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祥子形象的悲劇意義,學界研究的非常充分,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學和社會學層面上,將祥子的悲劇意義歸結為對舊社會的黑暗和制度的不合理的控訴,對祥子個人缺陷的貶斥等等。本文主要從哲學角度分析祥子的悲劇,探討祥子的悲劇的哲學反思意義。通過對祥子悲劇的分析,以及老舍自身的悲觀氣質和創作思想的探討,說明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對老舍塑造祥子形象的影響,從而揭示祥子悲劇所表達的哲學反思意義。
祥子的悲劇揭示了一個深層的哲學命題,即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文本中處處彌漫著這種無法擺脫的悲劇性毀滅力量,這種悲觀的情緒,對命運無常的恐懼與老舍的精神氣質、創作思想有密切關系。
一
“悲觀正是老舍精神的基調,雖然并非總是表現在外,但一生都沒有消失,在他的思想、創作和行為上起著重大的作用”。 老舍自幼家境貧寒,年幼喪父,不幸的童年遭遇形成了他悲觀的性格。盡管老舍被稱為幽默大師,但老舍看來其幽默的基質仍是悲觀。老舍的生活歷程是艱辛的,他體會到北京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因而筆墨直書下層人民的苦難,將下層人民的悲劇命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但老舍的悲劇不是寫英雄任務的悲壯故事,而是寫下層弱小人物被動的卷入生活的漩渦慘遭毀滅的悲劇。這種悲劇讓人體會到命運的無助,感到人在命運面前的弱小,而只能人性變得扭曲、異化,或是以死來反抗命運。
老舍在《駱駝祥子》中雖未直接描寫其童年時期的經歷,但仍可以窺見其童年時期生活的影子,他的童年生活已成為一種潛意識,滲透在作品之中。從這個角度看來,老舍在表現祥子形象時駕輕就熟,能夠更加充分的表現出其悲劇性的命運,賦予祥子形象更具震撼力的悲劇性。
二
昔年 日上卜
我昔生憂患,愁長記憶新;
童年習凍餓,壯歲飽辛酸。
滾滾橫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無共產黨,荒野鬼為鄰!
詩中老舍自稱“茫茫末世人”,可見他因時代的變遷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北京滋養了老舍,融入了老舍的血液中,老舍說他最初的知識與信仰都得自北京,他的性格與脾氣許多是這古城賜給他的。他的作品大多以北京為背景,充滿京味。當時的北京已不再是帝王之都,而是一個充滿了遺老遺少的廢都。老舍深切的感受到北京的文化積淀,卻也因這被遺忘的廢都產生了末世情懷,感受到北京人地位、文化、精神落寞的多重痛苦。這使他帶著悲劇情懷以更深的筆觸寫下老北京的精神性悲劇,在富有京味的社會生活的描寫下,展示下層人物被毀滅的無奈,充滿悲劇性力量。
三
無疑,我們在解讀《駱駝祥子》時,從政治學角度可以看出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從社會學角度可以看出對民族文化的批判,但從哲學角度,祥子的悲劇也蘊含著對人類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的哲學反思。
顯然,祥子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人類有著積極向上的一面,征服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的本性,人類因為不斷的改造世界而提升自我,但在悲觀主義者眼中人類的努力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人類命運的本色是灰暗的。祥子的遭遇是對命運的反諷,希望越大,遭受的打擊也越大。這是人類永遠也無法擺脫的一個困境。個人的力量無法對抗外界的阻撓,終究以個人的被毀滅而告終,使人生充滿了悲劇意義。不僅是祥子,在《駱駝祥子》中其他人物身上也有著這種悲劇性的命運。同處在一個社會環境之中,同樣的社會地位,讓二強子、老馬、小馬等也具有類似的悲劇,他們身上抒寫著苦難的人生,連最基本的生存也難以保障。即便地位稍高的劉四爺、虎妞,他們的命運也充滿了悲劇,不得善終。命運似在捉弄世人,賦予他們希望,卻不給世人實現的機會,讓世人在命運的安排下徒勞奔波著。
老舍在祥子身上表現了自己的悲觀主義命運觀,這種命運觀受到了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叔本華認為,人的根本是痛苦。人的意志永遠表現為某種無法滿足又無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的本質就是某種無法滿足的欲求,所以從邏輯上講,它永不可能被滿足,所以如果不能滿足的欲求是某種痛苦,那么世界就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人們只是永遠試圖使自己的欲求滿足,但這種滿足卻更加證明和顯示了意志本身。這被叔本華認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人的意志是產生痛苦的源泉,而人的欲求是無法滿足的。越是迫切得到的東西,越能夠發現它的虛無。可以說,人的一生都在被希望愚弄,直至死亡。叔本華看待人生的態度是悲觀的,他將人生看作夢,而且是一場噩夢,因為人生存在著痛苦。人的存在沒有意義,太多的追求讓人生苦痛,而等待人的最終結局則是死亡。老舍由于受到這種悲觀思想的影響,加之他自幼形成的悲觀的性格,因而塑造的祥子形象具有虛無的悲觀色彩。祥子的悲劇命運成為人類命運的喻指,揭示人類的努力在命運面前的蒼白與無力。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認為人生就像鐘擺,擺動于痛苦和無聊之間,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兩種最后成分。祥子產生了欲望,但永遠未得到滿足,這使他永恒的處在痛苦之中。欲望帶來痛苦,而痛苦的解決在叔本華看來唯有禁欲的方式方可。只有擺脫了欲望的沖動后方可獲得自由,只有解除追求的欲望才能獲得幸福。這點與莊子的“逍遙無待”的思想不謀而合。而老舍認為人應有理想追求,祥子不追求理想那永遠都只是車夫,而追求理想則無法擺脫命運的擺布。由此可見老舍思想的矛盾之處,這也是老舍與叔本華思想的相去之處。于是,“追求”或“不追求”成為了《駱駝祥子》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四
《駱駝祥子》展示了一個悲慘的世界,文本中的人物充滿了悲劇性,尤其是祥子這一悲劇性人物形象,體現了老舍的悲觀主義命運觀。
祥子身上發生的諸多悲劇展示看一個完善的人被命運所毀滅的歷程。作者老舍以其悲觀的性格和“末世人”的心態,加之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將祥子塑造成了一個無力與反抗命運擺布,被無情吞噬的悲劇形象,由此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對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的哲學反思,這也是祥子形象的悲劇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湯晨光. 老舍與現代中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舒乙. 老舍(下)/中國現代文學百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朱勇. 對《駱駝祥子》中祥子悲劇命運的深度探析 [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1):82-85.
【4】劉麗. 近二十年來老舍研究述評[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6):44-47
(王爽爽: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