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非常寬泛的,包含了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也包括民族內的內部交往和民族間的外部交往;既包括地域性交往和世界性交往,也包括個體交往和普遍交往等一系列交往。但是,在馬克思之后的著作中,交往被運用的越來越少,更多提到的是生產關系,因此,我們認為生產關系與交往有著微妙的關系和聯系。
一、交往的范疇
交往出現在馬克思的多部著作,并且從字里行間中,我們能體味到馬克思對與交往的重視。交往的范疇在《形態》中是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范疇。它是交往活動的組織形式,與交往關系即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內在統一的。我們可以從馬克思的相關論述中確定其含義。第一,交往形式是所有制形式。它與分工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分工的發展程度體現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可以理解為,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根據個人與勞動的材料、工具和產品的關系決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交往形式,在馬克思看來,也是最具必然意義的交往形式。除此之外,在馬克思看來,交往形式還包括像征服這類事件,如暴力、戰爭、掠奪、搶劫等等,并且在生產力不發達階段還是經常的交往形式。第二,作為市民社會的交往,“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且始終“ 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與作為所有制形式的交往形式并不矛盾。如果說,所有制形式是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的一定階段上的物質交往,市民社會則不過是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的一定階段上的所有物質交往的總和。“從這里已經可以看出,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源地和舞臺。”第三,馬克思、恩格斯把一些具體的社會經濟組織如保險公司,也視為交往形式。如他們所說的“:每當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制造出新的交往,例如保險公司等, 法律便只能承認他們是獲得財產的新方式。”這種“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即市民社會的標志物,馬克思、恩格斯也以交往形式相稱。顯然,交往范疇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具有相當寬泛的意義。但這些不同的內涵并不存在本質矛盾,而是內在統一的,都包括一定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物質交往。所有制形式作為直接由分工而來的產物,則相對于其他交往形式具有本質意義。馬克思不僅把生產看作個人彼此之間交往的基礎,并且從個人交往這一角度來研究人類的生產活動,由此他提出了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的概念。馬克思認為“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并由此出發進一步說明了一個民族的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他指出“ 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 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
二、生產關系的范疇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又稱社會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系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生產關系概念。生產關系是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重要范疇,是社會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過去人們對生產關系的理解存有簡單化傾向。
生產關系理論理解為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含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產品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三個方面。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從靜態看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構成;從動態看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生產關系是同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性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產品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但是這些并不夠全面。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他還指出:“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 “生產的承擔者對自然的關系以及它們互相間的關系,他們借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系的總和。”
根據馬克思對生產關系的論述,生產關系是人們“借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包括社會生產中所發生的生產要素之間、生產過程之間以及各種生產之間的關系。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包括主體之間的關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客體之間的關系。其次,生產過程之間的關系,即上一生產過程和下一生產過程之間的周期性銜接和持續發展關系。再次,各種生產之間的關系,即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這樣對生產關系的解讀,解決了生產關系研究中的邏輯矛盾,同時豐富了生產關系的內容。
三、生產關系與交往的關系
在探討了交往的范疇與生產關系的范疇之后,對于這兩者間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 隨著對浦魯東的《貧困的哲學》一書的批判,馬克思揭示了生產資料同勞動產品的聯系的同時,也揭示了二者的原則區別。生產關系范疇作為人與人的根本關系,作為人與人關系的實體性東西凸顯出來。根據馬克思“在原則上,沒有產品的交換,只有參加生產的各種勞動的交換。產品的交換方式取決于生產力的交換方式”就活動產品而言的所有制形式是由人們的生產關系決定的。在原則上,只有生產關系體現了人與人的根本關系, 其他關系不過是生產關系的衍生樣式,是派生的生產關系,浦魯東無視現代的生產條件,硬將所有制形式的起源神秘化,“也就是使生產本身和生產工具的分配之間的關系神秘化”,亦即使生產關系神秘化。之后,馬克思將生產關系從單純的人對自然的關系范圍中脫離出來,即不再僅限于生產的規定性,而且也獲得了交往的規定性,明確其為人與人的物質關系的根本。生產關系作為生產力的交換方式,因而由傾向作為生產力的內容脫離為生產力的發展形式。從馬克思本人對《哲學的貧困》一書的內容所作的評價:“我們見解中有決定意義的論點,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為反對浦魯東而寫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性的概述”可以確定,生產關系范疇勢必要取代交往形式范疇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重要地位。
馬克思開始更為清楚地以生產關系來對應生產力是從《哲學的貧困》確立了生產關系對交往形式的基礎地位之后。這在《< 政治經濟學批判> 序言》中已清楚地揭示出來。
總的來說,交往作為活動和關系的統一, 表明交往活動總是一定交往形式的交往, 脫離交往形式的交往是抽象的, 而交往形式的基礎是與一定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因而, 交往的內容總是由生產關系所指示的物質利益和需要決定的, 而交往手段則受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交往形式歸根結底與一定生產方式狀況相適應, 并和生產方式一起構成人們的整個社會生活方式, 從而決定國家形式和意識形式。馬克思以生產關系取代交往來闡述與生產力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及社會歷史的發展,并不意味它取消交往的意義,而是緣于馬克思歷史理論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因為生產關系是交往的基礎,生產關系才是社會關系的形成、社會歷史的發展的最根本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張亮. 交往范疇的科學定位[J]. 理論探討, 1997(3).
[4] 葉良茂、吳英蓮. 生產關系與交往[J]. 哲學研究,2005(2).
[6] 許斗斗.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交往形式”理論新釋[J]. 東南學術,1999.
(陳志凌:東華大學人文學院,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