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的數碼技術,其與美術教學結合產生了數碼藝術,無論在媒介材料還是視覺語言乃至思維觀念等方面都大大地豐富了藝術的表現方式[1],使得美術教學的內涵和方式方法變得更加豐富。新時代、新形勢、新技術的發展,“迫使”美術基礎教育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相應的變革與創新,以求更好地培養出符合時代、社會要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關鍵詞]數碼藝術;美術基礎教學;藝術;思維
一、引言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亦是藝術時代。電腦的普及與互聯網的應用將人類推進到了信息時代,而隨著計算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數字化設備在改變人們思維、工作、生活等方式的同時,也深深地影響到了藝術領域,并在美術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快速、廣泛的應用。數碼技術在為藝術設計帶來更加直觀、圖像化的造型語言及新的表達方式的同時,必將給傳統的美術基礎教育教學帶來沖擊及影響。數碼技術的運用其實是一次工具性的教育教學革命,它為美術基礎教學創設了一個更具有時代意義的環境。
二、數碼技術對藝術教育的沖擊
當代藝術在數字化生存時代正經歷著一場從傳統物質媒介到數字媒介的轉變,這種變化必將對傳統美術教育形成挑戰。從設計工具的變革到新的設計形態的產生,數碼媒體的作用已日趨顯著,它使藝術設計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數碼技術以其直觀化、圖像化的大量圖片、音像資料生動鮮活地展示了當今新媒體藝術迅猛發展的勢頭及其對傳統美術概念的沖擊,其為藝術設計帶來新的造型語言及新的表達方式,并將美術藝術的傳統語言和印刷圖片在信息量和種類上大大擴展,實現了海量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對藝術設計及其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數碼技術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運用虛擬的概念而非物質實體進行藝術表現已成為藝術表現領域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變革。[2]數碼時代的二維或三維技術,開辟了藝術傳達的新領域,直觀豐富的表現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時空的思維方式,能夠更突出地展現出物體的各個側面及細部,逼真地模擬出虛幻世界,排除時空和人為因素的限制,改變了以往單向性的教學模式。
其次,數碼技術為藝術教育帶來了高效的數字化技術工具和大量的能自由交流與共享的信息資源。電腦、計算機技術及各種軟件的出現,將大量的手工繪畫、制圖及模型工具轉變為計算機圖形設計、制圖及建模系統,使學生的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創意構思和選擇評價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進行藝術設計的速度。另外,數碼技術拓展了美術藝術的存在空間,讓受教育者能夠輕易地接觸到世界各地大量的藝術資訊、信息,更加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第三,數碼技術與美術教學結合產生了數碼藝術,數碼藝術是計算機信息科學的相關技術與傳統繪畫概念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繪畫形式,是現代科學與傳統美術的完美結合。數碼藝術的出現,促使了當今的藝術教育必須融入新的理念,構筑新的教學體系—數碼藝術教學。
三、美術基礎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
藝術需要技術,技術是藝術表現必需具備的能力。因此,學習美術就應該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掌握藝術表現的基本方法。[3]美術是藝術教育的基礎,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素質人才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在藝術設計作品日漸數字化的當今,在大力提倡專業素質教育的今日,美術基礎教育以動手操作性、形象可塑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專業設計的審美創新性和形象表達感情性以及對形象記憶力、感受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進行培養和提高,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是思想帶動的,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是藝術催生的。數碼時代更需要具有無限創意的人,更需要具有鮮明個性的人,而美術是各個學科中最具有前瞻性的,最能培養人的創造性。美術基礎教學是藝術設計各專業在進入專業課學習早期的必修基礎課,它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多方面內容[5]。美術基礎教學同其它各門課程一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感受力、表現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對美術基礎掌握的好壞、理解的深淺,直接影響到以后專業課的學習及其設計思維的開發與培養,更關系到其將來在藝術專業領域里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數碼時代美術基礎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在我國,時代的飛速發展及大批新型創意人才的短缺,使得各大院校的美術基礎教學一直在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誤區。如何更好地主動、充分利用數碼時代新興的電子、網絡等媒體為教育服務,如何讓數碼技術為學生帶來新觀念、新思維及新的設計思想,則成為美術基礎教育工作者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把握教學重點
基于美術基礎教學所包含的內容,結構、形體、空間、疏密、虛實、律動、節奏、對比、均衡、沖突、圖底關系,明暗強弱對比、色彩冷暖對比、大小色塊比重、輕重色量、雅俗濃淡、軟硬粗細、臃腫圓滑、尖銳方正等這些造型的基本規律與美學元素,仍是美術基礎教學需要把握的根本,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基本知識與技巧的積累,以此達到訓練學生的造型及空間構造、色彩搭配,甚至是藝術修養,為后續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導入模糊理論
數碼時代的確帶來了先進的教學工具與教學手段,但并非可以完全取代美術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如何在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造型能力和視覺感受能力,開發創造力,擴展文化視野,產生興奮、挫折、愉悅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電腦所無法模擬和取代的。在美術基礎教學中,應導入“模糊”理論,教師在課堂除講解有關表現方法及技巧外,應將大量臨摹、寫生練習放在課外,教師分階段進行集中講評并與學生共同討論。
(三)開展數字教學
作為美術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敏銳思維,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從長遠的角度培養他們獨立創作、創新思維的能力。引進數位板、開展數字美術教學,這不僅是適應現代技術發展的需要,而且能夠為學生創建更好的美術學習環境,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其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同時,將數碼美術引入美術教學,有利于打破習慣性美術學習程序與模式,進而從形式上影響傳統的美術基礎教學觀念。
(四)探索教學方法
在美術基礎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特點,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設計,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的優質、高效。在課堂講授方式上,要鼓勵開展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和培養創新意識的特色教學,鼓勵課堂知識傳授的方式、手段的多元化,以及使視聽結合,提高技術手段,適當應用情景式教學方法、挫折式教學方法及將市場與教學結合的方法,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進而培養適合市場和行業需要的具有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五)拓寬教學渠道
學校應通過努力改變辦學條件,利用現代技術和多媒體信息教學來拓寬美術基礎教學渠道,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可通過光盤、視幻、范畫、美術展覽等教育方式,讓學生觀摩、賞析中外名家名作,以熏陶感染學生,使其感受造型美感多種表現手法的同時,感受大師創作的創作過程和創新思想,進而了解不同風格與流派變化,掌握繪畫的技法與風格。
五、結束語
作為體現高科技數字化藝術手段的數碼技術,在美術基礎教育中一是作為創作性表現和視覺交流的媒介,二是作為美術信息和資料的來源以及美術課程的信息和資料的來源,能夠對美術設計要素進行理性化控制,并將感性的認識理念用嚴密的教學方法組織起來,極大地方便了美術基礎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如今知識化、信息化、技能化的社會里,社會需要的是素質全面的新時代專業化人才,[6]美術基礎課堂應不斷轉變教育教學思路,以適應、滿足數碼時代的變革和需要。
參考文獻:
[1]薛以平《數碼時代的美術基礎教學探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王波《數字化時代的美育思考》山東電大學報.2004年第1期.
[3]陳和西《對美術基礎教學的幾點思考—對“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基礎”的質疑》中國美術教網.2000.5.
[4]顧平《美術教育學導論》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5]胡雪蓮《淺談高職美術基礎教學的重要性》金色年華學校教育.2009年第9期.
[6]胡恩民《淺談職高美術基礎教學與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毫州中藥科技學校.2007.7.
作者簡介:譚細雄(1980—),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