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自媒體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微博和博客一道,成為這個趨勢的主要推動力量。微博消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和時空界限,變成一個虛擬的地球村。作為電子簡牘的微博,借助互聯網將渺小的個體聯接在一起,共同編寫篇幅浩繁無垠的電子簡牘。微博使全世界的人們連成一體,回到整體思維的前印刷時代。微博使人們重新部落化,回歸于簡牘時代。
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1月,我國微博客用戶規(guī)模達到6311萬,在網民中占13.8%。互聯網自媒體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微博和博客一道,成為這個趨勢的主要推動力量。互聯網連接起全球每一個村落,而數億手機成為互聯網的神經元,直接刺激了微博在網絡空間如火如荼地發(fā)展。可是宇宙也許太小,時空也太促狹,微博又將我們帶回了簡牘時代。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微博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電子簡牘。通常,一則微博不超過140個漢字,只需使用寥寥數語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相對于BBS、博客,微博的魅力首先在于簡單易用,微博對用戶的操作、語言的編排組織門檻很低,只言片語進行即可進行表述。
簡牘是什么呢?把竹子、木頭劈成狹長的小片,再將表面刮削平滑,用以寫字,狹長的竹片或木條叫做竹簡或木簡,較寬的竹片或木板則稱為竹牘或木牘。超過100字的長文寫在簡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則寫在木板上。正是簡牘的出現,使人們告別甲骨金銘上的刀耕石刻,帶動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簡牘的出現,有了孔子為讀《易》而韋編三絕的故事,有了惠施學富五車的傳世美談;也因簡牘的出現,有了風騷盡領的詩經楚辭,有了千古流芳的史家絕唱。正是簡牘這種傳播載體筑成了華夏民族璀璨的文化星河。
由于簡牘書寫容量受限,要在這方寸之間表情達意,必然字斟句酌、惜墨如金。這也是我們今天捧讀古人華章,直嘆古人文章高妙,字字珠璣的原因。唐詩、宋詞、元曲讀來瑯瑯上口,著墨寥寥幾筆便描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敘述出引人入勝故事。字數受到嚴格限制的微博相當于古代的簡牘。然而微博這種電子簡牘的傳播效率遠在傳統簡牘之上,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fā)布者、接受者和分享者,而且很容易回復訪問者,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微博用戶不僅成為簡牘的書寫者,而且兼任金石學者、詮釋者、注疏者及評論者的角色。
微博在回歸簡牘時代讓人重溫冷媒介的好處。冷媒介是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提出的與熱媒介相對的概念。冷媒介傳達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時需要調動豐富的想象力,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也更大。寥寥數語留給人留下巨大想象空間的微博正是屬于冷媒介。麥克盧漢認為,電子媒介使弱者和受苦人發(fā)出了強大的呼聲,掃蕩了官僚主義的專門分工,掃蕩了教條的思想。人的興趣就是參與他人經驗向度,這種直接參與是由于瞬時信息的傳遞而發(fā)生的。人們與全人類享用共同的電子中樞神經系統,對憐憫和憤怒作出瞬時反應。
作為電子簡牘的微博,借助互聯網將渺小的個體聯接在一起,共同編寫篇幅浩繁無垠的電子簡牘,古代的“汗牛充棟”也因此相形見絀。毋庸置疑,微博已經帶領人們回歸到了簡牘時代。在微博客,公共空間的個人化和個人空間的公共化已經成為常態(tài),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信息融為一體混合傳播。微博消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和時空界限,變成一個虛擬的小村莊,村民彼此常來常往。微博使全世界的人們連成一體,回到整體思維的前印刷時代,仿用麥克盧漢的話來說,那就是:微博使人們重新部落化,回歸于簡牘時代。
參考文獻:
[1] 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OL].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2011.
[2] [加]馬歇爾#8226;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館,2000.
[3] 郭慶光著.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王強春:男,四川會理人,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2009級文藝學專業(yè)文化與傳媒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