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學生;流失;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B)—0010—02
近年來,全國大多數地區已基本實現“普九”,但農村學生流失卻依然是困擾和阻礙“普九”工作的一大難題。即使是已實現“普九”的地區,制止農村學生流失,仍是鞏固“普九”工作成果的重點,這一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解決。
一、學生流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農村,特別是一些貧窮落后、經濟不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很多學生的家長都雙雙外出務工,他們把子女托付給年邁的父母或是親戚。可有些老人無能力照顧好孩子,或是親戚不負責任,這樣,這些孩子就成了“變相”的孤兒。生活上諸多不便,思想、學習上無人關心,學校和家長不能互通信息,使得一些學生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慢慢地也在社會上流浪,過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也不愿到學校去讀書了。
(二)學校因素。
新的課程標準雖然已經頒布實行了幾年,但是中考、高考的指揮棒地位卻沒有動搖過,不合理的評價制度、考試制度使現在農村許多學校畸形發展,為了所謂學校聲譽和領導政績,一些教師甚至領導不是認真地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而是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認為“一好便可以遮百丑”。學生能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的其他各項工作是否搞好了,在他們的眼中都無關緊要,關鍵是看能否出幾個“人才”。學校重視“尖子”生,輕視后進生;對優生開小灶,對后進生熟視無睹,這嚴重地挫傷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方面,有些教師不是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而是態度粗野,方法簡單。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在班上無足輕重,可有可無,加之一些教師采取一些落后的教育教學方法,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有些學生干脆就不再來上學。
(三)社會因素。
“教育資源的整合是教育發展中永不停止的動態過程,它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入學人口的逐漸遞減,二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調整過程中,如果不加強教育資源管理的工作,不從科學合理、講究優化與提高效益方面考慮問題,就會有違調整的初衷。”如景泰縣中泉學區原有四所初級中學,由于學生數量的減少,在整合教育資源的大背景下,撤并了條件較差、辦學效益差的學校,這對于優化當地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加之學生受到一些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無心上學,致使部分學生流失。
二、控制學生流失的對策
(一) 在宣傳教育、建立目標責任制及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加大執法力度。
1.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有關部門應采取各種形式,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使社會各界、家庭、學校明確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2.由政府制定控制學生流失的崗位責任制,明確各部門、鄉鎮企業及學校的責任,從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流失,對擅自招用童工的企業和個人,要讓其立即予以清退,并給予經濟處罰。
3.應努力增加教育的投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學校經費不足等問題,并通過繼續教育和學校政治學習,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使他們教學能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以有效地減少學生的流失。
4.嚴格執法程序,加大執法力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可擬定解決學生輟學問題的執法程序四步驟:第一步,由學校和政府共同協商印制新生入學通知書,由政府下發,要求家長送子女按時入學;第二步,印制輟學學生就學通知書,對不按期入學或中途輟學的學生由鄉鎮政府向其家長發出,限期責令家長送子女就學;第三步,家長接到就學通知書后,在規定的期限內,仍不送子女就學的,由鄉鎮政府依法做出處罰裁定,要求他們在規定期限內向鄉鎮人民政府送交罰金,并送子女就學;第四步,印制適齡青少年就學裁定強制執行申請書,對不按規定履行裁定的家長,由政府申請人民法院執行。
(二) 嚴格學校管理,科學評估教育教學質量。
1. 嚴格學校管理,向管理要質量,要學生入學鞏固率。當前,學校要特別認真加強學籍管理,嚴格控制學生轉學,把應招收入學的學生都納入招生計劃,保證已經入學學生的入學鞏固率。
2. 科學評估教育教學質量。這就需要研究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教育行政機構及學校,在年度考核學生成績、教師教學水平時,應改變以往只以學科成績定高低的狀況,在教學責任制中納入德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考核內容,采取成績考核和民主測評(包括教師互評、學生評估教師等方式),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這樣既給了學生一定的評估權,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增強了其主人翁責任感,又可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為學生未來全面著想,避免只為成績而對學生進行體罰和變相體罰,從而減少學生流失。
3.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要狠抓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應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應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在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探索和研究。二要重視師德教育,把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師德修養的重要標準。學校可設立精神文明獎和師德標兵獎,鼓勵教師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三要加強對教師工作的考核,落實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崗位責任制,并開展創無流失生班級活動。
4.學校要加大扶貧助學力度。針對由于家庭貧困原因輟學的學生,學校要根據上級有關政策,結合“陽光助學”等活動,充分利用“一幫一”社會助學等方式,解決一部分困難學生輟學的問題,同時向規范化方向發展,使扶貧助學成為有組織、有計劃、有效益的社會行為。
5.學校要改革辦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陳舊、不良的辦學模式也是造成學生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學校要從素質教育入手,因材施教,辦好小班特色,大膽利用校本教材,嘗試使用農村實用技術教材,使不同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6.學校要加強對“控流”工作的管理。每年三月、九月是農村學生最容易流失的月份,為此,學校領導要注意這一時期學生的動向,及時下村走訪,適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手段管理學生。學校還要加強學生學籍的管理工作,通過嚴格的學籍管理,監控學生數額變化,規范學校的“控流”工作。
(三)改變傳統做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學習動機是構成學習者學習積極性的基本因素,它不僅為學習者提供直接的動力,而且制約著學習的方向和進程。在傳統的做法中,我們往往過于側重從前途、理想、謀求職業等方面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忽視了人類求知的自然動力,即要求理解、認識和發現的欲望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我們可以采取的做法有:
1.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指學習的預期達到的客觀標準。學習目標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遠的總的目標;一種是特定的目標。”教師幫助學生樹立的學習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特別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使其實現目標有相應措施的保證,從而堅定其學習的信心。
2.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問題情景就是指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條件,能使學生產生疑問,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景,由此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適當開展學習競賽。“學習競賽對激發學習的動機,鼓舞斗志,克服困難,具有一定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可在競賽中按學生水平設高、中、低組,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獲勝的機會,以增強其信心。
4.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就是促進學生自我激勵,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是成長需求。這一點,對于調節具有厭學情緒的學生的心理狀態,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做法:①堅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動機。②盡可能滿足學生個體的不同要求。③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農村中小學生流失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需要相關部門配合學校開展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常抓共管,從而控制學生的流失,保證普九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