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為思考之練習,目的在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以應實際之需。說與寫均是一種技能,一種創(chuàng)新的儲備,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技能——更是思考的技能。思考不是憑空的,必須憑借語言才能思考。思考加工形成定型質量的語言才是作文。學生平時也常說話,卻未嘗主動參與實踐,未嘗積蓄豐富材料,未嘗體驗反思聯(lián)想……材料應是實際生活中得來的濃縮精品,體驗應是實踐中用心的親身感受,意境應是此時此刻的非凡想象。堅持不懈憑借這些訓練說話,訓練思維,訓練文字,習作就該是這么一回事!
—、習作的積蓄
宋代散文家歐陽修的體會是:“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葉圣陶先生在《略談學習國文》一文中說:“單憑一部國文教材是不夠的,必須再看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我們提倡創(chuàng)新,有志超越前人,然而創(chuàng)新不能無源,它必定要建立在對中外文化的繼承、揚棄基礎上。我向他們要求每學期至少讀三本好書并推薦必讀書目:《初、高中語文新課標必讀》,“青少年文庫”如《世界五千年》,“中國古代文化精華叢書”如《智者人杰百例》,哲理散文如《智慧背囊》……同時建立班級圖書角,組織自愿訂閱報刊如《讀者》、《微型小說選刊》(南昌),《語文報》(山西),《農村孩子報》(安徽)等,還有學校訂閱的……
二、札記——習作的訓練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的一句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脆弱的東西,卻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在讀書中反思,也在思考中尋找……指導學生寫讀書札記,敘事、抒情、議論等形式不拘,可以是事情+感想,也可摘錄其中自己喜歡的語句,還可以剪貼,但要有真情實感和獨立見解。“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葉圣陶先生語)。可見,豐富的課余生活能引導學生貼近自然,走進社會,體察人情,才能更地好激發(fā)出他們的心靈之光,“哈姆雷特”將會隨時到來陪伴他們。
三、遷移——習作的借鑒
遷移是突破思維定勢的好方法。由此及彼,相應作出對策,思維因此而活化。世間萬物變化莫測,人的思維既要依據(jù)客觀情況,又須因勢利導,化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從而創(chuàng)造出奇跡來。情節(jié)情感的遷移誕生了《溫情10元》。此篇習作發(fā)表在2005年3月28日《徐州日報》“校園美文”欄目。學完《一雙手》(姜孟之),我布置作業(yè):回家后觀察父母的手,借鑒本文“窺一斑以見全豹”的寫法,寫一篇小作文,題目自擬。“那天,我牽著媽媽的手,我驚訝了:‘我握的是手嗎?那簡直是半截榆樹皮!’我低頭去察看她的一雙手。‘翻過來看手心,掉過去看手背。這雙手皮膚呈木色,紋絡有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面鼓皮一樣硬,老繭布滿每一個角落,手指就是一根三節(jié)老干蔗。手是媽媽的雙漿,媽媽就是憑著這雙槳,把我我們全家載出了波濤起伏的海洋……我就不敢再握那截榆樹皮,我不是畏懼,而是不忍心看見她那雙繭如峰巖的手……魏偉《媽媽的手》:借鑒了《一雙手》中以小見大的特寫手法。(《徐州日報#8226;教育周刊》第26期。)
四、培訓——習作的滋補
沒有高明的教練作指導,運動員素質再好,練習再刻苦,恐怕也很難成為世界冠軍。讓我們來看看生活里的情形:當你看到一張別致的風景照時,你會怦然心動,贊嘆不已;可是,當你真的來到那風景照的實景地,卻常常很失望……這里所提到的風景照之所以讓人心動是因為這風景是聚焦下的風景,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縝密取景的。寫作即用筆說話。不能全部拍攝,需選好景點、視角。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義理、考據(jù)、辭章”就是習作的“行規(guī)”,故培訓必不可少。利用課外活動,對文學愛好者定期有計劃地輔導:識記理論、賞析范例、模仿練習、修改潤色。
五、修改——習作的錘煉
在通常情況下,看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容易,面對自己的文章,由于“習慣”往往習非成是,又習焉不察,很容易美中不足,因此有必要反復推敲、斟酌。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文章,首先是查“病癥”,繼而“下藥”,即錯誤和不足在哪兒,怎么改,改到何種程度。“新課標”明確指出:養(yǎng)成修改自己習作 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常識,做到文從字順。在教學中,我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
1、激發(fā)興趣,懂得自改的重要性。學生只有意識到自己是習作的第一個讀者,創(chuàng)作是自己的事,才可能負責地修改出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
2、教給方法,形成習慣。初讀習作改正錯別字、標點符號;細讀習作,修改病句,適當運用修辭;品讀習作,圍繞主詣,調整結構,追求內容與形式高度完美結合!
3、每作必改,也可“冷凍”處理一段時間……請人輔正,謀求層次上飛躍。
七、賞析——習作的感悟
每每讀過一篇美文,一本好書后,心中總有綠草如茵的愜意,或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沖動,甚至有找人一吐為快的欲望。賞析作文也是培養(yǎng)學生讀者意識的有效措施。賞析可以是對語言的推敲,可以是對構思的評點,也可以是建議……在互相傾訴與評說中,各自的閱讀感得到印證、修正和豐富,從而有了能把一閃而逝的直覺感受固化為長期閱讀的成果。評論活動兼顧課內外,它不同于常規(guī)的語文課,也不同于“研究性學習”。因其指向的集中和精粹,是對課文學習的解放和拓展,又以形式的開放和相對隨意,既是對讀的延伸和內化,同時也是一種初步的口頭表達,為下一步習作做下鋪墊和準備。
(劉資政:江蘇睢寧縣官山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