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教育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有著毋庸置疑的促進作用。但結合現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校學生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很難得到有意義的實踐機會,使得加強實踐的說法頗顯空洞。
與單一的理論學習和難以企及的實踐機會相比,專業競賽和教師的科研項目既立足于校園,與在校學生密切相關,又符合許多實際社會工作中的過程和標準,具有較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積極參與專業競賽和科研項目,能夠令學生以較低的成本體驗較高價值的實踐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專業,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設計是我們工業前途的根本,優秀的設計是成功企業的標志”。日本的企業巨頭松下幸之助從美國考察歸來時說:“今后是設計的時代!”,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副主任林衍堂曾說:“……面臨世界貿易全球化發展,如果缺少工業設計在產品領域中的必要作用,中國的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在德、美等國,從一開始就很注意把設計和產業密切結合起來,在飛快發展的電器工業方面一度走在了世界的前頭。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設計也是一種生產力”、“設計就是經濟效益”的說法并不過分。明確了此種趨勢,我們在進行藝術設計教育時,就應該在不放松學生設計基本水平的前提下,鼓勵和培養學生多與社會發生關聯。
實踐教學在本科教學中已被列為重要環節,被國家教育部定為高校教學評估中的一項重點指標。以往中專、技校的辦學側重實習、實訓內容,本科教學則重在理論研究方面,但高校教育正在由精英式培養轉化為大眾式培養,本科人才的去向更寬、社會覆蓋面更廣泛,而研究機構人才趨于飽和,加之碩士生、博士生的增多也為本科生的就業帶來了壓力。國家目前的重點是基礎建設,是面式的而不是點式的,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策略。高級人才大批充實到社會生產的第一線,如果實踐能力弱、缺乏實際經驗,則難以實現教育服務于社會的目的。因此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本科學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和就業疑具有現實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本科學生在求學階段能夠使用的資源是相對比較少的,其成本也相當之高,要求學生不計成本的進行設計實踐并不現實,即使不惜代價的將設計作品轉變為少量成品,這些不甚成熟的產品也很難產生相應的價值,因此絕非長遠之路。通過觀察和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專業競賽和教師的科研項目來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專業素質的全面提升。
鼓勵學生大量參與專業競賽有四點原因。第一,許多專業競賽具有面向較大范圍的特點,除各省市舉辦的競賽之外,全國范圍的大型設計競賽也層出不窮,由于范圍廣、規模大,這些競賽的獲獎作品通常易于獲得廣泛的認可,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差距所在;第二是專業權威性強,為了吸引大學生參與,除了設置物質獎勵外,競賽組委會都非常重視評委聘任,知名院校的教授、屢獲國際設計大獎的知名設計師、公認的業界代表人物等都是大型競賽評委的人選,他們的認可和評價在設計界被普遍承認,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大型競賽獎項是對其專業能力的承認,不但能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更對畢業后的就業有很大幫助;第三是各類競賽種類多,訴求各有側重,大量參與有利于鍛煉學生解題的能力,能夠快速理解各方面的需求,由此產生符合這些需求的想法;第四是參與門檻低,通常面向在校大學生的設計競賽不要求參賽作品已經被采納,并且參賽費用一般都不高,這樣學生們天馬行空的設想就有了展示的機會,不受公眾接受程度的局限,而這類作品一旦得到認可,其帶動作用將非常巨大,在全社會已經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的當前社會,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是極其有價值的。
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也有四點原因。第一,教師的科研項目多立足于教學,而學生正是教學的受眾,學生的直接參與對科研項目的客觀性和實踐指導意義有極大的提高作用;第二,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有利于幫助學生綜合認識課程體系,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了解學科的構成和具體內容,對于學生自我規劃和提升有很大意義;第三是師生之間的精誠合作對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有很大幫助,和諧的協作關系有助于培養濃厚的研究氛圍和愉快的工作環境,而這種富有建設性、支持性的氣氛和環境反過來又促進雙方合作精神的發展;第四是學生與教師的長期相處,有利于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專業知識之外的內容,如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德原則等,而教師則能通過與學生的相處保持長期的自律和創新的熱情。
追求實踐的自由和自覺是人類的本性。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也就是人類實踐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的歷史。從最初的有意識有目的到最終的充分自由,大學課程實踐的自覺性也是相對的、不斷提高的。在最低程度上,凡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大學課程實踐都可以看成是自覺的。在較高的程度上,有目的有意識、又有規律可循的大學課程實踐可以看成是自覺的。那種目的性和規律性高度統一,把人的自由和解放當作根本追求,同時實踐者又是充分自由的大學課程實踐則具有高度的自覺性。提高大學課程實踐的自覺性,其終極意義是實現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現實意義在于培養主體性高度發展的現代人,在于提高大學課程實踐的質量和效率。依照此理論,專業競賽和科研項目既沒有脫離目前高等教育的根基,其評判標準依然是以正在實行的高等教育為主要依據,同時在此基礎上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為在校學生提供了成本最低、實踐程度較高、實際意義巨大的同時也是對學生極具吸引力的方式,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大力說明其優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陳倩: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