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探討歷史規律,掌握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形成從歷史學習中汲取營養和智慧的品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研究必須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現階段高中生的歷史學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探討歷史規律,掌握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形成從歷史學習中汲取營養和智慧的品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研究必須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現階段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具有怎樣的特點呢?筆者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觀察,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認為現階段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方式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應付式學習方式
采用應付式學習方式的學生其學習動機是由外部產生,為應付教師、考試而學習。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主要采取機械學習及一些應付性的、膚淺的、消極被動的學習策略。如:“死記硬背”,它的癥結在于學生對新舊知識結構之間脫節。新知識因缺乏原有知識的支持而不能融入整個知識結構之中,而游離于知識結構之外的知識片段是既無法長時間地保留在記憶中,對許多學生來說這些知識又是脫離他們的實際的。久而久之,在學生的心目中歷史學習就變成了“無意義學習”。
二、動機式學習方式
采用動機式學習方式的學生其學習動機隨成就產生,主要是為與別人競爭,爭取好成績而學習。他會利用各種學習技能,花費較多的時間和努力遵從教師的要求去完成各項作業,努力獲取高分。如:有位學生這樣說道:“歷史我本來是想認真學的,但在高一的第一學期我曾試著8門課都不松懈,盡管歷史成績不錯但其它功課卻不理想,并且我們發現歷史成績是不計入總分的。受其他同學的影響和自己的權衡得失,我決定暫時將歷史等文科放一下……”
從目前的情況看,采用動機式學習方式來學習歷史的學生也是較多的。但這種在自我提高動機下進行的動機式學習,主要是著眼于眼前取得的外來利益(好的成績、名次),他們對歷史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感興趣,也不會真正意識到這門學科的價值,是不會產生持續而深入學習的愿望的。
三、深層式學習方式
采用深層式學習方式的學生其學習動機由好奇心產生,為滿足興趣、探究意義而自發、主動學習,主要采用建構主義的編碼和有意義的學習策略,能持之以恒地進行廣泛的學習,是一種質的學習概念。其學習結果也是較高的,能認識并監控、管理自己的學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學習的“遷移”。如有一位學生是這樣認識歷史這一學科的,他說:“我從初中起就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上下五千年》、《春秋戰國的故事》等都是我喜愛的,對于中央電視臺放的《歷史風云》、《百年中國》等我也經常看。把這些和我們的歷史課結合在一起,使我覺得歷史課真的是蠻有味道的。
四、發現式學習。
學習心理學家按知識的來源,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發現學習亦即創造學習,其特點是通過創造性地發現活動獲得經驗和知識。發現學習的具體形式很多,當前,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提倡和推廣的是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對于探究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我國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研究性學習和探究學習實際所指相同,二者并無本質的差別,都是指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只是譯法或提法不同罷了”[4]。另一種觀點認為,探究式(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各有所指,區別明顯。探究式(性)學習是指在傳統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探究發現”教材上已有的結論,而研究性學習則是在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解決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開放性的問題,“發現”教材中沒有的結論[5]。筆者傾向于后一種觀點,主張將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并列為發現學習的兩種重要形式。
一般說來,探究式學習是指在學科學習(包括歷史學習)中,學生以探究的精神,運用科學研究的某些原則和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得到與教材相同或相近的結論,從而獲得和掌握新知識。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學習的主要區別是,新的知識是學習者在教師和教材的引導下,自己“發現”的,而不是由教師和教材“傳授”的,更不是灌注的。如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講山頂洞人已能人工取火。根據是什么,教材未講。如果學生比較山頂洞人工具制作技術比北京人進步,已掌握了磨制和鉆孔技術,而摩擦會使物質發熱、使易燃物燃燒,從而實現人工取火。這種學習就是探究式學習。
”
通過對高中生歷史學習方式的研究和分析,使我們認識到:造成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歷史學科的學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毫無疑問,教師的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許多調查研究結果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教師應當把幫助學生轉變他們的學習觀和學習方式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把學生是否越來越傾向于深層式學習、主動發展作為衡量歷史教學是否成功的標志。
(陳俊紅: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第一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