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善,一直是深受人們所推崇和贊嘆的至高美德。善的審美性似乎無法用任何科學將其邏輯化,本文將力圖從中西方的不同角度切入,論述善是最高的絕對價值的真善美的體現,善的人生及社會意義。
一位西方著名學者曾經說:印度精神擅長細致的內省,語言分析及辯證法和邏輯;中國精神堅持道德化的社會生活和具有悠久傳統的審美情懷;西方精神努力尋求理性分析與社會改革之間的平衡,用精確科學的方法把自然界邏輯化。中西方各自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使得各自擁有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在東方,流行著一句經典的話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那么“至善”的人和至善的社會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果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善,至善又是什么樣的境界。進而才能知道所追求的至善人生與其社會意義。
在西方,“善”是倫理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蘇格拉底使之成為一門完善的倫理哲學并且至今仍作為衡量西方人道德追求的終極目標的標準。蘇格拉底認為,善就是有關有用的。但他所說的有關有用不是把一切有關有用的東西都當作善的純功利主義的。相反,他認為善是使事物成為有益有用的原因。這是因為他反對一般人為滿足個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功利觀,認為那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應當是對靈魂需要的滿足即對智慧的追求,善本身。在柏拉圖那里,“善”被解釋成一種有秩序的安排。柏拉圖說“任何事物的美德無論實現在身體靈魂或其他生物中,都不是只憑任意偶然性而能最好的得到的,只能由通過適合于每一事物的秩序和條理性才能得到。任何事物的美德都是一種有規則有秩序的安排,所以,正是這種適合于該事物的秩序的出現才能使任何事物成為善的。”另外,“善”也被理解成是真善美的統一體。在中國,孟子有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應該是對“善”的最合適的解釋。宇宙是一個井然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個渾然和諧的世界,正如《沉思錄》中所說:“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意別的事物沒有聯系。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而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宇宙的中心就是每個人的眼睛。通過眼睛可以認識到善。
由以上對中西方對的善的認識和理解來看,至善也就既是最高的絕對價值的真善美的體現,一種有用有益的原因,一種有秩序的最佳安排。無論中西方在闡釋善時有多少區別,作為宇宙,世界中的一部分,人類對其都有共同的追求。
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善,那么就應該懂得怎么追求善的人生了。現代社會在物質層面高速發展,人也成了高速運轉的機器,人們關心的絕少是自己的靈魂,美德,也就是善這方面,而更多的會關心銀行存款小數點前零的增長。善似乎應經褪去它本來的光茫,已經離人們的生活很遠了。其實,遠在蘇格拉底時代,這位哲人就已經告知我們:知識,意志和行動都是統一的,是靈魂的性質和表現,所以懂得了道德知識的靈魂,就是善的靈魂,善的靈魂就不會作出不道德的事情。可見,善的靈魂對于人本身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各種各樣不好的事,但是對于我們的同類,我們彼此都應該要互相善待對方。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是要忍受一切的,我們應當表現得高貴,仁愛和真誠。生活在價值多元的時代,個人的善有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講,比社會的道德改造更為重要。所以人們會特別注意區分兩種事情:一種是能力范偉之內的事情,另一種是不再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許多事情,諸如個人的失意,痛苦,疾病,死亡,社會上的丑惡現象等等,這些往往不是人們力量范圍以內的事情。但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善良,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這是什么力量也無法阻止的。追求“善”的人生,就需要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于行動,行動就是存在的目的,全然不需要再討論一個高尚的人應當具有的品質,而是要成為這樣的人。
由此我們看到,追求至善人生就是一個以美德到至善的追求過程。個人的至善需要不懈追求,那么人作為社會這個整體的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所以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至善不是目的,而是一種人生的坐標,更是社會的歷史坐標。在西方,蘇格拉底的“善”的倫理體系已經成為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物質生活高度發達而精神世界極度空虛,各種社會災難盛行的西方社會,“善”的理論體系起到了完全的防御性作用,它使西方文明雖然陷入絕望但避免于自我毀滅,并使之保存發展。在東方,比如在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德執政,堅持精神文明建設成為了善的代碼在驅動歷史這個大齒輪的不斷滾動。
參考文獻
[1]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2] 馬可#8226;奧勒留著,何懷宏譯,沉思錄,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3] 葉秀山,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
[4] 柏拉圖,西臘哲學史,人民出版社,1993.
(魏嬌:女, 1986年1月出生,籍貫重慶,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2008級比較文學專業中外文學關系方向碩士研究生;余娟:女, 1984年10月出生,籍貫云南,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2008級比較文學專業比較詩學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