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目前采用通用教學內容、統一授課、統一實習的傳統模式在研究生信息檢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學科領域的分專業授課模式,依托現代化網絡技術,發展網絡教學系統,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營造互動交流學習環境,以適應研究生專業化、個性化信息需求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信息檢索課程;研究生;教學改革;學科信息檢索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8.018
[中圖分類號]G25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8-0068-03
Study on Teaching Model of Subject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Postgraduat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Dong Yajie1 Cheng Yanni1 Wang Guozhu1 Fang Hong2
(1.Librar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At present,the mainly teaching model is uniform teaching content,large class teaching and practice.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to adapt demand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spe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of postgraduates,we should strengthen specialized subjects teaching,enlarge spac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develop network teaching system,construc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Keywords]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postgraduates;teaching reform;subject information retrieval
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主體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和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信息素質教育是決定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而信息檢索課程作為信息素質教育的主體,在增強研究生信息意識、提高信息分析與運用能力、改善知識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根據時代發展要求,不斷進行信息檢索教學改革,培養研究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寬泛的學術視野,高效把握本專業的最新學術信息,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1 研究生信息檢索教學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我國高校的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興起于21世紀初,多年來為培養研究生掌握信息檢索技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各高校學科點增多,招生人數擴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生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逐年提高,研究生信息檢索的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日漸增強,對信息的專業化、個性化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不斷進行信息檢索教學改革,已成為以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課題。
2 目前研究生信息檢索教學現狀
2.1 以大班統一授課為主要教學模式
通過調查各高校教學大綱、教學安排以及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大多于2000年左右開設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內容主要以各學校購置的館藏電子資源檢索技術為主,普遍采取面向所有專業的通用教學內容、統一授課、統一實習模式。根據學校規模和行業的不同,學時數一般在20~60學時不等,其中以醫學院校的學時數最高,其它專業高校約為30~40學時左右。教學活動中,以傳統的課堂講解為主,實習約占總課時數的1/4~1/3。但近年來隨著學校學科領域擴展,招生人數增加,選課學生由開課之初的幾十人已經擴大到上百人甚至幾百人,這種大班通用性教學模式使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只能兼顧所有的專業,側重于泛面化的綜合性信息檢索技術介紹。從而在教學活動中難以形成師生協作、互動的學習環境,不僅教師應有的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受到限制,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更不能滿足研究生日益增長的對專業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2.2 有關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較少
通過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發現,各高校對本科生的《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比較重視,自80年以來相關的研究論文有1 700多篇,其中有關教學改革的文獻450多篇。而探討研究生信息檢索教學研究的論文卻較少,檢索出的相關文獻僅有140多篇,其中有關教學改革的論文30多篇,在這30多篇論文中,圍繞理論探討主題的較多,介紹實際教學案例的很少。
從下圖可以看出,與本科生論文數量呈連年增加趨勢相比,研究生信息檢索研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熱點和階段性,而且近幾年還有減弱的跡象,這與長期以來研究生信息檢索科研及教學力量投入不足具有密切的關系。
圖1 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研究論文對比圖
從論文的主題看:探討有關教學改革的論文主要集中于2000年后,特別是最近5年較多,2000年前探討研究生信息檢索的論文雖然較多,但主題主要圍繞著開課的必要性及其意義上,涉及教學方法的論文只有3篇。
3 網絡環境下研究生信息檢索教學的改革措施
研究生培養目標決定了研究生更高的個性化、專業化信息需求,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所以為適應這一目標的需要,必須構建一個以高效化、自主化、網絡化為手段,以提高研究生的學科化、專業化、個性化信息獲取能力、培養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研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體系。
3.1 面向學科構建專業信息檢索教學模式
據研究:處于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生進行學術研究的方式、所需信息資源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如文科生從事科學研究時一般將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作為查找信息的常用手段,多通過事實、統計數據、注釋等,將任何可能有聯系的信息都搜索出來,然后加以綜合分析和應用,注重信息的連續性、系統性;而理科生進行科學研究時主要是以試驗為主,注重于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最后從試驗中獲得科學結論。
因此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應在強調各學科通用基本檢索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學科專業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如:文科教學內容除圖書、期刊等常用的文獻資源外,年鑒、統計資料、百科全書等特色文獻也必須作為其重點內容。同時鑒于文科電子資源較理科少,可以適當增加手工檢索的內容;而理科教學內容在強調電子資源檢索技術的同時,理科研究生比較感興趣的、反映最新專業領域技術水平的科技報告、標準、專利、會議文獻等在教學內容中要作為重要的信息資源加以體現。
教學內容專業化不僅將信息檢索與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真正結合起來,還有利于提高實習效果。較傳統的大班實習相比,學生更喜歡人數少或分散的自主實習方式[1]。因為大班人數較多,學生的專業、信息檢索能力又差別較大,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教師難以照顧到每個學生,造成有些學生在實習時比較迷茫。而分專業實習可以解決不同專業的學生在相同的數據庫或不同的資源中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問題,有利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每個問題都能夠深入細致地進行分析和輔導,而且由于專業相近,也有利于組織學習小組,根據“在信息查詢活動中,合作或協作現象普遍存在”[2]的觀點,相近學科的學生之間更容易互相交流,自發進行集體討論分析,實現將課堂學習的知識達到專業化訓練實習的目的。
目前浙江林學院、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已經率先實施了文、理科不同的教學模式,在專業信息檢索教學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其中蘇州大學在開設了文科、理工班同時,在理工班中又根據計算機、化學化工等專業分別授課;復旦大學專業化程度最強,不僅分為文、理科班,還分別為臨床、科研、遠程研究生開設了不同的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2 改革課時設置,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是在本科生文獻檢索課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于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學時也普遍有所增加,一般高校都設置為40學時左右,尤其以醫學院校設置的學時最多,如復旦大學的醫學專業達60學時。近幾年學校為了減輕研究生學習壓力和科研壓力,逐漸對研究生課程進行縮減,信息檢索課程也進行了逐步改革。根據馮太琴等對北京、天津、山東、河北等地區高校的調查,在23所高校中設置20學時的信息檢索課程占到了1/3左右,而鄧要武在面向研究生的文獻資源利用情況調查中得出的結論認為: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比較合理的學時數為16~24學時[3],可見小課時教學已經成為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改革的未來發展趨勢。
由于分專業的學科教學能夠達到縮短課程學時數,濃縮課程內容,由課堂統一實習改革為面向于專業的課后自主實踐,從而減少了學生集中上課時間,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對于一些具有明顯季節性限制的野外作業學科如生物、地質、農林等專業,還可選擇在秋冬季開課,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選課學習機會,又能夠解決長期以來學生由于出外業而影響上課的問題。
3.3 開設網絡教學系統,營造互動交流的教學環境
信息檢索是操作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僅僅通過有限的課堂學習很難熟練掌握其技巧與方法,必須反復學習和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依托校園網絡及圖書館的設備和資源,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開發信息檢索網絡教學平臺[4],根據課程教學特點和需求進行規劃和設計,將教學用戶、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任務以及教學資源和學生學習過程等整合在系統平臺上,創造一個有利于輔助信息檢索教學的學習環境,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3.3.1 制作易學實用的網絡教學課件
由于受所畢業學校的文檢課開設情況、資源建設規模、畢業時間長短,對計算機使用熟悉程度等原因的影響,研究生的信息素質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5],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必須依托網絡教學課件,改變“一種進度、一個標準”的傳統教學模式。
如選擇Authorware等普及性、操作性強的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通過超級鏈接、動畫等圖文聲像的多媒體組合方式,生動、直觀地記錄常用中外文數據庫的檢索過程,如檢索界面顯示、各檢索按鈕、菜單的功能、各種選項的限制、邏輯關系的確定、不同的檢索策略所表現的檢索結果等等。而且應對于各種數據庫的界面和結構經常升級和變化,可以隨時改變課件的內容和版面。這種具有強大表現力的多媒體課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了學習條件。同時還可將課件發布在網頁上,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層次、時間情況、信息檢索技術掌握程度、專業特點等自由選擇瀏覽和下載學習的內容。
3.3.2 開辟互動交流空間
從早期利用最廣泛的E-mail到后來的QQ、BBS、ICQ,依托網絡進行日常等交流的工具越來越多,而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以網絡為載體的Blog,憑借更新快、便捷、個性化強的特點,迅速成為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的綜合性溝通交流平臺[6]。目前Blog已成為各種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并且在教育領域正逐漸被應用到各種學習系統中。
研究生信息檢索課是一門依托網絡技術、信息資源的實用性課程,因此在研究生信息檢索教學系統中,在原有網絡交流工具的基礎上,開發基于Blog技術的交流空間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可以有效提高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檢索教學效果。
首先借助Blog這個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快速發布信息資源檢索、運用、共享、鏈接等教學信息,供學生瀏覽下載學習。通過Blog,教師在網絡上可以批改作業、答疑、測試等,對學生學習能夠進行及時的指導,教師不僅可看到學生的學習結果,還可以了解學習過程;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可以評估其整合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和評價管理。
其次通過Blog網絡平臺,學生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以將收集、分析文獻、思考、調查、交流、討論等活動靈活地分配到學習過程中。學生既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進度,又可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平臺上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鍛煉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大膽創新的能力,從而搭建了一條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溝通、互相學習的橋梁。使信息檢索的學習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合作與思考的探討過程,進而促進了信息檢索課的教學相長。
信息檢索課程是隨著社會信息化和校園網絡化的快速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一門應用性課程,加之研究生信息教育的獨特性要求,未來的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必將逐漸向學科化、個性化、實用化的方向發展,為研究生教育目標的實現發揮更加重要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文佳.北京市部分高校文獻檢索課現狀調查[J].圖書館建設,2003,(1):27-28,33.
[2]曹樹金,胡岷.國外網絡信息查尋行為研究進展[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2,(2):46-53.
[3]鄧要武.研究生文獻利用情況跟蹤調查[J].情報科學,2008,26(6):956-960.
[4]王代禮.文獻檢索課特色教學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3):58-60.
[5]董亞杰.論研究生文獻檢索課現狀與教學改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2):51-53.
[6]靳月香.博客在文獻檢索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世紀圖書館,2009,(4): 8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