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達夫的小說是時代精神的扭曲折射,是覺醒之后新路難覓的迷茫。盡管他的小說有明顯的傷感、頹廢的傾向,但這只是他控訴時代和社會的罪惡的一種方式。因此,在內在精神上鮮明地體現了人的覺醒的“五四精神”。
[關鍵詞]困境;苦悶;五四精神
郁達夫是五四時期一位重要的文學巨匠。他自身對生活苦質具有獨特的創傷經驗,在創作觀上對生命苦質又頗具美學偏愛,這使他的作品大多以感傷、憂郁、苦悶為主題,充滿了頹廢的色彩,因此,很多人認為郁達夫的思想是消極的,脫離了時代前進的軌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又不能不說是他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的一種宣泄。只是他選擇的是以“消極”的態度進行積極地反抗,是困境的一個痛苦選擇,其實質是與“五四精神”內在一致的。
苦悶是郁達夫小說的主要風格。這一風格的形成有其自然而復雜的主客觀因素。郁達夫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悲哀之子。他出生在一個破落的鄉紳家庭里,是一個遺傳著家族疾病,生理疾病的生命弱智兒,從小就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他一生都處于貧病交加的困境當中。他苦悶情節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半原因歸咎于貧窮,貧窮同時也養成了他孤寂、內向的性格,自卑的心理。在日本時他同樣過著乞丐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隨之產生了極大的精神壓力。他深深的感到了自己處于弱國子民的地位,這使他的苦悶情緒越來越重。回國后接踵而來的是失業,賣文為生,為了生活他受盡了顛簸。青年時婚姻又極度不如意,求愛心切反而釀成性欲之壓抑與變態。晚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的生活又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五四”的爆發標志著人的覺醒和解放,這對郁達夫來說又是痛苦的,他發現了自我,要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但只是到處碰壁。在這種深層的困境當中,郁達夫人性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壓抑,他需要釋放和宣泄。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當人的本能受到嚴重壓抑時,他就會產生苦悶心理,就會產生憎恨、攻擊、侵犯和施虐狂等行為,他需要選擇一種方式來釋放,來宣泄。”。①
郁達夫是柔弱的,纖敏的,這種柔弱的個性,纖敏的感情,使他在這個個人難以改變現實的黑暗社會中格外的傷感。于是他只能借助于筆,在藝術創造中傾吐悲憤,宣泄苦悶,然而,他的小說里出現的是大量苦悶、傷感的弱者形象,而且這些弱者都具有一定的病態心理。對病態人格的描寫始終貫穿他的藝術創作中。造成人物產生這種病態心理的關鍵因素是社會文化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者說惡劣的社會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就是造成病態人格的溫床。郁達夫在他的多數小說中塑造患有“郁抑癥”的主人公。“郁抑癥”就是“憂郁”反映在人身上所形成的一種病態。他們的生理特征是消瘦、厭食、失眠、性機能減退等。其心理特征表現為自卑。在郁達夫作品中,他以第一人稱“我”描寫的主人公身上,都患有這種郁抑癥。他們最深的心里感受是“孤冷”。他們都面臨生活的逼迫,失業的威脅,“窮”成了他們無法去除的心理陰影。生活的窮困潦倒在他們心理的投影就變成憂郁和苦悶。他們選擇的往往是退卻,發出自悼自傷的哀嘆,甚至是作踐自己的身體來發泄無法排除的苦悶。
在郁達夫的作品中還有大量對性苦悶的描寫。性愛在郁達夫的筆下是一個充滿痛苦的生命世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少得到過甜美的愛情,而是受盡了愛情的折磨。他們求愛而不得,因而就成了性的渴望和性的壓抑的矛盾綜合體,產生了病態人格。在郁達夫的一系列作品中,最能體現這種苦悶的便是《沉淪》。《沉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性格憂郁,氣質敏感,身處異國他鄉,自己的祖國又是一個弱國之邦,這使他極度苦悶,又無法宣泄。他無限渴望女性的愛,又因為自己這種渴望而感到羞恥。見到女同學連招呼也不敢打。他對自己這種怯懦的行為也感到悔恨,但卻始終沒有勇氣邁向“幸福”的一步。在他自己看來,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到女性的關愛,得到甜美的愛情。他在日記中寫道“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我所要的就是愛情!若有一個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個婦人,無論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愛我,我也愿意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②這種內心強烈的愿望與現實矛盾的沖突形成了他病態的心理,內心充滿里痛苦,無法得到自己渴望的性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郁達夫的小說確實充滿了苦悶、壓抑,同時還具有頹廢的色彩,我們不能以此說郁達夫是一位落后的作家,他的思想背離了五四時期的精神和追求。只能說,這是郁達夫宣泄苦悶,反抗封建勢力及封建社會舊道德的一種方式而已,表現的是渴望獲得個性解放的愿望,與“五四精神”契合。
五四時期充滿了昂揚、奮發、朝氣的進取精神,宏放氣勢,但這僅僅是一面。另一面,也是更多的一面,確實普遍存在于人們心靈的苦悶和寂寞。覺醒了卻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和力量,勇猛的抗爭卻沒有成功的希望。于是作家在作品中伴隨這痛苦和壓抑吶喊。郁達夫小說的創作就反映了后一種普遍精神現象。所以說郁達夫的作品表面上給人以壓抑、灰暗的感覺,但從宏觀角度來看,它是積極的、進取的,反映了五四知識分子在歷史變動中的覺醒與抗爭,以及他們內心強烈地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怒潮。
在郁達夫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病態心理的描寫,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色情頹廢”傾向。其實這是郁達夫反映、控訴黑暗社會的獨特方式。在郁達夫對性苦悶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被扭曲了的生命真切的痛苦和不滿。我們可以看出,郁達夫小說中性愛描寫的顯著特征就是:把個體的性愛和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借愛的苦悶來反映多重的人生苦悶,也就是說,性的苦悶是人生苦悶的縮影。通過大膽露骨的性愛苦悶描寫,目的在于呈現在黑暗的社會壓抑下無愛的痛苦和巨大的生活痛苦。正像有的人指出:郁達夫將“性的苦悶”與“生活的苦悶”聯系在一起,反應一定的社會現象。郁達夫所描寫的病態心理、狎妓,盡管有些玩味的態度,但他絕沒沉迷其中,相反,他是借此向虛偽的封建道德和腐朽的封建勢力挑戰,要打破舊道德,追求個性解放。也有人認為,郁達夫的色情描寫和病態心理的刻畫充滿了頹廢色彩和消極思想,這當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只能說郁達夫要求積極進步的方式不同而已。他不像郭沫若那樣在作品中直接表現這種反抗、破壞和創造精神的思想。郭沫若詛咒這“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③他指訴這社會是“濃血污穢的屠場”,④因而他要燃起那熊熊的涅槃之火,焚燒著身內的一切,身外的一切。他要打破一切傳統的羈絆和束縛。顯示出一種狂風暴雨洶涌澎湃的激情。盡管他們的描寫角度不同,但最終思想都是要求進取。
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郁達夫,以其獨特的藝術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以“社會”為經緯的藝術世界,反映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在這一藝術世界里,我們體會到人性在社會黑暗,封建專制觀念下的痛苦。這種沉痛感和痛苦感,使我們呼喚人性的復歸,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反抗。對人心靈深處意識的大膽描繪,對千年封建倫理道德背面的虛偽的揭露,使郁達夫的小說具有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郁達夫的小說描寫了被扭曲的靈魂,揭示了當時普遍的“時代病”,折射了那個污濁的社會現實。他用表面“頹廢”的手法,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象發出了強烈的反抗。他的思想與時代前進的步伐是和拍的。動搖、幻滅、沉淪不是他的主導,探索、追求、進取才是他的本質。而這種精神與“五四”精神的實質是內在統一的。
注釋:
[1]鄭雪《人格心理學》第76頁 濟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2]郁達夫《沉淪》第24頁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3]郭沫若《鳳凰涅槃》第2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4]郭沫若《鳳凰涅槃》第2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參考文獻:
①倪婷婷《“名士氣”:傳統文人氣度在“五四”的投影》《文藝評論》1999年第6期
②趙澤民《“自卑情節”與郁達夫小說創作》《文藝評論》2000第5期
③周睛山《痛苦的生命展示——郁達夫小說創作中的性愛知識》
④王才路《論郁達夫小說的創作》《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1990年01期
⑤解洪祥《中國現代文學精神》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⑥鄭雪《人格心理學》濟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杜靜(1982—),女,漢族,助理講師,吉林人,吉林機電工程學校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