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國的富二代、窮二代、官二代
大約從2009年夏天開始,“富二代”“窮二代”和“官二代”這幾個新鮮詞匯開始在網絡上躥紅。而在2010年全國“兩會”上,“二代”話題正式進入最高民意機構的視野,代表和委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忙著澄清社會輿論的質疑。主要來自網絡的這些概念,已經成為公共話語。
中國有句古話:英雄不問出處,富貴當思緣由。人生而平等,但事實上又不可能完全平等。完全的出身決定命運,就是種姓制度或者“血統論”;完全鏟除出身的作用,實際上也只能衍生出新的不平等。但轉型中國的“二代”現象,自有其特殊內涵。轉型中國的“二代”現象一方面反映社會垂直流動的程度,或者說公職和職位向所有人平等開放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二代”之間的溝通問題。
在“二代”標簽的背后,是這個社會早已彌漫的仇富、仇官心理的進一步放大。
這種放大已經發生質的變化:人們日益擔心,社會的優質資源將被少數人壟斷,大部分人會失去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而這正是極端思潮誕生的社會土壤:以極端的方式重新洗牌。
新疆新局
2009年的“7.5”事件震驚海內外。中央主要領導提出應吸取教訓,痛定思痛,舉一反三。10個月之后,今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治疆新思路逐漸清晰:戰略上低調調整,經濟上高調富民,反恐上強調專業化。
中央此次針對民生和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高調推出中東部19省區對口援疆,建立疆內經濟特區,加大對新疆的固定資產投資,并率先在新疆進行資源稅費改革。一方面實現對新疆經濟的“輸血式”援助,另一方面刺激新疆本地的“造血功能”,兩條路徑,雙管齊下,目標是在5到10年的短時期內,讓“落后”多年的新疆能夠迎頭趕上。
值此重大轉折時刻,觀察家們紛紛提及溫家寶總理在今年3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民族政策的一句話,“加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教育”。
也許,治疆的遠景目標就在此話中。
中國地方競爭喜憂
中國經濟增速為什么能長期獨占鰲頭?國內外許多人士對此都頗感好奇,不能理解,希望探尋這一“奇跡”的內在奧秘。據觀察,“地方競爭”這一尚未被深入解讀的巨大內生性發展動能,是觀察中國強勁增長的另一種視角。
有經濟學家指出:“不同國家有激烈競爭不難明白,但一國之內的不同地區有像中國今天所見到的激烈競爭,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正是這種激烈的競爭推動了各地快速發展,各地政府你追我趕,各出奇招,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但競爭過度的負面效應也在凸顯,諸如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地區產業的結構趨同、市場的嚴重分割、招商引資的競爭混亂等,已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得不面臨的獨特課題。
因此,如何規范地方政府的各類競爭行為,維護良好的地方政府競爭秩序,推動中國改革發展持續前進,亟待一套獨特的方法與工具。
中國控
“我愛你,中國”——又遠不止“愛”這么簡單。
是愛里帶著哀愁,心里憋著勁,眼里含著淚水,滿腦子糾結,胸中懷著一團火,又不時發出一聲嘆息。
是愿意為之奮斗終生,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自己罵她就可以,別人罵就不可以;是在中國想出國,出了國更愛國;是既相信政府又抱怨體制;是既對未來充滿希望又對現實絕望。
這就是“中國控”,愛恨糾結,欲說還休。100年來,“中國控”為國運而悲喜,與中國人的處境同進退。盡管他們是如此地投入,但結局也許是其余生、后代還要繼續與中國的人與事糾結下去。
當別人看到中國的積貧積弱,“中國控”卻看到意志和美德;當別人贊美中國的進步光鮮,“中國控”卻看到問題和劣根性。“中國控”對中國到底懷著怎樣的情感?如張海兒所言:“我是如此地熱愛她,以至于不得不和她肉搏。”
2010年度中國大學
滿意度排行榜
又是一年梔子花開,一些年輕人離開了大學校園,一些更年輕者正準備步入。
不管中國高校有著怎樣多的不盡如人意,對于生活于斯成長于斯的學子們,這里都是他們的青春揮灑地和夢想富集地,這里有他們的師友情誼、青澀愛戀以及人生的提升與洗禮……
“2010年度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針對全國110所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進行了廣泛而嚴謹的問卷調查,有別于國內已有的各種大學排行榜。這次調查以學生滿意度為唯一評選維度,全面展現國內眾多高校畢業生對母校就業、學習氛圍、學術實力和生活條件的滿意程度,力圖讓這些來自學子們的真實心聲,能促進各高校廣納民意,改進對學生的服務質量。
衷心希望通過這些校園真正的主人的評判,讀者可以對中國大學進行另一維度的觀察與思考。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