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今時代,改革發展大潮洶涌澎湃、激蕩人心。于是,在很多人心中,城市建筑的拆除重建就是昂揚向上的顯著特征。大學校園也不例外,老建筑不斷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但現代化校園中的古樸和雅致總是缺少一種精神上的厚重。大學精神的傳承并不僅限于知識傳播,還有內在延續,如名師的行跡和校園建筑的文化,都是繼承大學精神傳統的組成部分。本期《文化》意欲通過對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和河大精神的關系梳理,讓人們理解大學校園建筑所承載的歷史和精神。
1912年,河南大學在河南貢院舊址上創辦,始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開創河南省高等教育事業的先河。
自1915年起,河南大學設計建造了一組教學、辦公和生活用房,稱為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該建筑群占地面積近600畝,總建筑面積1.7579萬平方米,從學校大門向北至大禮堂構成一條南北長500米的中軸線,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別有六號樓、七號樓和12座分布整齊的齋房,以及清代改建、重修的河南貢院碑。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書院建筑布局,其風格既保持了明清以來優秀民族建筑的樣式,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是近代中國公共建筑中最具組群特色的建筑類型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至今仍保存完好并繼續發揮著育人的價值,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美國地理學家蘇爾認為:“一個特定的人類群體,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長期的活動區域中,必然創造出與其相適應的地表特征。”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的設計師們把對辦學理念的探索融進校園建筑物的造型、色彩、線條、符號、圖案中,以裝飾、彩繪、雕塑、綠化等手段打造了美麗的校園,樹立起了浸潤著獨特文化內涵的河南大學標牌,成為有別于城市其他建筑和其他高校建筑的獨特的地表特征。百年以來,這里是傳播真理、喚醒民眾的陣地,是探索科學、進行學術交流的課堂。一批又一批享譽中外的飽學之師如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徐旭生等曾在這里傳道授業解惑,從這里走出了鄧拓、馬可、侯鏡如、趙毅敏、袁寶華、王國權、尹達、石璋如、楊廷寶、趙九章、白壽彝、姚雪垠等政界要人、科壇巨匠、學界名流、文壇泰斗。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不僅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而且是培育河南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的肥田沃土,積淀了河南大學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厚重的價值,是河大人的精神家園。河大精神藉此薪火相傳,并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得以升華。
河大精神的范疇涵蓋很廣,其中校訓、校歌是構成大學精神的重要元素。校訓是一所學校的師生追求完美境界時必須遵循的訓誡。上世紀20年代河南大學就提出“明德、至美”的校訓,3年后校訓被完善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大學的原則在于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使人達到完善。河南大學校門于1936年建成后,就將校訓用柳體金字書寫懸掛在大門背面,正中上額橫書“止于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2002年,河南大學校友、著名作家周而復題寫的校訓被鐫刻在靈璧石上,矗立于大門通往大禮堂中軸線南端起點。八字校訓耀眼奪目,發人深省,給河大學子以光大學術、恢弘文化的啟示,使人一入校門便油然而生對國家、對民族崇高無上的歷史責任感。校歌是時代精神的折射,是學校師生的靈魂家園,是凝聚思想、催人奮進的號角。《河南大學校歌》誕生于1940年,當時正是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河南大學流亡辦學。由文學院院長嵇文甫作詞、教育系教授陳梓北譜曲的《河南大學校歌》響徹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此后一代代河大人高唱校歌,奮發圖強,傳承河大精神,創造出輝煌的業績。2002年,河南大學校友將《河南大學校歌》鐫刻在巨石之上,安放在近代建筑群中軸線東側花園。每當正午和夕陽西下時,花園里的柱形喇叭就會傳出《河南大學校歌》雄壯激昂的旋律。視覺、聽覺的共同感受使這首校歌已鐫刻在河南大學無數學子的心中。
美國著名學者艾倫·魯姆在《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中這樣描繪自己的母校:“組成芝加哥大學的是一群仿哥特式的建筑物……由于這些殿堂被賦予了先知與圣人的精神,因而有別于其他的處所。如果不計其精神的話,這些殿堂具有與普通房舍相同的許多功能,然而由于信仰之故,它們至今還是圣殿。一旦信仰消逝,先哲與圣人傳播的經典成為無稽之談時,即使房舍中活動不斷,圣殿也不再成為殿堂了。它會因此而走向死亡,最多成為一種紀念牌,悠閑的游客將永遠不會領略它的內在生命。”艾倫·魯姆所說的信仰便是存在于校園建筑中的大學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校園建筑才能始終透射著人文之光。確實,近代建筑群是河南大學“先知與圣人”精神的殿堂,它以自身獨特、別致、誘人的外部形象向外界傳遞著各種信息:教育的、藝術的、建筑的、歷史的……而核心內容就是河南大學精神,區別于其他院校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家園的形成需要歷史沉淀,優秀的人文環境需要歷代人苦心營造。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中,河大人謹記校訓,高唱校歌,逐漸營造出了一種河南大學獨特的精神氛圍:融匯中西,放眼世界,對外交流,相互取長補短的前瞻開放、面向世界的精神;高舉民主、科學、愛國旗幟,堅守尊嚴和信仰,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的精神;根植中原,堅忍剛毅,戰勝困難,積極拓寬發展空間,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廣納賢才,延攬名師,不斷吸收借鑒新的學術思想和觀念,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平正通達,腳踏實地,“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精神。
河大精神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有形的建筑已成為無形的教育資源。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第一任校長約旦在開學獻詞中說的:“長長的連廊和莊重的列柱也將是對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塊石頭都能教導人們要知道體面和誠實。”河大學子在校期間每天都在閱讀著這篇精美的文章,學著這門未列入課程表的課程,解讀著河大精神,潛移默化地培養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意志情感,進而外化為自己良好的行為。
憑著這種精神,河南大學經百年而不衰,歷日久而彌新。學校在上世紀30年代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國內著名大學;八年抗戰期間,學校輾轉搬遷而依然弦歌不輟,成為國立大學;解放后幾經調整,學校改為開封師范學院,仍默默無聞地為河南省乃至中南地區的教育事業作著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河大人勵精圖治,堅持發展,使學校重新成為一所基礎雄厚、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大學,2008年成為省部共建大學。
正是在河南大學精神的浸潤下,近代建筑群有形的校園里才走出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同時,一代代河大人又為校園建筑注入了無形的鮮活的生命力,近代建筑群已超然物外,升華為“精神的河大”。為了使這些建成于上世紀初,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共起始的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永葆強勁的生命力,永遠成為河大人心中的圣殿;為了使這組建筑育人作用發揮得更加充分,河南大學對近代建筑群百般呵護。據不完全統計,解放以來,上級共撥款120萬元,河南大學自籌資金1430.8萬元對近代建筑群進行維修。2002年之后,學校加大投資,對近代建筑群進行了大規模的整飭維修,美化周邊環境,相繼復建了貢院執事樓和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門,在河南大學作過演講的李大釗和河南大學第一任校長林伯襄的塑像被安放在六號樓前的草地上。經過多年的建設改造,近代建筑群已成為一座美麗的大花園,是教職工生學習、工作、生活、休閑的好去處。國家領導人不斷蒞校視察,對河南大學有如此精美宏大和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群感到驚訝,并贊賞有加。
無數經驗和教訓使人們對老建筑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逐漸有了正確和充分的認識。《雅典憲章》第一次提到:“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善保存”。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更強調指出:“歷史建筑文物的概念,不僅包含個別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也就是說,保護歷史建筑遺產,不但要保護遺產本身,還要保護歷史建筑所處環境的場所感和歷史感。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河南大學制定了校園遠景規劃:保持近代建筑群的基本布局,以南大門至大禮堂為軸線,兩旁不建現代建筑;拆除與近代建筑群不相協調的有關建筑,將周邊房屋改造成與近代建筑群相適應的形式;擴建大禮堂廣場為學生業余文化活動中心。拆除大禮堂北面至開寶寺塔之間的建筑,打開“空中視廊”,使之形成前后呼應的統一環境,用借景手法,把古塔納入校園中來;將南大門內舊平房逐步拆除,對河南大學的東圍墻即古城墻進一步保護和綠化;按照開封市的城市規劃,疏浚河道,聯通緊臨學校的鐵塔湖和校園南面的陽光湖;在近代建筑群中舉辦河南革命史、河南高等教育史、中國科舉制度史、河南大學校史、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等展覽,使校園文化更加厚重和豐富多彩,把近代建筑群建成河南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為中原古都開辟高校文化旅游的新熱點。
可以預見,有了河大人的精心呵護,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必將迸發出新的活力,成為世世代代河大人的精神家園,潤心無聲,滋養新人。
(作者系河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