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界對語境的研究頗為深刻,已經打破了傳統語言學對語境的探究,越來越多的學者側重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語境,語境問題成為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認識到,語境在話語理解中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伴隨著話語理解的全過程,這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語境,而是語用意義上的認知語境。因此,要準確得理解話語,實現交際意圖,必須從語用的角度,從話語理解的角度來闡釋語境。
一、什么是認知語境
認知,簡言之,就是理解,它是一個心理過程。認知離不開語言,當語言通道打開,將外部信息輸入到大腦,照亮意識焦點,激活大腦中舊有的知識經驗,并將這兩者結合,重新排列組合,再與外部的新信息、新事物產生映射關系,形成新的意識形態,這時就形成了認知。人的認知過程可以描述為:
感覺器官輸入→大腦加工、處理→外化、輸出
認知語境的形成就是將外部的新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大腦處理并尋找關聯性的過程。語言本身具有認知功能,“語言認知是一個激活認知語境進行推理的動態過程。”[1]所謂認知語境,“既包括了上下文這種語言意義上的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有時又叫co-text),又包括了即時情景(situation[of utterance])這種物質語境,還有個人特定的記憶、經歷和對未來的期望所構成的心理語境以及社群知識、百科知識這些在不同程度上共有的知識語境。”[2]熊學亮有更簡單的表述,他認為“直接場合、語言的上下文、知識和社會心理表征構成認知語境。”[3]可以看出,認知語境包括的內容是廣闊而復雜的,它是人們將外部的物質世界、人類社會在大腦中通過思維加工處理,編織起來的綜合體。
認知語境看不見、摸不著,因為它存在于人們的內部世界,是交際雙方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所以說,認知語境具有現實性與動態性。話語在沒有進入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沒有進入到人的大腦之前,只是一個物理的音響形式,就沒有特定的意義,更談不上具有交際功能了。現實性就是說認知語境必須是交際雙方所意識到的,只有被意識到,才能進入到具體的交際環境中,才能產生話語的關聯性,對交際發生作用。動態語境,“指的是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中的某一個、某兩個甚至所有這三個因素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語言使用的現象。”[4]因此,認知語境不是簡單的物理環境,它是由與言語交際有關的多方面內容構成的具有社會性質的語言環境。言語交際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交際者發出的每一句話可能都有不同的認知語境,交際中的上句話可能就作為了下句話理解的一個語境,所以必須從動態的角度來研究認知語境,這樣才能實現對話語更準確的理解。
二、話語理解是一個認知推理過程
話語理解包括話語自身的含義和會話含意兩方面,前者是指語義學上的語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基本的概念意義,后者是語用學上的意義,即會話含意,也就是話語在特定的語境中的隱含意義,也是交際者的真正用意。成功的交際只需要理解說話者的交際目的就可以,在具體的交際中,話語理解就指對語用意義的理解,在這里我們也主要探究會話含意。
Frank Dance提出,交際過程是呈螺旋狀上升的。交際過程必須是交際雙方的互相反饋,言語發出者發出信息時,接受方必須有一個回應,這是交際過程的一個回合。如果接受者沒有做出回應,則不能看做是交際過程,只能當做是表現或者表達。而在具體的交際過程中,人們并不是簡單的追求一個回應,而是追求交際動機和目的的實現,回應只是交際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目的的實現才是言語交際的真正歸宿。如果目的沒有實現,交際就沒有終止,而交際雙方每次發出來的新信息都是向目的而靠攏的,逐漸上升,直到目的的實現才是一個成功的交際。但并不是說,交際雙方的每一個回合都有利于交際目的的實現,如果接受方沒有很好地理解發出者的話語含意,則會造成交際的停滯,甚至倒退。所以說,交際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這種上升狀態是建立在對話語理解的基礎之上。“話語理解的過程是確立關聯性,尋找最佳關聯的推理過程”。[5]也就說,言語接受方在接受到話語后進行解碼時,首先要尋找新舊信息關聯性,然后再進行推理,理解發話者的真正意圖。這一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根據關聯理論,語境假設是推理的前提。比如:
學生甲:晚上去看迎新晚會嗎?
學生乙:我們明天就考英語了。
學生乙提供了與問題不相關的信息,但改變了聽話者學生甲的認知語境,推理時可以根據這一信息獲得這樣的語境假設(1)“乙要考英語了”,(2)“乙明天考英語,晚上要復習,就沒時間看迎新晚會了”,而且,在甲乙共同的認知語境中,都知道英語需要記憶很多知識,需要復習,并在此基礎上推理出話語的隱含意義,也是真正的交際目的“乙晚上不去看迎新晚會。”在具體的交際中,像這樣的委婉拒絕對方,實現交際目的的例子還有很多。
言語交際過程中,接受方對話語的理解是一種綜合接收與綜合解碼的過程,對話語的隱性含意的理解需要接受方調動其大腦中的已有知識,這種已有的知識就是人對外部世界抽象概括的結果,并將其在大腦中系統化、結構化,再與新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認識。言語交際過程是超越語言符號本身的,要實現成功的交際,就需要考慮到影響話語含意的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語境因素,更準確的說是認知語境,應該是我們首先要分析的,認知語境是進行正確推理的基礎。
三、話語理解依賴于認知語境
上世紀2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若夫斯基(Malinowsik)就提出,話語和環境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具體的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總是以理解對方的話語含意為目的,在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建構自己的認知語境,實現交際目的。
首先,認知語境存在于言語交際的全過程。認知語境伴隨著言語交際的全過程,從話語發出者說話前的編碼到話語發送中,延續至話語接受方的接收與解碼整個過程。認知語境與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狀況、思維模式、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知語境在言語交際前預先存在,但不確定,因為交際者理解每一句話時,并不是調動大腦中的所有背景知識,而是有選擇性的調動,與之相關的認知語境,再與接收的新信息系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認知語境,完成對話語的理解。
一個理想的交際環境,必然是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背景知識和認知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認知語境制約著話語的生成,比如,兩個大學生談話經常會出現一些英文單詞,說“某同學很fashion”,如果在家和不懂英文的父母說,就只會說“某同學穿衣服打扮很時尚”。因為在同學們的共同認知語境中,都明白“fashion”是描述一個人穿衣打扮時尚的意思,而如果對不懂英文的父母也這么說,就會造成交際停滯,因為在這里沒有一致的背景知識。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再比如:
甲:你能吃辣嗎?
乙:我從小在重慶生活。
在這個對話中,甲乙兩人大腦中預先存在的認知語境都是“重慶人喜歡吃辣”,而在這一具體的交際中,認知語境是“乙從重慶長大,應該也喜歡吃辣”,此時的新信息是“乙從小在重慶生活”,將新信息與預先的認知語境相結合,于是就可以得出隱含的意義“乙能吃辣。”不難看出,認知語境貫穿于整個言語交際的過程中。
其次,話語的理解最終落實在認知語境的建構。“語言的交際過程就是認知語境和認知能力的交互作用過程”,[6]對話語的理解就是認知語境與認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認知語境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靜態的,對話語的正確理解,實質上就是認知語境不斷建構的過程。交際過程中經常不遵守合作原則,依然可以實現成功的交際,原因就在于認知語境的作用。比如:
“快了!”
當甲乙兩人在學校門口等朋友時,甲看著表對乙說“快了!”乙一定知道是朋友快要到了;而三人如果都在站牌等公交車,同樣是甲說“快了!”則表示他們要等的車快要到了;當他們乘坐公交車很久以后,其他兩人表現出著急的樣子,甲同樣說“快了!”此時則表示他們快到目的地了。甲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使用同樣的話語,但每次的含義都不同,因為每次的認知語境不同,同樣的話語在不同的場合都可以傳遞出不同的會話含意。那如何獲得這些不同的會話含意?只能通過推理,并依靠認知語境的建構來實現,沒有認知語境作為前提不可能對同樣的話語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對會話含義的理解,最終都要落實到認知語境上來完成。
總之,言語交際一定是在認知語境中進行的,話語的理解離不開認知語境。交際能否成功,最終取決于交際雙方認知語境的吻合程度,吻合度越高,交際越順利,否則,就可能出現交際停滯或后退的狀況。因此,可以說,認知語境在日常言語交際中的作用是非常強悍的。
[參考文獻]
[1]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
[2]黃正德,許德寶.關聯:交際與認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熊學亮.認知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9.
[4]朱永生.語境動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29頁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徐世紅.認知語境因素的運作方式[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0,12(5).
(劉新穎(1987—),女,陜西藍田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語言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