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當今世界的文化產業大國,文化產業年產值占該國GDP的約20%,總體競爭力位居世界首位。美國對文化藝術機構的管理富有特色,使之在促進本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我國文化部組團對美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及文化藝術機構管理情況進行了考察。筆者隨行,多有啟迪。
美國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業(含表演藝術、藝術博物館)、影視業、圖書業和音樂唱片業。除了百老匯音樂劇團等少量團體屬于商業機構外,美國文化藝術機構大都屬于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對于文化藝術機構,美國采取了這樣的管理方式:
一是委員會制的政府管理機構。美國聯邦政府不設專門的文化管理部門,只有文化基金會,主要職責是管理聯邦政府每年下撥的數十億美元基金。州以下設立文化委員會,這一機構絕大部份是當地政府的文化藝術管理機構。以加利福尼亞州文化委員會為例,它是本級政府的一個部門,設委員11人,主席由政府長官任命,其職責是統籌本區域的文化藝術發展,管理文化基金。為此,州文化委員會成立了專家小組,負責評估審核社會申報的文化藝術項目和資金。
二是基金會形式的社會支持系統。據舊金山芭蕾舞團和美國傳統劇院介紹,社會捐款是他們每年運營經費的重要來源,占傳統劇院的三分之一以上,占芭蕾舞團50%左右。其他文化藝術機構也莫不如此。
三是多層次的社會文化組織結構。美國既有肯尼迪藝術中心、國立美術館等國家級的文化機構,也有州、郡、市一級的文化機構,還有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等社區文化機構。多層次的社會文化組織形成了系統的社會文化網絡,以滿足各層次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
四是自主運行的院團經營模式。鑒于筆者供職單位所管理對象性質的原因,我重點關注文藝院團的生存方式。美國的文藝院團基本都是團體和個人組建的,院團可以文化項目的形式向政府申報基金支持,但能夠得到的經費很有限,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爭取社會基金會、企業的贊助和自身的演出收入,其中自營創收約占50%。為此,文藝院團往往要各顯神通,爭取社會贊助,搞好演出和經營創收。美國傳統劇院利用房產資源開商店就是一例。
淺析美國文化藝術機構管理架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市場化。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此相適應,政府對文化藝術管理也采取了市場化的模式。美國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坦言“在美國沒有一個中央部門來管理文化藝術機構的活動”。聯邦政府既無文化藝術主管部門,也沒有相應的文化藝術管理政策。就是州文化委員會這類管理機構,也只是制訂預算、管理基金和支持藝術創作而已。政府將文化藝術機構視作市場主體,不實行“包養”政策。文化藝術機構在市場中自主發展。
二是社會化。政府對捐助非經營性文化藝術機構的社會捐款給予免稅,以引導各種社會基金會、企業和個人支持文化藝術事業,讓社會來承擔興辦文化藝術事業的責任。組建文化藝術團體首先要找到贊助單位,有了經濟來源才能去政府主管部門注冊。舉辦文化藝術活動或創作文藝作品也要先找贊助方才能付諸實施。沒有社會資金的支持,文化藝術機構則難以生存。美國各類基金會眾多,稅收政策有利于文化藝術機構獲得各種經費贊助,文藝院團的生存環境并不艱難。
三是產業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業化運作是對文化藝術機構的客觀要求。美國文藝院團努力形成各自的“產業鏈”,以期保持良性運營。如世界一流的影業大鱷好萊塢,既有影片創作生產基地,又有自己的院線,還開發了諸多娛樂項目等衍生產品實行多渠道創收。肯尼迪藝術中心也是如此 ,每年它可以從政府獲取3500萬美元左右的維修費用,此外,還要通過舉辦文化節慶、國內演出、國際交流、辦校代培等多種贏利形式,賺得上億美元的營收,以支持中心的正常運轉和后續發展。正是這種管理模式,既使政府不為繁重的管理責任所累,也強化了文化藝術機構的市場生存能力。
這次考察,啟發了對我國文化藝術機構管理的啟迪和思考。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多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已經呼之欲出。在我國,十七大提出了“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如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進一步解放我國的藝術生產力呢?借鑒美國的管理經驗,竊以為對我國的文化藝術機構(以文藝院團為例)管理要實行三個轉變——
一是管理模式的轉變。在計劃經濟時期,文藝院團都是國有性質的全額或差額事業單位。政府對文藝院團實行統一管理,從人、財、物到劇目創作、演出等無所不包。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民營文藝院團大量涌現。它們同樣在尋求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對國有院團大包大攬具體管理的模式,顯然已經行不通了。政府應以文藝院團改企轉制為契機,將對國有文藝院團由具體管理轉向宏觀管理,鼓勵文藝院團到市場中去闖蕩發展。同時要堅持管少管好。如上海有16個市級國有文藝院團,除了音樂舞蹈類以外,僅戲劇就有京、昆、話、滬、越、淮等劇團,而有的劇種在上海已經很少有市場了,主要觀眾在發源地。如果將這類文藝院團逐步轉讓給當地或與之合作辦團,這樣,劇團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政府也可以相應減輕負擔。因此,從直接到間接、從具體到宏觀已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文藝院團管理的客觀要求。
二是政策導向的轉變。文藝院團是生產精神產品的單位,它不同于生產物質產品的工業企業、商業企業,有其特殊的規律性。美國將其定性為非營利性單位。為此,在文藝院團改企轉制之后,建議政府給予文藝院團必要的傾斜政策。首先是稅收政策上,盡可能多地減免稅收。同時對社會捐款實行免稅,從政策上引導企業和個人支持文化事業發展,逐步使院團的經濟來源從靠政府撥款為主轉向社會捐款和演出創收為主。其次是保障政策。文藝院團演員特別是雜技、舞蹈、武生等行當具有入行早、藝術周期短、風險高、改行難等特點。政府主管部門應制訂相關退出保障制度,所需經費可以從政府文化基金、社會贊助和院團自籌等形式籌措。
三是機構職能的轉變。政府管理部門要從行政管理轉變為主動服務。首先是為文藝院團走向國內國際舞臺牽線搭橋。近年來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按照“文化走出去,走下去”的發展目標,組織集團所屬的9個院團紛紛走進基層走出國門,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但缺少出市出國交流渠道目前仍然還是文藝團體的共性難題。我國駐外使領館都設有文化部門,這些政府駐外機構是否可以為國內文藝院團提供一些駐在國文化信息的服務呢?國內的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也同樣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從2004年開始,上海、廣東兩地文藝院團每年開展交流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兩地的文化管理機構為此做了許多協調服務工作。這一經驗值得推廣。其次是資源配置上予以支持。上海從2001年實行了文藝院團由媒體托管的做法。媒體在節目宣傳、創作經費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這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所屬院團近年來發展向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大眾傳媒與文藝院團本來就有密切的業務往來。建議政府從中協調,推進兩者的資源共享,廣播電視臺在宣傳時間和內容上給予文藝院團支持;文藝院團積極創新節目,為媒體提供優質藝術內容,從而實現雙贏,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