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北京的人口膨脹問題,有專家提議清理那些以吸納低端勞動力、流動人口為主的小門店、小企業,而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匯聚高端人才。這一提議讓筆者想起波特教授在敘述競爭優勢問題時,就產業分類曾經有過“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精辟分類,他的主要結論是:看似高端的產業,可能沒有那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甚至默默無聞的產業更有競爭優勢。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是人口結構。北京需要什么樣的人口結構,或者說什么樣的人在北京能找到生存空間,是由北京產業結構所產生的市場空間來決定的。簡單地排斥、清理某類企業、某類人群,可能會人為破壞了市場的供需平衡,有違產業發展規律,對整個城市經濟體造成傷害。唯有采用基于系統創新的新思維,從社會管理、產業引導、領域協調、公共服務等維度持續采用富有針對性的組合拳,方能使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在動態調整中實現優化。從具體路徑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考慮。
剛性管理和柔性服務相結合
北京市既面臨著來自國際層面的世界城市地位競爭,尤其是東北亞經濟圈的韓國首爾、日本東京都陸續對北京市的區域高端要素集聚地位提出了挑戰;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城市化中期階段,大量流動人口匯聚大城市所造成的城市形象、人口管理等難題。實現北京市城市功能提升與人口結構轉型的并行發展,需要注重實現“剛性管理”與“柔性服務”的有序結合。通過增強剛性管理,加大對低端服務業的執法力度,規范傳統服務業的用工行為,使之在更加有序的基礎上運行;通過提供柔性服務,以便捷的民生服務引導、推動、協同人口結構轉型升級,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持續完善均等化的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社區管理等公共服務。剛柔并濟的系統引導是城市具備成熟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實現包容吸納人才和規避低端集聚的動態均衡。
職業改造與產業引導相結合
北京市外來流動人口眾多與職業熟練工人缺少長期并存。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形成對流動人口長效的職業改造機制,通過多層次、多專業、多元化的職業教育體系實現人口負擔向人口紅利的有效轉化,從而化被動為主動,這將是未來人才建設方面的重要機制創新領域。此外,亦須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有序引導。從北京市擬發展的高端產業來看,仍然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予以支撐。以會展業為例,在聲光電輝映的精彩背后,往往是涵蓋模型制作、現場安裝、展板噴繪、電路調試等一系列勞動密集型的多工種聯動。會展領域由于需要龐大的多專業工種在特定時空內完成有效聯動,往往需要專業的服務體系來予以支撐。由于北京市會展經濟缺乏有效監管和服務,會展服務鏈條存在通過短期(臨時)契約甚至無契約用工方式來降低交易成本的傾向,從而使整個會展經濟在支撐層面存在諸多的失序問題,亟待引進重視。
與會展業一樣,很多看似高端的產業,例如生物制藥、高利技制造等,在其產業鏈的木端,都離不開小白鼠養殖、材料簡單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工種的支撐,目前從事這些支撐工作的大多數是流動人口和低端勞動力,忽視或者傷害它們,高端產業也將失去支撐。
基礎服務業的轉型與提升
包括城市清污、管道維護、垃圾清運等在內的城市運行服務業,包括保姆、家政、物流配送等在內的民生保障服務業,首先應屬基礎服務業范疇而不是所謂低端服務業范疇。基礎服務業的發展方向不是被淘汰,而是應在剛柔并濟的社會管理、粗細結合的社會服務下,進一步提升行業自律力、規模輻射力和品牌影響力。北京市應結合城市發展的關鍵議題,進一步研究相關基礎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和瓶頸,促進轉型、加速提升,從而使各類基礎服務業態走向規范化管理、有序化經營。轉換思維,抓緊機遇,北京龐大的需求市場將為管理科學的物流服務、家政服務等企業提供機遇,從而培育出具備更大服務輻射能力的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