥動聽眾的新弦,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樂曲中凝結著作曲者的感情,感情心理能量的外衣就是聲音,聲音是傳遞心理能量的載體,是音樂想象力的源泉。假若演唱者無動于衷,沒有感情的介入,就不能很好地表達音樂的情感信息。歌唱實際上是借作品抒發(fā)個人之情,或以自己之情理解作曲者之情。可見引人入勝的歌唱,情是最重要的內容,缺少情的演唱只是純技術的表現(xiàn)。心理學家指出:“外部影響只有通過主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感情才能產生心理效應?!背晒Φ难莩皇遣糠中睦硪蛩氐膮⑴c,而是整個心靈的投入,整個人格的實現(xiàn)。我們都看過一些中外歌唱家的表演,他們演唱時如癡如醉的神態(tài)和隨心所欲的表演,不但證明他們的技巧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更說明了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那種呼之即來激情和那充滿感情的美妙歌聲,是光靠純技術的東西表現(xiàn)不出來的。
那么如何表現(xiàn)情,情從哪里來?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就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偏重理智常態(tài)演唱的人,常常為意識所左右,不能突發(fā)式地調動感情機制,深切體驗到樂曲的感情,不能為情所動,干巴巴的歌唱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只有將眼中“人、物、景”化為心中所想,將自己的靈魂投入到歌唱中,將深切的感情與激情的咬字、共鳴等相結合,將歌曲內容深刻地有特色表達出來,才能打動聽眾的心。歌唱中的投情,不僅是歌唱者自己平素的真實情感的投入,而且是對遠遠超出個人生活局限的更為廣闊和深邃的人生情感的體驗。它要求根據(jù)藝術表現(xiàn)的需要,使歌唱者對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揮之即去,達到揮灑自如、變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為歌唱所需要的情感。它有歌唱者的真實情感作為種子,同時它又是經過提煉、升華了的與音樂中的情感內涵融為一體的。應該說,只有這種藝術化了的情感,才是歌唱所需要的。
當然,我們還要知道歌唱中沒有意識到理性,也未必符合音樂中的情,也就沒有理。歌唱中情和理的關系,情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不會有高一層次的理,二者是辨證的統(tǒng)一。情是不自覺之理,理是自覺之情。我們并不反對理性的指導作用。我們反對的只是那種通過自覺的形式,強加給感覺活動外在的理性。
總之,音樂不是孤立的自我表現(xiàn),而是與觀眾相互溝通的音樂對話。聲樂演唱中的情感在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處理情感是一門學問。是一種巋備才華的藝術。它既需要具有熟練的歌唱技能,而且要理解歌詞內容,還要在在深刻體驗詞曲情感的基礎上,融入個性,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情感,運用情感,從而引起共鳴,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動于衷而發(fā)為聲,充滿情感的歌唱,才是最為感人的歌唱,所謂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這個“樂理”,對于我們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來說,更有著根本性的啟迪和要求。
作者簡介:劉偉平(1983—),山東煙臺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就職于山東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