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中的貓》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語言簡潔,樸實無華,卻能夠在平淡的敘述中,展現主人公的迷茫與虛無。本文是從分析《雨中的貓》簡潔的敘事特點和含蓄的象征手法入手,展示了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海明威;雨中的貓;敘事風格;象征手法;冰山原則
《天凈沙》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馬致遠的一首著名的小曲。《天凈沙》一曲,短短二十八字不僅描繪出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也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而此曲最為人稱道的,無疑是 “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平淡無奇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以“蒙太奇”的筆法巧妙地連綴了起來,看似只是簡單的描繪實景,實則把人物抽象的難于表達的凄苦之情,用有形的實物表現出來。
而這首曲與美國著名文學大師歐內斯特·海明威的
初讀《雨中的貓》,對這短篇很不在意:一位無所事事的太太,看到窗外躲雨的貓,心生憐憫,要把它抱來自己的住處。下去后卻發現貓已經不見了,便纏著丈夫說是要貓。最后老店主遣人送來了一只玳瑁色的貓。寥寥數語便能概括小說的大意,粗讀可以說小說毫無動人之處,甚至與普通的流水賬沒有什么區別。
然而那就是小說全部嗎?20世紀的美國文壇上,記者出身的海明威,有著極高的語言敏感性,。那自成一體的簡約、耐人尋味的藝術風格,在歐美文壇上的影響至今不衰。但是,跳過那些名篇,才能領略到這個文壇巨匠更大的魅力。本文把《雨中的貓》作為一個例子,來具體分析下海明威作品里的象征手法所體現的藝術風格。
《雨中的貓》背景是意大利。小說以太太的眼睛為視點,講述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我太想要它了,”她說,“我搞不清干嗎這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可憐的小貓。讓一只可憐的小貓在雨中淋著可不是好玩的。”
“不管怎么說,我要一只貓。”她說,“我要一只貓。現在我要一只貓,如果我不能有長頭發或什么好玩的,我能有只貓也好。”
海明威首推的敘事手法,是使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與形象之中,讓讀者通過形象的感受去發揮作品的思想意義。作者似乎并不愿意讓讀者一眼看穿自己的立場,所以并沒有在小說中直接交代自己的想法。而是不斷重復著象征,積累起來,使其有了更為強大的力量。
“貓”可以是象征著太太想要得到的、保護的、擁有的事物,是一種被關心和重視的感覺;可以是對擺脫孤獨、找到精神寄托的希望;也可以是太太對孩子的渴求,希望滿足自己女性母愛的感覺。盡管作者沒有一一描述女主人公的外型、性格,避免直接刻畫人物的形象,但是人們依然可以從貓的出現、消失到再現,深刻體會到的女主人公內心的變化。她渴望通過這只貓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在找到自我的存在。但是貓還是走了,所以她的努力化為烏有。貓的處境沒有改變,而她亦然。小說通篇無一處提到主人公的精神狀態,但作者僅僅用幾個動作,便將她狀態躍然于紙上。
當妻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想要一只貓,想要改變發型,想要新的衣服時,得到的回答從開始的婉言拒絕到后來的“shut up”,一個偽善、冷酷的丈夫形象躍然紙上,丈夫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霸權的角色。貓找尋避雨的地方,即女人在夫權的社會中努力尋找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話語。有著以丈夫為代表的男權主義來規定、制約的女性的權利,女性在家庭中仍然是男性的附屬品。
故事的結尾是正當妻子陷入訴求無門的絕境時,旅店老板卻派侍者將那只貓送進房間來了。這只是雨中的那只貓?我們不知道,而作者對此也沒有很明顯的評價和提示,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挖掘。但是,旅店老板作為一種文化束縛的象征,再次剝奪了妻子爭取沖破自由的機會。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自己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么他就可以省略掉一寫東西。讀者呢,如果作者寫的東西真實,自己就能夠感覺到省略的部分,就如同作者已經寫出來了一樣,而這寫內容又常常是通過象征的手法表達出來的。
一只雨中的貓,帶來的是人物不同的反應和態度,而這些人物,則是各具其象征意義。海明威刻意回避了小說主人公的外在形象,用簡單的動作、對話,含蓄的象征手法,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雨中的貓》看似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對話直白,但卻寓意深刻,也透露了女權主義思想解放中女性解放的迷茫。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必定有其獨特的魅力。“貓”只是一個含蓄的符號,它代表的也許是一個物品,一個想法也或許是一種現象,一種文化。象征的意義,使得我們可以用直白的表述來揭示被象征物的本質,但是象征離不開我們自己的直覺體驗和聯想能力,更不能脫離作品憑空猜測。中國古有“四兩撥千斤”一說,對于文學作品亦適用。有點時候,如同《雨中的貓》一樣,用最樸實的對話、最簡單的動作為原材料,添一點點細節,加一點點意向,卻留給讀者最深刻的記憶和最豐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