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高職英語教師應通過發揮“導演”這一角色,感染并激發學生情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跨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實現真正的師生良性互動。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堂;情感;興趣;文化背景知識
一、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相比,入學分數較低。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成績處于中下游水平,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由于中學時基礎沒有打好,很多人對英語學習抱著一種消極、懈怠甚至是抵觸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如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聽, 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課堂的積極參與者,課堂將很容易變得死氣沉沉。 再者, 有的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照搬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學模式, 側重語言教學, 輕視對學生情感—體驗層面的教育,不能從情感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單純的語言教學是枯燥乏味的,長此下去學生必然會失去學習興趣。
二、優化高職公共英語課堂的幾點思考
2009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讓學生能靈活地掌握語言這門工具, 將之成功地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 這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 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 課堂創新勢在必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使課堂真正“動起來”,“活起來”, 我認為教師應首先著重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下手。 以下是筆者結合近幾年課堂教學實踐所做的幾點探索:
(一)重視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育并非只說知識而撇開情感。事實上,兩者總是結合在一起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知、情兩者融合起來,以獲得完整的教學效果。
(1)發揮教師的“導演”藝術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是教師的學術功底和語言藝術的體現。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上課不僅要教學生知識, 而且要教會學生知識。 因此,必須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發現問題,學習新知識,這樣他們的自我價值就能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體現。如果我們把一堂課理解為一幕戲劇,它決不能成為老師的“獨角戲”。教師應擔當“導演”的角色,而學生應成為戲劇和舞臺的主角。舞臺劇的演出質量和效果如何,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演駕馭舞臺劇的藝術功底和感染力。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始至終地以飽滿的熱忱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教學活動在一個積極活躍的氛圍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扎實的學術功底;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參與表演”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情感。
(2)激發學生的成功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入學分數較低,英語基礎薄弱,普遍存在著一種自卑心理。他們缺乏學習的熱情,課堂上沒有勇氣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堂表現很被動。要改變這種狀況,老師首先應從激發學生的成功感入手,繼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首先,在任務布置的難易程度方面,教師應注意學生能力的個體差異,靈活使用評分標準,使每個學生在每一次學習中都獲得主觀的成功感。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中教師應重視使用鼓勵性語言。我個人認為,“賞識教育法”同樣適用于大學課堂。作為老師,應“夸”不離口。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于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都應予以及時的肯定與鼓勵。“當場表揚”是我對每一個主動發言的學生的慣常作法。來自老師的肯定與表揚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鼓舞了他們的信心,也有利于營造一個活潑的課堂氛圍。
(3)融洽師生關系, 營造和諧氛圍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一堂高質量的英語課的前提。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
根據美國另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有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還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有教無類”,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提高課堂凝聚力。
(二)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培養學生興趣
(1)利用文化背景知識導入新課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必須懂得一定的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學生在初步了解了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后,會更有興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口語表達一直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薄弱環節。針對學生上課不愿意開口的情況,避免遭遇“沉默的課堂”的尷尬,教師不妨先從學生熟悉的與本課文相關的中國文化的某些元素入手,再慢慢地引領學生過渡到西方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由“speak in Chinese”到“speak in English”的自然過渡。比如,我在講解“New Essential College English (Book II)”中的“It Was a Good Barn”一文時,采用以下方式導入新課:Teacher:“Boys and girls, could you please give any examples of those famous Chinese poems concerning friendship?”Student A:“海內存知知己,天涯若比鄰。”Student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提起中國的詩文,學生們踴躍發言,侃侃而談。老師抓住這個機會,趁熱打鐵,又提出以下問題:Teacher: “Could you give any other examples of those famous English saying or proverbs concerning friendship?”Student X: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Student Y: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Teacher: “As Samuel Johnson put it, ‘A man should keep his friendship in constant repair.’ Next let’s focus on Text A to see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barn and a friendship is. ”
(2)將課堂口語操練融入跨文化背景知識中
我們經常提倡外語課堂要“精講多練”。要想擺脫“啞巴英語”的尷尬,課堂口語操練的作用不容小覷。單純的機械式的語言操練,學生往往很被動,缺乏熱情,甚至覺得枯燥無味。教師如能將操練與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識相融合,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讓學生操練表示平衡比較的“as……as……”這一句型時,先給出一個話題,然后讓學生考慮此話題下的中文比喻表達法(以動物為主),然后再讓他們說出相關的英文表達法。在此過程中,老師給予一定的糾正與補充。
通過這種對比學習,學生不但加強了記憶,練習了口語,同時還增加了中外文化差異的一些背景知識,可謂一舉三得。另外,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關情感態度和人生哲理的內容,特別是選擇一些英語名人名言、諺語、習語等作為例句,遷移學生的積極情感。
三、結束語
總之,英語教學是個復雜的過程。它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情感傳遞的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一是需加強自身修養,以豐富的學識魅力去征服學生,讓學生始終陶醉于知識的海洋中,二是應在“情”字上下功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與學生在情感上達成默契與共鳴,實現真正的師生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皮連生.教與學的心理學[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楊治中.新起點大學基礎英語教程 讀寫教程 [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張曉紅(1973—),女, 山東人,大學本科,助教,江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