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進步,也帶來了復雜的社會問題。現代社會發展的特征是什么?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如何認識、感受和評價現代社會?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遇到了什么樣的選擇?“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如何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這些問題需要當代中國人對社會發展進行積極的人文反思。
一、現代社會發展的成就與問題
現代社會最先出現在西方,然后擴散到全世界。大家公認現代社會具有如下特征: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市場經濟的經濟運營模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民主化的政治方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現代社會的進步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現代社會的最大成就是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現代社會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也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困境。概括來說,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全面緊張,進而造成了現代人的生存危機。首先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現代人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造成了大自然生態失衡,出現了資源枯竭、物種銳減、土地沙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這些正在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可以說,現代社會發展動搖了人的生存基礎。其次是人與社會關系的緊張。《共產黨宣言》中說:“它(資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最后是人與自我關系的緊張。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自我迷失、精神迷惘,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
二、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兩難選擇
中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后來者。20世紀初,中國開始睜眼認識西方現代社會時,看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民生凋敝狀態。所以,中國在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兩難的矛盾狀態:傳統社會使中國陷入危機,現代社會又使中國面臨新危機。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加上世界正處于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時期,中國無法通過資本主義道路進入現代社會,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社會主義是在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現代社會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不平坦,前期學蘇聯遇到困境,后來經過艱難探索才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舉世公認: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創造出大量物質財富,廣大人民走出貧困、實現小康、走向富裕。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以至于人們認為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中國的世紀。中國的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時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景觀。但中國當代社會存在的問題也值得關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差距很大;貧富差距擴大,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社會建設相對滯后,教育、醫療、治安、養老等諸多社會問題突出;政治文明建設亟待加強;人的自我迷失、精神迷惘問題嚴重。可以說,中國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三百多年的發展道路,其中既有現代社會所帶來的輝煌成果,也有現代社會所帶來的生存危機。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這三種人類生存的基本關系上,中國當代社會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三、社會發展的人文反思
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類更好地生存。因此,人們就必須科學認識社會發展和人自身。首先,人們必須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應該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馬克思說:“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其次,人們必須認識到人是社會存在物,是社會的人。所以,人們要自覺地、自律地遵守社會發展中沉淀下來的基本道德規范,如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等。康德說,人是目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人作為手段。當代著名社會倫理學家羅爾斯教授在其著作《正義論》中說:“假如正義蕩然無存,人類在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價值?”所以說,道德是社會存在的理性基礎。沒有道德,社會將不成為社會。最后,人們必須認識到人來源于自然、存在于社會、成長于精神文化。人是一種精神存在物,因為人追求人格的高尚和生命的尊嚴。人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人類活動與動物活動具有根本的不同,“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自己的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俄羅斯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把物質需要看成社會生活最本質的東西是一種謬見或是一個騙局,因為人的本性不僅僅局限于物質需求。現代社會中,人們最大的困惑就在于物質生活滿足后的精神迷惘。物質生活的富足掩飾不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于是人們的幸福感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提升,相反卻在逐漸下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成了現代社會發展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大家一致認為,人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道德水準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華和文化感受力的增強。這個發展過程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只存在于人的內心深處,并不表現在物質層面上。馬克思說,人的五官感覺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所以,人們要努力培養“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要培養“不忍人之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過于強調人的理性,結果導致人的理性異化。我們應該相信人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承認科學技術的偉大,培養追求真理、熱愛科學的精神,但是承認科學的偉大并不等于迷信科學。科學不是萬能的,而是有局限的。人們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還需要人文精神的慰藉,需要人文反思,這樣才能達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平衡,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構建和諧社會的人文呼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而后具體到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健康發展,再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的和諧發展,中國現代化呈現出向人的自我回歸的發展軌跡。針對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當代中國提出了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強調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等,這些更是人文精神的呼喚和回歸。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目的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這些理論、原則、方法和價值目標都是一種人文精神高度自覺的表現。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國每年在重獎科技人員的同時,也積極開展評選道德楷模和感動中國人物等活動,同樣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呼喚。針對當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人們開始逐漸清晰地認識到,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等多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會造成生活的不和諧。所以,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活的質量,而不僅僅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自身的和諧發展。
當前,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要重點解決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促進社會和諧,讓人民更幸福、更有尊嚴地活著。這就要求我們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努力地建設社會的人文環境,彰顯公平、正義,達到內心世界的和諧。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是要搞好經濟建設,而且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這三者不可偏廢。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其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認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這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人文走向的深切呼喚。
(作者系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