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國家領導人卸任后紛紛出傳記相比,在新世紀之前,中國的領導人在卸任之后往往顯得比較低調,很少有高官以個人經歷、個人視角和個人思考來回顧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局面逐漸被打破:2001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楊尚昆日記》。此后,李瑞環(huán)、李嵐清、李鵬、錢其琛、江澤民、朱基等人的專題日記、回憶錄及其他著作相繼面世。尤其是2009年9月,《朱基答記者問》一書公開發(fā)行后,受到了讀者的追捧和網友的熱議。
這些著作受到追捧并不僅僅是因為讀者的獵奇心理。事實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傳播渠道,人們見證并了解了中國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但是,對于一些重要決策的出臺及實施,普通人依然無法了解。上述的卸任國家領導人,他們口述或者整理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發(fā)展的重要依據。從史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著作是對公眾猜測的真實解答,是對改革開放歷程的回顧總結,因而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2010年4月,新華出版社根據溫家寶總理部分訪談內容,出版了《信心與希望:溫家寶總理訪談實錄》一書。該書甫一問世便受到海內外觀察家和評論家的關注。與前面提到的著作不同的是,這本書的“主角”溫家寶是現任國務院總理,并非卸任的國家領導人。書中的內容與當下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因此有人將這視為該書的賣點。當然也有人稱,這將改變原來國家領導人只是在卸任之后才出書的慣例。這些看法盡管不無道理,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嚴峻的現實使得該書成為人們理解中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重要材料。首先,自2007年8月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發(fā)展陷于困境。中國政府應對出色,不僅減少了損失,還確立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其中的經驗值得深思。其次,近年來中國經歷了一系列的喜悅,也品嘗了自然災害帶來的苦痛。然而,中國政府與人民的信心和決心并沒有減弱,這成為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希望所在,令其他國家欽佩不已。最后,伴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中國社會凸顯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事關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公民。因此,海內外輿論普遍認為,盡管中國和平崛起的大趨勢不可遏制,但如何解決內部矛盾仍然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所在。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傳遞中國政府的施政信號,展示其堅持改革開放事業(yè)的信心,正是該書本身所具備的積極的現實意義。
其二,獨特的文字內容使得該書不僅成為人們把握溫家寶總理施政方針的參考,而且成為大眾了解其內心世界的蹊徑。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通過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與廣大網民進行在線交流的實錄;第二部分是2009年2月28日溫家寶在中國政府網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的實錄;第三部分是2009年12月27日溫家寶就當前經濟形勢和2010年經濟工作接受新華社專訪的內容。另外,還有部分新聞報道。其中,前兩部分是溫家寶總理與網友聊天的實錄,因為溝通形式輕松活潑,所以參與人數比較多,涉及內容也比較廣泛。當然,溫家寶總理明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道理,因此在網聊過程中,他從容應答、侃侃而談,不見盛氣凌人之官威,更無虛與委蛇之套話,字字飽含深情,句句樸實感人,體現了問政于民、平易近人的親民作風,贏得了海內外輿論的一致好評。
然而,在關注宏大的社會敘事的同時,該書的視角主要投向溫家寶總理的個人思考、個人體驗。這里面不但包括對國計民生的關心和對國際風云的關注,更有其個人性情的展現,例如: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對青年學子的期盼,甚至還有對母親的尊重之情,讀來令人動容。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該書的價值還體現在,通過溫家寶總理的口述,傳遞出一種責任、一份情懷和一個信念。
這種責任體現在總理對人民利益的高度負責。當總理難,當大國總理難,當中國的總理更難,這似乎成為當下很多人的共識。對此,溫家寶總理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當好中國的總理不容易,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有千鈞重。”帶著這份責任,他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深入災害現場,走進田間地頭;帶著這份責任,他把溫暖送到最需要政府關懷的普通民眾心里。這份責任還體現在總理對國家前途的深刻思考。提及書中傳遞的這份情懷,很容易讓人想起2009年9月溫家寶總理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的《仰望星空》一詩。在那首詩中,溫家寶總理透露出了他對真理、正義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對國家、民族和人類命運的樸實情懷。而在《信心與希望:溫家寶總理訪談實錄》一書中,他再一次展露出這種情懷。正如在回答網友提問時他所說的:“我們確實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心里裝著整個國家和世界;同時又需要一些腳踏實地的人,踏踏實實地去下苦工夫。在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的強大和信譽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的實力,還應該表現在民族的素質和道德的力量,而且我以為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更為長遠。”與其說這是溫總理對青年人的勉勵,不如說是他對所有民眾的期待,那便是:在政治文明、經濟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亟待加強的今天,國人只要都有心系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的情懷,就能解決改革與發(fā)展中的難題,就能破解社會經濟前進道路上的瓶頸。
肩負人民責任,身系家國情懷,溫家寶總理向國民傳遞了一個信念,那便是堅定信心、收獲希望。如果說“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是溫家寶總理振奮人心的呼吁,那么“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則是其追求的目標。在各種天災面前,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溫家寶總理不止一次指出堅定信心的重要性,而解決各種困難和危機,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實現他所追求的“幸福”和“尊嚴”。正因如此,在回答網友的各種提問時,他才能逐條詳細回復,才能提出各種應對方案;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坦誠地說:“我愿意通過我的話,通過我的行動,通過我和我們政府制定的政策,給全國人民以信心和希望、勇氣和力量。”
我們也相信,堅定信心的國人一定能收獲希望。
(《信心與希望:溫家寶總理訪談實錄》 新華社總編室編 新華出版社 2010年4月)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