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語言學閱讀模式的一大特征便是背景知識架構的文化特異性“本文探討了該特異性對閱讀過程及閱讀課教學所產生的影響”作者通過實例詳盡分析了背景知識的深厚的文化基礎,以及這種明顯的文化傾向對閱讀過程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較之于形式架構,背景知識的內容架構對閱讀的影響更為深刻“閱讀行為之所以失敗,往往就在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建立的知識架構與閱讀文本所預設的不相一致,這種不默契的原由就是背景知識的文化特異性”最后,作者分別對二語閱讀課的教師和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處理意見\"
[關鍵詞]文化特異性;背景知識架構;背景知識
一、 引言
依據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式,理解過程涉及到了語義的建立,而語義的建立又是通過提取讀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文本信息。認知理論認為大腦包含了一個完整的并相互關聯的心理結構,這個結構被稱為圖示。Goodmand和許多學者認為當讀者讀到一篇文章時,讀者對于文章的理解和語義的建立,概念事實上比文章本身更加重要。
二、 形式結構和內容結構在閱讀中的作用
Rumelhart(1977)把圖式解釋為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一組“相互的知識結構”或“構成了認識能力的建筑砌塊。”圖式是一種記憶結構,它既包括語言、文化、民俗等其他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經反應模式。在閱讀過程中理解目標語的背景知識,讀者就需要分清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的不同。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如果學生在閱讀中能利用圖式理論指導閱讀,將會對把握文章內涵、內容和整體脈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可以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沒有激活相關的圖式的原因存在于,作者在文章中沒有為讀者提供足夠的線索讓讀者有效地激活圖式,或者是讀者沒有具備作者所期望的相關圖式。在這兩種情況下,作者所期望讀者做到的和讀者自身的能力不成正比,也就是說閱讀行為之所以失敗,往往就在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建立的知識架構與閱讀文本所預設的不相一致。
三、 以背景知識為主導的內容結構
為什么一種特殊的內容圖式沒有能被讀者激活,其中一個明顯的原因是背景文化的特異性,并且它不存在于任何一個讀者的文化背景之中。研究表明比起在文體上,結構上不熟悉或久遠的文章,預先在文章中假定的內容背景,在當它和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相互合作時,會使文章更加容易理解和閱讀。(Steffensen,Joag-devAnderson 1979;Johnson 1981; Carrell 1981)。
因此,二語讀者在閱讀時所遇到的問題不是因為沒有提供確切的圖式,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圖式(Hudason,1982.9)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要堅持不懈的尋找一種心理圖式,然而,一旦沒有找到所用的努力將白費.。所以,很多二語讀者需要通過增加詞匯量來理解結構較復雜的篇章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對于這種以隱形的背景文化知識的內容框架要非常敏感,例如:
By voting against mass transportation, voters have chosen to continue on a road to ruin. Our interstate highways,those much-praised golden avenues built to whisk suburban travelers in and out of downtown have turned into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parking lots. That expense is not only economic) it is social. These highways have created great walls separating complex social connections that help make a city livable. (Baudion et al. 1977:159)
在此段落中,讀者需要注意的是mass transportation 和highway之間的聯系。在美國,由于私家車的使用導致了公路的過多和公共交通的減少。州際公路的概念只指代城市地區這一很小的區域,讀時會使讀者腦海中形成一種擁擠,堵塞的感覺。由上述例文可見在完全理解一篇文章時,必須注意語言與文化的鏈接,文章本身的含義遠遠超出語言符號本身的含義,取而代之是目標語中所隱含的社會背景知識
四、 以背景知識為主導的形式結構
語篇分析和篇章理解的研究表明,閱讀理解不僅受到文章的語言,內容以及背景文化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文章結構的影響。英語中存在大量不同的句子結構,比如:從句,省略句等等。特定的內容往往需要選擇特定的結構,才能有效表達。各種結構有自己的框架和特點,讀者對這些結構的了解即為形式圖式。讀者根據對形式圖式的掌握,有效地運用于閱讀過程中,可以促進閱讀速度,質量,及記憶效果的提高,例如寓言、故事、詩歌、散文、評論、戲劇等題材都有其獨特的結構,讀者對體裁結構的了解,有助于對內容的了解。如敘事性的文章在不同的文化中不盡相同,英語中的敘事體通常有3個部分,但在其他語言中,一篇故事會有4到5個部分。敘事結構在標準英語中都是圍繞著主題進行,也就是說一個主題,一個中心思想,故事中所有組成部分都是為主題服務,恰恰相反的是,其他語言的故事都是多主題敘事體,很多相關主題都會囊括在一篇故事中.
其次,不同的文化對于讀者和作者在閱讀過程中所持有的角色和責任不盡相同。比如,在古代的中國,讀者的責任就是理解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達的想法,而在英文中,作者要為論點的清晰性和文章組織的嚴謹性負責。因此對于二語讀者,熟悉英語中不同的句法形式,文章結構,題材以及中西文化的閱讀習慣是幫助讀者理解一篇文章必不可少的因素。
五、 結論
閱讀被認為是一種心理語言學上的猜詞游戲(Goodman,1970)。讀者和作者對于語篇都有自己的預設,當讀者和作者有相同的預設時,理解就變的很容易,反之則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要解決英語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二語閱讀者,熟背大量的單詞和詞組固然重要,但是了解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是閱讀理解中或不可缺的因素。第二則是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閱讀技巧時,不能簡單的將閱讀過程等同于本族語向目標語的翻譯或一種對文字機械的破譯,而是對目標語社會文化的理解,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等等。
參考文獻:
[1]Goodman,K.S. 1967. 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6/1: 1262 135.
[2]Hudson, T. 1982.The effects of induced schemata on the/short circuit0in L2 reading:Non2decoding factors in L2 reading performance. Language Learning32/1:1231.
[3]Johnson, P.1981.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language complex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a text.TESOL Quarterly15/2: 1692181
[4]Rumelhart,D.E.1977. Understanding and summarizing brief stories.In D.La2Berge S.J. Samuels(eds.).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Perception and Comprehension,pp. 2652303.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
[5]Baudoin,E.M.,E.S. Bober, M. A.Clarke, B. K. Dobson S. Silberstein. 1977.Readerps Choice: AReading Skills Textbook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
[6]Carrell,P.L.1981.Culture2specific schemata in L2 comprehens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Ninth Illinois
TESOL/BE Annual Convention. In R. Orem J. Haskell (eds.).The First Midwest TESOL Conference,
pp. 1232132. Chicago: Illinois TESOL/BE
作者簡介:張晨(1982—)女,漢族,湖北省武漢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