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自主學習”已不再是陌生的詞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可見“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
[關鍵詞]新課程;中文教育;教學藝術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教育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包辦過度,學生依賴過度,違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規律,此種狀況,至少出現以下弊端:教師滿足于“教師講得清清楚楚,學生聽得明明白白”的教學現狀,學生缺失應有的學習過程,從而導致學生課堂自主活動整體缺失——學習內容的強制性、認知活動的受動性、思維過程的依賴性、課堂交往的單向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改造和重組的過程。學生的理解、積累不能只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學生運用的技能也不能只靠教師“教”出來。著名的教育學家郭沫若曾經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基于中學生世界觀初步形成、認知能力處于逐步成熟階段、求新求異好奇的個性發展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是要切實轉變教學思想觀念,正確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真正認識到學生的學習潛能,設法開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我“內驅力”的支配下主動自主地學習。
一、 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用心分析學生,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其對學習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激起的學習自然是自主學習。
1、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之間平等親切,融洽坦誠,學生就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
2、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營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通過在課堂創設新奇、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感受,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情境。如在講《水的沸騰》時,可以給學生偵探故事《是誰殺死了老板》,距今兩百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天,老板與助手剛剛完成的圖紙被盜了。正當二人焦頭爛額時,進來一個伙計,伙計提著帶塞的茶壺進來,沖好咖啡后,順手把茶壺放在爐子上轉身出去了。一會,助手也有事出去了。等助手回來時,老板已經死了,在他脖子上有一根明晃晃的針。“是誰殺害了老板呢?”學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調動起來了,分小組討論,沒有得出結論,這時,我開始引入課題,讓學生觀察水的沸騰實驗,完成課堂內容時,學生也對案件真相大白了。整節課通過設疑,首尾呼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情境。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1、讓學生明確目標:教學目標的的運用不僅可以指導教學,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通過學習目標,可以清楚地告訴學生在課堂結束時需要完成的任務,且可以確定目標是否已經實現。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細致、具體,并符合實際,應該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過難或過易都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啟發學生自已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中心,把問的權利賦予學生。布魯巴克所說:“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是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也正如于漪所說:“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的過程。”
在講授《摩擦力的利與弊》時,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學,同學在課外收集整理許多的資料,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學習的過程。課前將學生分為正方(認為摩擦力的利大于弊的同學)和反方(認為摩擦力的弊大于力的同學),先由正反方陳述觀點(各三分鐘),再由雙方的二辯、三辯、四辯針對對方觀點提出問題,通過辯論不斷經歷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鍥機,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摩擦的利弊,因勢利導地提出怎樣利用摩擦的利和怎樣克服摩擦的弊這一課題。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提問,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勵學生提問,并且幫助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這樣做,一是會逐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二是喚起學生認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三是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珍視對教材問題的獨特感受。
3、通過活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改變傳統的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智力活動把時間留給學生;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認知過程的留給學生;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講《探究物質的變化》時,我把全班分為若干活動小組,給學生準備好探究可能需要用到的材料:白紙、打火機、彩筆、剪刀、水、銅絲、生銹的鐵釘、小刀片、磁鐵、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要求學生讓提供的物質發生不同的變化?看誰想的辦法多?并對發生的這些變化進行歸類。學生通過觀察→自主設計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規律→獲取知識,享受快樂。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尋找規律,從中歸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這種“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的普遍喜愛和認可,不僅可激勵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4、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評價
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有自我監控的參與,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調整和自我評價。新課程對教學考核的標準不再作統一規定,考核標準呈現出較大的彈性和開放度,提倡學生自主評價,幫助學生制定自我監控表和指導學生學習計算自我效能感著手,讓學生辨識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干擾因素,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避免受干擾,以提高學習效率,逐步養成自我監控習慣。
三、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領悟自主學習的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學會”變成“會學”,從而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自定自學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自學的方法、選擇或組織自學環境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情感積極,學習意志堅強,學習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理想信念堅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如能有效地、積極的自主支配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就能提高或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這樣的學習才能算自主學習。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當機會出現時,放手讓學生認一認、想一想、說一說、拔一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 引導學生自已對教材進行粗讀、精讀、跳讀相結合,通過自讀教材來感受教材。
2、 教師應引導學生提供具有實用性、鮮活性、典型性的材料。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查詢、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指導學生在自已檢查作業的基礎上,分組檢查全班交流。討論能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 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因為構建網絡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再學習、重組的過程,這樣做,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善于總結的能力。
由上可見,“自主學習”是指“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不能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自學自勵”,道理均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