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反應敏捷、思想活躍、具有較高知識素養的青年,具有很強的文化變革適應性,他們對流行文化總是最先敏銳地作出反應,并不斷地“重構”和“表達”。青年流行文化能體現大學生當下的趣味、愛好、情緒和觀念,為大學生自我認同和自我表現提供了足夠的選擇。青年流行文化是工業化、城市化和大眾傳媒迅速發展的結果,也是“校園文化”忽視青年主體性、缺乏創新、喪失絕對優勢的結果。在當前青年流行文化新態勢下,高校學生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也應當適時作出調整。
青年流行文化在不同維度和領域中都具有鮮明的特點
青年流行文化將發掘、反映、渲染青年心態和感受作為自己的使命,試圖從內容上游離于政治和意識形態之外,從形式上擺脫社會正統。它的流行不是依靠青年內心的價值分析和理性選擇,而是一種適應性模仿。青年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從總體上看主要有政治觀民主化、成功觀功利化、社會觀現實化、審美情趣世俗化等特點。
偶像崇拜。隨著青年流行文化的興起,大學生的偶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偶像逐漸走下“神壇”,變成了當代大學生親近和熟悉的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剛剛起步,進入世紀之交的大學生崇拜的對象大多是成功的商業人士。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視界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從馬云到“什錦八寶飯”,大學生的關注點逐漸由全力追逐個人成功到承擔社會責任;從“超女”到“百家講壇”再到“感動中國人物”“航天英雄”,大學生逐漸走出大眾娛樂的圈子,開始對社會和歷史的重點予以關懷與思考。這種變化是積極的,昭示了社會的進步和青年一代擔當意識的增強。
消費習慣。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具有依附性與獨立性并存、理性與感性相融、針對性與靈活性凸顯、實踐性和務實性深化的特點。從消費目的上看,大學生的消費更注重實用性,開始將人際關系開銷列入消費清單,也肯在競爭力提升方面增加投入;從消費方式上看,網上購物以其多選性、便捷性、廉價性成為近年來大學生購物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信用卡也成大學生消費的重要工具;從消費結構上看,大學生在生活消費、休閑消費、學習消費等結構上存在不均衡的現狀;從消費額上看,大學生學費和生活費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網絡利用。從個性展示的舞臺到交流溝通的橋梁,從信息傳播的渠道到學習知識的課堂,從網購的便捷迅速到虛擬世界帶來的虛幻愛情,隨著青年流行文化的變遷,互聯網帶來了太多的變革,大學生的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流行用語。就“流行語”的興起與傳播而言,素有標新立異特征的大學生所創造的“流行語”最為引人注目。它已經成為大學生表達生活感受與自身需要的一種重要符號,從而也就成了作為一種“亞文化”形態的青年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詞匯迅速而廣泛的流行,既有語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有社會、經濟、文化、心理各個層面的一些深層次原因。它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語言變化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表達了大學生在一定時期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心態。
閱讀習慣。自上世紀末以來,文化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的閱讀趨于快餐式閱讀。當代大學生的閱讀趨于個性化,草根文化的興起使精英文化的壟斷局面被打破,學生們面對市場提供的種類不同、目的不同、功效不同的書籍都有著自己的選擇。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存在著務實與功利色彩,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大量閱讀不斷完善充實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閱讀是一種“合時宜”和“學以致用”的閱讀。
青年流行文化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兩大矛盾
通過對青年流行文化不同層次的分析,我們發現,當代大學生是新潮、時髦的一代,也是承受沉重學業和就業壓力的一代,更是個性不斷走向多元化的一代。青年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與社會發展趨勢還存在一些矛盾,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國際化與民族性的矛盾。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作為文化輸入國的地位仍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是由我國目前的文化創新力不足所決定的。近年來,外來文化的流行有了新的動向,主要是大學生熱衷于模仿和追逐周邊具有相似文化特點的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流行文化。從國際化趨勢看,近幾年青年流行文化經歷了一種“三級傳遞”模式:先由西方文化主導下的流行文化樣式伴隨著經濟和技術的輸入,向亞洲發達國家或地區傳播,而這些地區大都處于“儒家文化圈”的邊緣國家或經過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改造創新,西方流行文化在保留現代文化要素、實現“儒化”或“漢化”的基礎上,以新的流行文化形態再傳向中國。
然而,作為享受改革開放成果、受傳統政治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較強的大學生群體,隨著社會形勢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對西方文化或日韓風氣“一言堂”的文化格局表示不滿。例如:當《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國熱銷之際,不少大學生就開始發出挖掘“中國古典神話”的呼聲。更多的大學生已經從盲目崇洋過渡到批判看洋,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高的評價。可以說,中國的發展和社會上反思歷史的思潮使得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在對比中開始了矛盾而艱難的抉擇。
其二,簡單化、物質化與探究問題精神的矛盾。受“商業文化”和“快餐文化”的沖擊,流行文化的傳播過程被高度濃縮,通俗易懂、容易模仿、貼近生活、娛樂性強等成為其突出特點。這種簡單化趨向,就社會價值層面講,它對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會進一步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功利化。所以,對大學生而言,這種文化形態是不適合的。當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問題,身處其中的大學生不可能不為之思考和探索。一些“商業文化”“快餐文化”的出現反而會消解當代大學生的憂患意識,而其娛樂功能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使大學生產生審美疲勞。
高校學生工作應為大學生社會化提供向導
青年流行文化開辟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嶄新時代,帶來了很多的積極影響:一是青年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學生與他人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大學生社會化的范圍;二是青年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將學習生活環境的選擇逐漸向社會轉移,有利于大學生在現實中成功實現角色扮演;三是青年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個性化風格和主體意識的張揚,有利于大學生發展和創新社會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同時也給大學生社會化帶來了消極影響,導致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外在化,造成其人格社會化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流行化”,引起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動蕩,造成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偏離。
通過對青年流行文化給大學生群體帶來的影響以及潛在矛盾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影響過程是有必要加以引導和改善的。因此,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科學認識和研究青年流行文化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理性地在一個更加開闊、更加深遠的背景上推進流行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積極影響,為青年流行文化提供正確導向,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健康發展進程,應當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著力解決的問題。
注意探討、關注文化與政治的關系,賦予青年流行文化以適度的民族責任和道德責任。在社會開放和轉型過程中,青年流行文化已經擺脫意識形態的引導,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把大學生文化建設納入政府規劃,設立政府大學生文化項目,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支持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大學生文化建設,并探索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授權青年組織協調管理、社會中介組織評估、社會文化組織承擔實施的新模式。
在青年流行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中深化社會意識,適度增加其社會責任意識。青年流行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大學生社會意識的覺醒是密切相關的。當前,我們要高度重視研究青年流行文化現象的意識形態功能,對青年流行文化的引導應突出在社會意識的培養上。要大力開展大學生公德、公益、公民等意識教育,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性參與各種流行文化;要通過開展公益性、社會化和大學生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影響和鼓勵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要大力支持大學生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的原創性文化活動,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
通過拓展文化的內涵來提升青年流行文化的層次和吸引力。在文化發展戰略上,我們應擴大精英文化在青年流行文化中的比重,使其充分肩負起價值引導的任務:一是對青年流行文化的“二重性”即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進行評估、影響和監控,使之趨利避害,健康發展;二是對青年流行文化傳播的主體即大學生進行教育、熏陶和培養,使之不斷提高文化品位;三是借鑒吸收青年流行文化的某些形式,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撰寫科普讀物和通俗歷史叢書等活動。
重視和引導大學生構建自身流行文化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流行文化的心理動因包括“協調性愿望”和“差別性愿望”。“差別性愿望”只是反映了青年流行文化中的個性特點,而“協調性愿望”則反映了青年流行文化中的群體特點。因此,我們要加強大學生文化陣地建設,加強大學生團隊和群體作用的研究,通過增強團隊的凝聚力,進一步滿足大學生的“協調性愿望”,使大學生在群體文化活動中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滿足。要進一步激活大學生文化社團,催生大批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的社會文化組織,讓他們直接參與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推動大學生文化建設的“本土化”。
綜上所述,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文化建設是全民族、全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青年流行文化的存在、發展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必須用大的文化視野、文化心態和文化作為,去認識、研究和改善青年流行文化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文化價值、教育載體、傳播技術等工作著力點,既不簡單否定,也不由其自生自滅,而是科學、理性地接納與引導,從而在建構和諧文化格局中服務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