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結尾;素養;質
疑;拓展;新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B)—0030—01
語文課堂的結尾猶如一篇文章的結尾,有著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總結升華等諸多功效,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掌握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十分必要。
一、披文悟道,強化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為此,筆者在課堂結尾時,從文切入,披文悟道,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效果很好。如教《中國石拱橋》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完趙州橋特點后,用大屏幕播放了下面一段資料作為課堂的結尾。
18世紀英國一位名建筑師想在威爾士的龐普里德附近的河上架設石橋。他最初設計了一座三孔橋,結果洪水淤塞,沖垮了橋身。他又設計了一座單拱橋,但不知大拱上沙石過重,使得大拱中間向上斷裂。公元1746年,他才最后設計出一座單拱敞肩橋,在大拱上另開小拱。這座橋至今完好無損,但比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整整晚了十個世紀。
從學生看完這段資料后反饋的信息可知,這樣的結尾使學生認識了趙州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史上的杰作,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座單拱敞肩橋。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有效地完成了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二、質疑誘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學習知識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設置懸念,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活躍他們的思想,激勵他們課后進行思考。在《社戲》第一課時教學結尾時,依據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以下探究性的問題:看“社戲”是怎樣提出來的?作者是怎樣有條理地展開記敘的?看“社戲”歸途中,可寫的東西很多,為什么作者詳寫了“偷羅漢豆”的情節?以上幾個問題既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又是學生急于想知道的問題,抓住了這幾個問題,就為教好下節課奠定了基礎。
三、拓展知識,提升能力
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所以,教師必須結合課本內容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彌補課堂的不足,把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學習資源、學生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如教《荷花淀》后,筆者這樣引導學生:“本文運用了散文式的格調,給我們創造了詩歌般的意境。作品處處散發著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你們還覺得不痛快,那就去閱讀《白洋淀紀事》。白洋淀里的荷花和冀中平原的莊稼,將以清香的花、美麗的果實和新鮮、活潑的氣息吸引你們,使你們如癡如醉,流連忘返。”這樣的結尾,給課內外的學習架起了一座橋梁,使學生拓展了新知識,鞏固了舊知識。如此循環往復,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等語文實踐能力。
四、透視新課,激勵預習
新課標語文課的編排,其內在聯系十分緊密。一節課結束時,教師可用精彩有感染力的語言簡要介紹下節課的內容,激起學生學習下節課的興趣。筆者在《威尼斯商人》一課結束時向學生說:“沙翁不愧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他給人類文化史上留下了豐富珍貴的遺產。但我們也不需自慚形穢,我國有一位戲劇家,他出生的時代比沙翁還早三個世紀,他終生從事戲劇創作,寫了六十多個劇本。他就是元雜劇的奠基人——關漢卿。要了解其人及作品,請預習下一課——《竇娥冤》。”“編簍織筐,全在收口”,一兩分鐘的結束語,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總之,語文課堂的結尾是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體工程”的重要一環。課堂的結尾方式沒有固定模式,可操作的方法并非上述幾種,關鍵在于教師應立足新課標,依據課本內容,創新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做到課雖終而意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