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彩山水畫中,線與色是其最重要的兩個基本元素,正是線條和色彩的固有特點和獨特的組合方式形成了重彩山水畫的獨特風格。在一副好的重彩山水畫中,線、色的處理和線與色關系的處理起到決定的作用。下面我就粗略談談在學習重彩山水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
一、線
在中國畫中,無論是重彩還是水墨,線都是審美核心。如果離開線條的形式美感來談中國畫等于空談。線條是伴隨著原始藝術而產生的,這點在很多的原始藝術作品中已經體現的很清楚,無論是在原始繪畫還是陶器藝術中,對線條的運用就已很嫻熟了。
早期的重彩山水畫可以說是繼承了早期繪畫中以線構為主要造型手段的藝術特征,這點可以從早期的繪畫中就能印證,如在《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中,雖然是人物畫,但是卻以大量的山水作為背景,作者完全是用線條來概括復雜的物象。中國畫家對線的研究及其精深,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畫家在創造線條時,講究行筆是“寫”而不是“描”,充分運用筆鋒由于有正、側、橫、斜、倒以及整、破、順、逆和一波三折、藏鋒、露鋒,通過輕重、緩急、虛實、頓挫、軟中帶鋼、一筆三顫等種種用筆技巧,創造出名目繁多的線型。古人歸納衣紋用線為十八描:游絲描、柳葉描、釘頭鼠尾描、行云流水描、鐵線描、琴弦描、折蘆描、橄欖描、戰筆水紋描、曹衣描、柴筆描、蚯蚓描、棗核描、螞蝗描、竹葉描、撅頭描、混描、簡筆描。實際上每個畫家又根據各自的表現對象和風格,創造出各自的線條,如黃賓虹的劍脊描、李可染的顫筆描、齊白石的篆書描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線條如屋漏痕,如錐劃沙,如折釵股,如蟲蝕木,如行云流水,如高古游絲,如琴弦,如鐵線,如折蘆,如劍脊,分別表達出或力透紙背鼎杠千鈞,或輕如浮云飄乎渺渺,或風馳電掣激蕩 ,或沉著冷靜氣沉丹田,或熱情奔放激動活潑,或苦澀,或甜潤,或含蓄,或外露,以及華潤、蒼老、飄逸、挺拔、秀美、剛健、灑脫、遒勁、生澀、渾融等感情與性格。可以通過這些線的長短、粗細、剛柔、強弱、輕重疾徐、濃淡干濕、轉折頓挫來造型,表現虛實、明暗、節奏、動勢和堅硬、柔軟、光滑、粗糙、輕飄、沉重、前后、遠近等等不同質感、量感、空間感的紛雜世界和變化萬千的物象。
雖然在唐代以后,隨著水墨畫的繁榮,尤其是文人畫興起,重彩山水開始衰退,但是可以肯定,盡管各時期的審美不斷變化,但是重彩山水畫的發展始終是以平面性的線構為特征的。
二、色彩
色彩是重要的視覺元素,同時又是感染力極強的藝術語言。繪畫中的色彩好像吸引眼球的磁石、捕獲視線的誘餌。世界萬物都被賦予不同色彩,因此,色彩也是我們認識和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色彩之所以迷人,是因為色彩的冷暖對比與協調。構圖中的形狀主要起到傳達敘事性信息的作用,色彩則起到構成畫面表情的作用。在重彩山水畫創作中,色彩就是畫面的表情,處理畫面中的冷暖關系就是在制造畫面表情。因此,色彩在畫面中的冷暖處理至關重要,也是一個難點。在處理色彩時,要掌握好礦物色和植物色的特性和區別,礦物色覆蓋力較強,但處理不好就容易粉,植物色覆蓋力較弱,較透明,不粉,重彩畫中一般用礦物色做底,植物色罩染。
“六法”中的“隨類賦彩”,強調的是對色彩的一種主觀認識和表現,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之上的,在這點上重彩山水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重彩山水的色彩是畫家心中的色彩,而不是客觀世界中物象本身的色彩;同時“隨類賦彩”中的“彩”還有一層含義,是指精彩的彩,已經超出繪畫的表象,觸及到其靈魂。
三、線色關系
早期的重彩山水畫,由于線條的單一性,在線與線交錯而形成的塊面是缺乏空間體積感,只有借助色彩的冷暖、濃淡來加強其空間體積感,因此色彩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線條提供的是畫面結構,而形體的塑造是靠色彩完成的。如《明皇幸蜀圖》線條概括、準確,色彩夸張、變化豐富,富有裝飾性,完成了畫面的表達、形體和視覺空間的塑造。
后期的重彩山水畫,隨著水墨審美的趨向的發展,線結構的作用在重彩山水畫中不斷加強,皴法的成熟豐富了塊面內部的結構,增強了線條的表現力度,使線條所塑造的形體已經具有了空間體積感。同時,由于審美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筆墨上,色彩讓位于筆墨,色彩的使用不能影響到筆墨的效果,所以選用的一般是礦物質顏料。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色彩的材質也已經多樣化,在技法的表現中我們可以不斷的探索,找出具有自身個性的技法形式和特點。
總之,在重彩山水畫中,線、色是最基本的兩個元素,這兩個元素必須和諧統一,才有可能是一幅好的作品。
(戴海濤:男,漢族,出生年月:1976年2月。籍貫:山東省,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