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體育教學;教材;“變通”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5(B)—0023—01
實踐證明,體育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理解是體育課程改革獲得成功的前提。新課程從教學理念的選擇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從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到教學方法的改進等各方面都給體育教師留下了創新的廣闊空間。因此,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本著自信、自主的心態,進行大膽嘗試,以極大的工作熱情上好每一節課,并不斷總結經驗,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田徑項目中的跑,尤其是中長跑,由于運動量大、技術復雜、學生不易掌握,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反復進行練習。正因為如此,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產生厭煩情緒。究其原因,不是教法不當,組織有問題,也不是學生太懶惰,怕吃苦,而是教師沒有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變通”,讓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充滿激情,從而獲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對教材進行“變通”,也就是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適應性等各方面的提高,使學生在快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心理也能得到較大的滿足,競爭意識也得到提高。所以,對教材進行“變通”不是盲目的、隨意的。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規則:只保留一些能激發學生運動興趣,使學生能興高采烈“玩”起來的簡單規則。
2.簡化技戰術:只保留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技戰術。
3.修改內容:去掉不利于學生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三方面健康發展的、學生無興趣的、陳舊的內容,減少競技運動的成分,淡化“達標”式終結性的評價,不過分強調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4.降低難度要求:降低運動難度,不苛求每一個細節都很完美。
5.改造場地和器材: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高等特點選擇場地和器材。
比如,在跑(快速跑、跑的專門性練習、耐久跑)、游戲、健美操的教學中,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變通”,現用圖文的形式進行說明。
圓的半徑根據實際情況可大可小。
(圖一)適合低年級初學者或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學生適應了圖一的運動模式后可進入(圖二)的運動模式。
上課時,在課前設置好的場地上可以按一路縱隊依照箭頭指示的方向慢跑、側向滑步、踢腿跑等,也可以是在場地上做“行進間徒手操”,做各種“跑跳步”運動,還可以分組在不同的圓上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如,“兩步操”(每跑兩步,做一個動作,剛好四拍,這樣一個八拍就有兩個動作)全班學生按一定的距離分散在場地圖上一起練習,場面非常壯觀。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使全身的肌肉、關節得到活動,心肺功能有了一定的提高時,他們已領略到曲線與直線交替運動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