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L. 多克托羅是最著名的當代美國后現代派小說家之一。他以寫長篇小說見長,自1960 年以來,已發表8 部長篇小說, 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分別兩度獲得國家書評人協會小說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伊迪絲#8226;沃頓小說獎,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威廉#8226;迪恩#8226;豪斯獎,以及由美國總統頒發的國家人文獎章。與其他美國后現代派作家相比,多克托羅不僅具有后現代派小說家的共同特點,而且個人風格獨特,突出表現在他對美國現代歷史的關注和對權力政治的抨擊。有人稱他是個“激進的猶太人文主義者”。他以此為榮,并曾對一位訪問者說:“如果我不屬于這個傳統,我一定要申請加入它。” [1] 多克托羅自一九六一年發表小說《歡迎來到艱難時代》(1960)至今筆耕不輟。主要作品還包括長篇小說《丹尼爾之書》(1971)、《拉格泰姆時代》(1975)、《詩人的生活》(1984)、《世界博覽會》(1985)、《比利#8226;巴思格特》(1989)、《上帝之城》(2000)和《大進軍》(2005)等。作品已經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下面本文將從譯介出版、總體研究和作品研究三個方面對我國十年來的多克托羅研究做簡要述評。
一.多克托羅作品譯介出版
國內對多克托羅的譯介較少,主要是對其作品的譯介,如:《雷格泰姆音樂》,陶潔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 ;《拉格泰姆時代》,常濤、劉奚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比利#8226;巴思格特》,楊仁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上帝之城》,李戰子、韓秉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 《大進軍》,鄒海侖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此外,楊仁敬所著的《20世紀美國文學史》(青島出版社,2000)也用了一些篇幅來介紹評價多克托羅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作品。
二.多克托羅的總體研究
國內對多克托羅的總體研究為數不多,大多數是我國較著名的文學研究者,如楊仁敬、王守仁和張沖等??傮w集中在作家創作主題、美學原則和藝術風格,還有通過結合國外權威人士觀點來分析其各部作品,并從歷史與政治角度、真實與虛構角度進行研究。
陳俊松在《棲居于歷史的含混處———E. L . 多克特羅訪談錄》(《外國文學》,2009,7)中,將其對多克托羅的專訪匯總,向讀者轉述了多克托羅在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和美學原則。楊仁敬在《關注歷史和政治的美國后現代派作家E. L .多克托羅》(《外國文學》,2001,9)中總結了多克托羅對歷史和政治的關注,有助于讀者了解20世紀末美國文學中現實主義的新變化。同時,他還在《走近美國后現代派小說》里對多克托羅的后現代短篇小說《皮男人》作了總結。在該篇評論中,楊仁敬還匯總了國內多克托羅的譯介作品。王守仁和童慶生的《回憶理解想像知識———論美國后現代現實主義小說》(《當代外國文學》, 2007)則結合國外權威人士的觀點來分析多克托羅各部作品,如詹明信1984年刊登在《新左派評論》上的重要文章“后現代主義, 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在討論“后現代與過去”的關系時,特別提及多克特羅的《拉格泰姆時代》;琳達#8226;哈欽在《后現代主義詩學》中多次以該小說為例, 闡述自己的后現代主義小說理論;厄普代克覺得《拉格泰姆時代》中的人物成了作家手中隨意掌控的“沒有生命的傀儡”;莫里森認為:嚴肅的小說創作如同“偉大的藝術實踐”, 涉及到“回憶、理解、想像、知識”。此外,李俊麗的《激進的猶太人文主義作家——E. L .多克托羅》(《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8,2)和夏萌的《評E. L.多克特羅作品中的文化危機意識》(《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6,9)從真實(歷史)與虛構角度闡述了多克托羅以其激進的思想和特殊的猶太身份書寫了一部真實的美國歷史,在歷史與虛構間勾勒出社會的本質和人類的真實生存空間,喚醒了被假象迷惑的人民的歷史感和道德感。
可以看出,國內對多克托羅的總體研究數量上遠遠不夠,研究的角度也不夠多樣化,評論的文章主要出自國內一些較知名文學研究者之手。在這塊領域,研究的空間還很大,我們應借鑒知名學者,并力爭擴展多克托羅總體研究這塊領域。
三.多克托羅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讀
與總體研究數量甚少相反,國內多克托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作品的分析解讀。下面筆者將按小說出版的先后順序,對國內研究多克托羅的重要長篇小說(4部)和短篇小說(2部)做一綜述。
1.《但以理書》: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主義、后現代主義和猶太文學上。
首先關注的是存在主義,李俊麗的《論E.L.多克托羅〈但以理書〉中的存在主義思想》(《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7)論及了薩特存在主義三原則。多克托羅塑造的但以里的形象和薩特的存在主義的觀點遙相呼應。他們為艱難時期的人們找到了承受苦難, 在苦難中縈衍的道路。
對后現代主義的分析主要有兩個角度,一是后現代主義對歷史的改寫,如周韻的《歷史的建構:解讀盧森堡事件的后現代改寫》(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12)。二是對人性異化的分析,如沈永賦的《后現代的“人”———從人性層面看后現代作品中的異化群體》(《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3,11)。
單獨從猶太文學角度上分析的較少,劉加媚的《當代美國猶太文學主題發展軌跡探究》(廣西社會科學,2005,3)涉及到了多克托羅的《丹尼爾之書》。作者認為,當代美國猶太作家并沒有僅僅將目光集中在猶太人苦難的歷史上,而是由其升華至形而上的思考。
2. 《拉格泰姆時代》:拉格泰姆獲得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的小說獎,以及美國文學藝術學院獎,它曾在1981年被改編為電影,獲八項奧斯卡提名,并在1998年再次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獲12項托尼獎提名。[2]因此對其的分析研究也是最多的。大多是從新歷史主義角度分析,也有少數人從后現代主義敘事技巧角度分析以及與其他作品結合起來做比較研究,還有從比較新穎的角度,如音樂在小說中的隱喻作用。
最多人研究的角度是新歷史主義。陳曉飛的《〈拉格泰姆時代〉的敘事技巧》(《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9)論述了多克特羅的代表作《拉格泰姆時代》是采取了一種獨特而又引人入勝的寫作方法,使歷史以小說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成功地揭開了歷史的神秘面紗。他的另一篇評論《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看〈拉格泰姆時代〉中的文學與政治》(《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5)主要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歷史化在多克特羅的代表作《拉格泰姆時代》中的體現。他與程蓮合著的《多克特羅〈拉格泰姆時代〉中的新歷史主義》(《鄭州大學學報》,2009,7)也同樣運用了該理論。而李俊麗的《穿越時空,拷問歷史———評〈拉格泰姆時代〉文本的歷史性》(《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6)和《評多克托羅拉格泰姆時代中歷史的文本性》(《電影文學》,2009)則分別從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角度分析,認為該文本不僅僅反映了其所處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還參與創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思想文化歷史,形成了新歷史主義所認為的文學和歷史的那種互文關系,激發了人們對自己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歷史意識和道德意識。
對于后現代主義敘事技巧的運用,體現在陳世丹的《〈拉格泰姆時代〉:向歷史意義的回歸》(《廈門大學學報》,2003,1)和唐冉菲 、張麗秀 、趙鈞合著的《解讀多克特羅在拉格泰姆時代中后現代主義藝術技巧》(《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9,1)中。前者總結了多克托羅在《拉格泰姆時代》中所運用的百科全書式的材料和電影蒙太奇技巧,后者則分析了小說《拉格泰姆時代》中作者采用的獨特的、神秘的敘述方式,指出其將電影蒙太奇、新聞短片、歷史人物速寫等技巧性地運用到寫作中,深化了主題,達到了非凡的藝術效果。
也有學者將《拉格泰姆時代》與其他作品結合起來做比較研究,如張偉的《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敘事——評帕索斯的〈北緯四十二度〉和多克特羅的〈拉格泰姆時代〉》(廣西師范大學,2008,4),作者通過對比多斯#8226;帕索斯的《北緯四十二度》和多克特羅的《拉格泰姆時代》中的敘事,說明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系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3. 《皮男人》和《追求者》(短篇小說):多克托羅以長篇小說見長,然而在其所著的為數不多的短篇小說里,我們同樣能看到其后現代的敘事話語。楊仁敬翻譯了這兩篇小說,并在《模糊的時空 無言的反諷——評多克托羅的〈皮男人〉和〈追求者〉》(《外國文學》,2001,9)中指出,《追求者》中運用了一般的敘事話語和抒情筆調,比較通俗易懂,在《皮男人》里就充滿了比喻、軼事和典故,敘事話語不斷隨著畫面的切換而改變,電腦語言的應用更令人嘆服。
4. 《比利#8226;巴思格特》:對其主要是從情感鈍化的文學話語和后現代主義的敘述視角來分析。
張沖的《暴力、金錢與情感鈍化的文學話語———讀多克特羅的〈比利#8226;巴思格特〉》(《國外文學》,2002)通過分析多克托羅于1979 年出版的小說《比利#8226;巴思格特》中的暴力和兇殺場面,指出小說的敘述話語明顯反映出美國社會對暴力的情感鈍化趨勢,即由于各類媒體對暴力大量報道和渲染,特別是文學和文化產品中暴力充斥,對暴力的表述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使人們情感鈍化(desensitize),對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暴力現象反應麻木。
劉加媚的《從敘述視角看美國后現代主義小說》(廣西社會科學,2005,3)則從后現代主義的敘述視角來分析,指出后現代小說既像小說,又像政論文、學術論文、大百科全書或報告文學,有的還夾雜著報刊摘錄、廣告甚至繪畫。多克托羅的《比利#8226;巴思格特》就是由許多精彩畫面拼裝而成的小說,被譽為上世紀80 年代末美國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作。
5. 《上帝之城》:該部小說是多克托羅在新千年世紀之交發表的長篇小說,全書由紐約一個基督教堂的十字架神秘被盜卻莫名其妙地出現在一個進化派猶太教堂而展開, 講述了一個改宗的基督教神父佩姆伯頓與喪夫的進化派猶太教女拉比莎拉相吸引然后結合的故事。因此,國內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新歷史主義、新現實主義和宗教問題上。
胡紅淵的《對歷史的思考, 對現實出路的探索———從新歷史主義、新現實主義解讀多克特羅的〈上帝之城〉》(《懷化學院學報》,2008,10)從新歷史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兩個角度來解讀它, 共同捕捉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及對現實出路的探索。
另一角度則是宗教問題。陳靜和殷明明的《多克特羅〈上帝之城〉中的宗教問題》(廣西社會科學,2005,7)闡明了宗教問題是多克特羅《上帝之城》的核心問題之一,全書就是由十字架的被盜而展開的。書中對改宗的基督教神父佩姆伯頓和進化派猶太教( Evolutionary Judaism) 女拉比莎拉的敘述,正是多克特羅對猶太—基督教傳統在現代處境中的思索。鄒海侖的《多克托羅的新作〈上帝的城市〉》強調對曼哈頓教堂十字架神秘失竊案的偵破并不是多克托羅的這部小說所關注的真正主題, 而僅僅是一個引子, 多克托羅關注的是一個更廣泛的同時也更難以把握的問題: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同時又充滿野蠻和暴力行為的世紀末,宗教的本質是什么,阻擋人們走向宗教的障礙又是什么?
6. 《大進軍》:該部小說展示了多克托羅“精彩講述故事的能力” [3]獲得2006年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的小說獎。這部小說的問世,“使我們有充分理由將多克托羅視為‘后現代主義現實主義作家’”[4],因此研究這部小說的學者主要是從新歷史主義、歷史文化記憶和真實與虛構角度,同時還有以散文式筆調進行評析的。
從新歷史主義角度上看,林莉和楊仁敬的《美國歷史的文學解讀———評E. L. 多克托羅的長篇小說〈進軍〉》(《當代外國文學》,2007)闡述了美國的小說從強調社會歷史表征的現實主義,經過沉迷于文字游戲的唯美主義、反對或排斥歷史的現代主義,到重新強調歷史表征的后現代,大致構成了一個從歷史到歷史的循環。
歷史文化記憶的角度體現在張瓊的《虛構比事實更真切多克托羅〈進軍〉中的文化記憶重組》(《美國文學》)中,作者從歷史文化記憶的角度探討了事實與虛構之間是模糊的, 而藝術虛構中的文化記憶元素又對人們理解中的真實進行著重組、建構和改寫。由此, 后現代歷史小說從某種程度上, 輻射了作者與讀者在文化記憶的建構中, 對當下現實與過往歷史的反思與重新認識。
真實與虛構的視角可以在穆白的《一場被重塑的戰爭——多克托羅的〈大進軍〉》(《書城》,2008)中找到。作者闡述了“真實和虛構在某種程度上的對應, 恰好說明《大進軍》不是歷史小說, 而是歷史想象小說, 或者歷史衍生小說, 多克托羅在時間、地點、某些人物上達到的歷史準確度, 正在于其重塑歷史而非再現歷史的努力?!盵5]
國內學者也有以散文式的筆調對《大進軍》進行評析的,在趙柏田的《大進軍:戰爭巨獸驅趕下的人性與愛欲》(《讀書時空》,2007)中,作者敘述道:“E.L.多克托羅是一個‘巨幅風塵畫的作者’。到了《大進軍》, 他的筆墨揮灑得更加恣肆汪洋。他依然保持著對大沖突大場面這些室外場景描寫的嗜好, 但時不時的會停下腳步, 低徊再三, 似乎要努力辨清那些穿梭在火光與煙塵中的人物臉上瞬時的表情, 他們的痛苦與欣悅, 他要讓人性與愛欲從戰火紛飛中呈現?!倍u海侖的《魔鬼將軍謝爾曼與戰爭的煙塵》(《中華讀書報》,2007,10)則闡釋了:“如果說謝爾曼將軍的手指曾借助千千萬萬士兵的腳步攪起了滾滾的戰爭煙塵的話,那么多克托羅的手指卻借助他的人物在那滾滾的戰爭煙塵之上高揚起來一面輝耀的人性之旗?!?/p>
四.小結
近十年來我國關于多克托羅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其中不乏力作,對于多克托羅的思想定位把握較好。如:楊仁敬教授于2001 年《外國文學》上發表論文《模糊的時空無言的反諷———評多克托羅的〈皮男人〉和追求者》和《關注歷史和政治的美國后現代派作家E. L.多克托羅》(《外國文學》, 2001 年第5 期) ;2002 年張沖教授在《國外文學》上發表了《暴力、金錢與情感鈍化的文學話語———讀多克托羅的< 比利#8226;巴思格特> 》(《國外文學》,2002 年第3 期) 。但是我們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多克托羅的小說沒有全部翻譯過來,這使得國內研究大都限于那幾部有中譯本的小說,另外國外研究資料的翻譯和引進匱乏的問題也有待解決,這些大大影響了國內的研究進程。其次我們要注意到多克托羅總體研究這塊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國內學者應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第三,目前國內對多克托羅作品研究的文章大都比較重復,鮮有新意。比如多是從新歷史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角度分析,而猶太文學角度卻很少有人涉及。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努力從這些方面來把握研究的新趨勢,推動我國對多克托羅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Fowler, Douglas. Understanding E. L. Doctorow [M].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2.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E._L._Doctorow
[3] Michiko Kakutani, “Intimate Snap shots of the War Called Hell,” in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0, 2005.
[4] 王守仁,童慶生. 回憶理解想像知識———論美國后現代現實主義小說 [J].當代外國文學,2007.
[5] 穆白.一場被重塑的戰爭——多克托羅的《大進軍》[J].書城, 2008.
(謝爽:(1985--),女,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