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大幅度增加和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公平問題日益凸顯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試依據核心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對最近十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方面的研究進行梳理,在總結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研究的趨勢。
一、最近十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高等教育公平內涵的研究
1.權利機會說。大多數學者持這種觀點。如楊東平、黎軍、陳志忠等認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
2.利益說。這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公正。就其本質而言,教育公平是教育領域中人際間的利益關系的反映、度量與評價。
3.價值說。這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公平是對高等教育現象的評價或價值判斷。如有些學者認為,教育公平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既存利益(教育資源、教育機會等)分配平等與否及其產生的原因、標準等的價值評判。
4.除以上幾種主要觀點外,還有學者認為,教育公平是一種在“比例平等”的原則下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份額的理想和確保其實際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的研究
1.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問題。大部分學者從高等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結果三個維度去分析這一問題。從高等教育的起點看,不同地域的學生、不同經濟條件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一樣,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平等。從高等教育的過程看,不同階層子女在受教育過程中機會不均等;高校連續擴招使得學生面臨教育質量的不公平,存在著課程設置中的公平問題和學生享受高等教育資源的公平問題;不同專業的學生享用的教育條件不均等,學習同一門課程的學生所享用的教師資源不均等,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受到的教師期待、態度和關注程度不均等。從高等教育的結果看,學業成功機會方面不均等,大學生就業困難及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差異突顯了教育結果的不公平。還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不公平問題還表現為區域高等教育間的不公平。
2.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從主、客觀因素出發,有學者認為,我國教育體系的制度安排是影響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主觀因素,我國的基本國情則是影響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客觀因素。從教育系統內、外部因素考慮,有學者認為,影響高等教育公平的外部原因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歷史、政治、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響,家庭狀況、文化背景的影響。內部原因是:高等學校空間布局規劃設計不合理,入學機會分配不合理,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高校招生政策不盡合理,管理制度不合理,收費制度不合理,教育腐敗,貸款助學制度和獎學金制度、助學金制度得不到落實。還有學者專門對高等教育過程和結果不公平的原因進行探討,認為高等教育過程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及資源配置不合理,學科專業發展水平不平衡,教育要求的統一性與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師能力水平存在著差別。而高等院校部分專業的盲目增設和擴招、教育結構設置不合理也影響著高等教育結果公平的實現。
3.高等教育公平問題解決的對策。
研究者大多認為,要實現高等教育公平,除應穩步推進經濟建設,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外,關鍵還在于制度創新。也就是使教育制度具有可選擇性的特征,建立地區間資源配置的平衡機制、弱勢補償的政策機制、決策活動中的利益平衡機制、實質內容與操作程序平衡的政策機制,加強對教育腐敗與教育特權的監督;使教育公平成為政府制定教育決策的重要理念;加大公共資源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與個人雙重分擔教育成本制度,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鼓勵和提倡高等教育的多種辦學形式,改革高校招生錄取制度。也有學者認為要實現高等教育公平,就應建立高等教育校內公平機制;調整個體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消費觀和正確的人才觀;保障大學生充分就業和自主創業,以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公平。
(三)高等教育公平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成本分擔、資源配置的研究
1.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大眾化。研究者大都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有助于高等教育變得更加公平。但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其公平帶來的新問題可能更為突出。他們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雖然有利于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但大眾化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的內在不平等依然影響教育公平。在大眾化高等教育中要兼顧教育公平,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進高等教育公平作為基本價值取向之一,解決好大眾化進程中的快慢節奏問題、區域平衡問題和多元辦學問題。
2.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成本分擔(補償)。有學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收費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目前的問題不是該不該收費,而是該收多少以及如何收費的問題,因此應本著合理公平的原則認真研究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收費制度。還有學者指出,實行成本補償政策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必然趨勢,但成本補償政策必須與學生資助政策配套實施。此外,還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貧困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更有學者提出“主輔結合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模式,認為政府應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擔與補償者,受教育者個人應分擔與補償高等教育部分成本,但分擔、補償的比例不宜過高,用人單位也應分擔和補償部分高等教育成本。
3.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資源配置。有學者認為,為使高等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階段的努力最大化,應實施“層次定額+績效發展”新的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普遍推行“高收費+高資助”的財政政策。
(四)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研究
1.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論。有學者指出,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是存在的。因此,首先要“兼顧”而不是不顧,其次要根據進程及時調整政策,調整政策不僅是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為了尋求更高層次的公平。
2.公平優先論。有學者認為,無論從實施《教育法》、依法辦教育的角度出發,還是基于社會公平,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發展都是教育的基本目標,實現高等教育領域的公平都是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時必須重視的問題。
3.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兼顧論。這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是一種弱相關的關系,其中任何一方的提高并不必然導致另一方的提高或者受到抑制。公平與效率作為衡量高等教育的兩個重要尺度和所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各自具有獨立的價值,對公平和效率的同等關注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和基礎。
4.分層認識論。有學者將高等教育的效率與公平問題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在不同的層面上分別對處理高等教育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宏觀層面上,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在中觀層面上,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微觀層面上,“公平優先”是應該的選擇,而“效率”是兼顧還是同時達到高效,則有賴于學校的具體改革方法和管理以及教學水平。
二、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最近十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點
1.研究主題具有時代性。這一特點體現在自1999年我國實行高校擴招和高校收費制度、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以來,高等教育公平問題受到關注,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論文的數量逐年增加這些方面。自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來,高等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研究論文也大量增加。
2.研究范圍廣泛。對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既有理論層面上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內涵、分類、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實踐層面上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觀角度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成本分攤、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微觀角度關于高等教育中女性、特殊、弱勢群體受教育的公平問題等方面的研究。
3.研究視角多元。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不僅從教育學、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而且從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
(二)當前我國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不足
1.被研究主體范圍狹窄。當前,對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一般受教育者的關注,而對受教育者中的女性、弱勢群體等的受教育公平問題關注不夠;或者過多關注受教育者,而忽視了對教育者和其他階層、群體的關注。
2.微觀研究不夠。研究大都集中探討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宏觀層面的問題,對一般事實和對策討論較多,而對具體教育活動、特殊受教育群體以及政策的落實等研究較少。
3.實踐研究不足。目前,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主要囿于理論探究,大多采用理論思辨的方法,要么作宏觀描述,要么是經驗分析和介紹評論,定性分析的較多,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較少,從而導致一些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一些研究趨同,出現低水平重復現象。
4.原創性理論缺乏。在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中,較多地引進和借鑒其他學科理論或外國高等教育理論,或寄生依附,或人云亦云,或食洋不化,缺乏獨立性和原創性,導致研究沒有新意和深度。
三、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趨勢
(一)關注多元利益關系主體
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各相關利益關系主體都可能是教育不公平的承受者、引發者和解決者,因此不僅要關注受教育者,特別是受教育者中女性、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受教育公平問題,而且要關注教育者和高等教育中的其他利益主體,如公立高校與民辦高校、不同地區之間高校的教育公平問題。
(二)重視微觀研究和教育過程公平研究
宏觀研究的理論成果只有具體地指導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才能實現其價值。這就需要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并重、并行,加強對具體教學情景中的教育公平的研究。微觀層面的公平是教育過程中的公平,關注個體利益是“人”的層面上的公平,因此教育過程公平研究也應是新趨勢。
(三)加強實證研究和個案研究
當前,實證研究和個案研究的缺失導致教育研究的價值大打折扣甚至令人懷疑。因此,要走進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把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采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和個案研究,完善和豐富教育公平理論,為教育公平研究注入活力,以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具體制度、策略得到落實。
(四)注重理論的通融和創新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論基礎尚很薄弱,理論支撐較多引自西方,缺乏獨立的品格,原創性不足。因此,要在理論借鑒的過程中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實現消化和通融,使高等教育公平理論本土化和中國化。同時,要關注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使研究具有預測性和前瞻性,實現理論創新,更好地發揮其對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責編:一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