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成為中國典籍最早被譯成外文的而流傳至西方的著作。其中阿瑟#8226;威利(Arthur Waley)和理雅各(James Legge)這兩位學者都對《論語》作過深入的研究。兩個《論語》英譯本是英語國家較為通行的譯本,在國外漢學界也影響較大,一直是西方國家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基本概念詞的翻譯比較
《論語》不同于其他古籍,全書共1.2萬字,其中“仁”字出現了109次,“禮”74次,“君子”107次,這些基本概念貫穿于全書,統領全書。所以要理解《論語》中滲透的儒家思想就必須從這些基本概念入手。而是否對同一個概念的譯法盡量采取了同樣的詮釋方法,決定了保持核心概念的意義在《論語》中的貫穿統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理雅各認為“仁”與英語中的 “benevolence”相近,不過他再譯文中卻更多地用 “virtue” 或“perfect virtue” “virtuousmanners”譯成“仁”。 威利在他的譯本中使用 “good” 或“goodness”譯成“仁”,這里擴大了“仁”的含義,但是卻與原文中的“仁”的意義有些偏離。所以,此處用“virtue”更為妥當。儒家思想認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理雅各將“禮”譯為 “ritual propriety, regulations, ceremonies, propriety, the rules of ceremonies”。這里譯的較為全面準確。“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借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信”作為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所以在“信”的翻譯上,“sincerity”要比 “making good on one’s word”要更加生動一些。
“君子”在《論語》中出現107次。“君子”在西周典籍中是貴族男子的通稱,在《論語》中主要指道德修養水平較高的人。威利將其譯為 “gentleman”,理雅各有多種譯法,如 “superiorman, scholar, the students of virtue, men of complete virtue, the virtuous man, man”等。然而,“superior”作定語時在英語世界被廣泛地用于貶義,用來諷刺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具有優越感的人。所以,“superior”在這里譯的存在著文化缺失。“道”在《論語》中出現80多次。孔子所說的“道”,基本上都是關于人的行為的“道”,是指個人和社會理想生活的途徑,包括所有的道德,如誠、敬、仁、禮等。有時是指中庸之道,是一種行為處事的方法。對“道”字的翻譯應根據上下文中對“道”字的不同解釋而定。對于“道”字,在英語中就沒有意思相當的對應詞。威利將其譯為 “the Way”,理雅各則有 “practical courses, the ways, the doctrine, good order, the path of duty, right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characteristics”等等。借助于表面詞語所作的闡釋說明遠遠不能涵蓋“道”的意思,不能與“道”等值。如“朝聞道,夕可死矣”中的“道”字應理解為真理,可譯為the truth,“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中的“道”指為人處事的方式,可譯為the way;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中的“道”指主張,則可譯為thedoctrine。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詞要得當使用相互等值的詞語,同時考慮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才能在語言的內容上忠實地翻譯原文。對于讀者來說,保持核心詞的統一性,有利于體現儒學思想的連貫性,給其留下系統的、整體的印象。對于譯者來說,是否能夠正確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所傳遞的儒家思想便會直接影響到譯文的質量。
二、翻譯方法的比較
關于翻譯的方法,歷來有意譯(Meaning-based Translation)和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兩種方法。當直譯含義準確,符合英語語言規范時,譯文簡潔準確。在里雅各的譯文中,不乏成功的譯例。例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The wise are free from perplexitie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and the bold from fear. 譯者能根據語境,以使用頻率相同的對等詞把惑、憂、懼三個動詞譯成含有動作含義的三個對應名詞,與短語to be free from相搭配并按規范省略相同的重復成分,令人信服地將原義傳譯到英文中。譯文選詞恰當,結構緊湊,語言簡潔。例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Learning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 Thought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罔”意為“無,沒有”,在句中即“無所得”之意,而labor lost恰好譯出這一含義。“殆”意為“危險”和perilous含義相同。把“學而思”和“思而不學”譯成 “learningwithout thought”和 “thoughtwithout learning”不僅用詞恰當,短語的表達形式也相近,含義清楚,語言簡潔,堪稱佳譯。例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理譯:The Master said, “Boyi and Shuqi did not keep the formerwickednesses ofmen inmind, and hence the resentments directed towards them were few.” 威譯:The Master said, “Po I and Shu Ch I neverbore old ills inmind and had the faintest feeling of rancour.” 理譯認為“怨”是別人對“伯夷、叔齊”的“怨”,而威譯認為是“伯夷、叔齊”對別人的“怨”。從威譯的注釋可以看出,韋利認為伯夷、叔齊兄弟倆互讓國君繼承權而無怨無悔。
三、結語
以上只是對有關《論語》選段譯文的淺析,通過對不同譯者翻譯的對比,我們發現了對原文深入透徹的理解對譯文的優劣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對原文的語義和思想內容沒有正確的把握,譯文就不能恰當的傳達原文的信息。由于《論語》撰于春秋時期,所以要想將這部著作譯好,不僅要求譯者要有很扎實的古漢語知識,深刻地理解原文,更需要譯者能夠準確把握原作的意圖,掌握內涵。
參考文獻:
[1] 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2] 王輝.理雅各與《中國經典》[J].中國翻譯, 2003(2).出版社, 1998.
[3] ArthurWaley. TheAnalect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4] James Legge. Four Books《漢英四書》[M].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2.
(王哲:(1986年——),女,吉林省,北華大學外語學院,大學本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