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人文性是完善語文學科教學方向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學生自身素質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是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的需要。忽視了人文性的教學,必將導致學生認識的狹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文教育;教學藝術
幾十年來,我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并擔任班級管理工作,親眼看到學生對親情、友情、愛情等認識的模糊,以及對法與理、是與非和榮與恥界限顛倒的現象比比皆是。成功的欲望似乎比任何人更強烈,對成功人生的概念的理解卻是何等淺薄,更加急功近利,更加見利忘義。這種種現象充分暴露了語文教學中過分偏重“工具性”而帶來 “人文性”的嚴重匱乏的典型。缺乏人文熏陶感染的學生,在他們的眼里錢是至高無上的,親情、友情和大義等幾乎沒有了位置。
在語文課堂內外,只有充分肯定和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真正重視人文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才有德的真正的 “人”。譬如,學習唐詩,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格,振奮生命的活氣。讀到不少唐詩,真的就有“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心花怒放的感覺。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更有“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我們發現世界大得很,我們的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邁得很。痛苦了,失戀了,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哂然一笑;曾經失敗,受大挫折,后來東山再起,就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重來!”心中升起自豪的感情;被世俗壓得喘不過時,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如今,大家都在致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力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然而,這又是一個多么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筆者認為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更加應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更新語文教學理念
再好的教科書,如果讓一些觀念陳舊甚至頑固的老師去使用,也是沒有辦法達到理想效果的,少數教學思路比較僵化的老師,他們依然把應試教育做得踏踏實實。課堂上,他們儼然是一切知識的代言人,聽老師的話就是好學生,學生只有老實聽,老實學,課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就在老師的嘴皮子下消失了。從教學的態度來說,他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惟恐講得不透、不全。應該說他們是應試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老師是不稱職的。新形勢下的考試在悄悄地發揮著它的引導功能,轉變它的角色,他們如果在歷次不理想的教學效果面前一味地埋怨學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與不聽話。如今看來,這種一廂情愿的教學,怎能培養出有個性、有情感的學生呢?只有變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潮流。
二、優化課堂教學環境,開辟人文教育園地
科技在發展,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這是時代的造化,卻有太多的缺失。物欲橫流了,人情淡薄了,情感枯竭了。只以課堂上對一首詩的鑒賞為例。黃庶的《飲張承制園亭》“小園豈是春來晚,四月花飛入酒杯。都為主人尤好事,春光留住不教回。”也許是成功的欲望太強烈了,大部分學生的答卷上寫上“慶功酒”作為詮釋本詩主題基本點,極少有人將園亭主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表達出來。人情淡薄了,情感枯竭,可見一斑。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做到功利性與人文性兩者兼顧,或隨著教學進程而有所側重,但不能棄其一端。應著力指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探究文中所蘊含的關注貧苦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功利性與人文性的兼顧。在討論交流人生觀與價值觀時,本人引導學生展開充分聯想,一下子拉近了情感,學生頓生共鳴,發言踴躍,由文中作者對下層人民的關注聯想到當今世人大多看上不看下,看輝煌而不看平淡的現實,并提了自己的感想與看法。學生不僅基本上掌握了寫人的方法,還提高了思想上的認識,我相信這種提高一定會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閱讀。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方可有效地優化課堂的人文環境。教師要從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對待學生,樂意接納學生,執意幫助學生,真心賞識學生,使學生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張揚與完善。在《阿Q正傳》的教學中,學生對“”進行了質疑,原因是。這樣的質疑就很有靈氣,也體現了學生的超常思維,我們應該感到高興,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學生的疑問,應主動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動手查閱資料,了解歷史,增廣見識,這樣教師也就實現了課堂上多方的對話。
課堂教學中,作業的設計應突出人文色彩。語文作業既為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手段,更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課外人文情懷陶冶的延伸目標。語文作業應突出人文性特點,在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讓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啟迪,心智得到開發。如在《赤壁賦》中,可設置作業——體會作者在文章里所體現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感悟中學習蘇軾樂觀豁達而辯證的認識觀,為學生的人生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此外,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實施人文素養的養成教學是否得以落實,評價制度的影響和時代與社會對人才標準的界定思維切切不可忽視,。評價觀念不改變,再好的評價機制也會受到制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成了一句真實的空話,語文教學人文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作者簡介:李宗軒,廣西省百色市平果縣平果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