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在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建議教育部,對高考時用毛筆寫作文的考生實行加分政策,以此來激發青少年學習書法文化的熱情,鼓勵廣大青少年傳承千年書法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修養。(據《西安晚報》報道)
中國傳統書法文化需要傳承這點沒錯,但考生用毛筆書寫高考作文就可以獲得高考加分卻顯得有些莫名其妙了,而且把傳承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綁在高考這輛戰車之上更是危險至極。且不論此舉能否激發青少年學習書法文化的熱情,能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修養,就其可操作性而言都得打上大大的問號。高考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傳承傳統書法文化最終依靠的應該是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各方搭建的良好展示平臺,而不是盲目地“綁架”高考。
理性看待“知識改變命運”
3月2日,濟南市城肥清運管理二處招聘的5名大學生淘糞工,經過半年的試用期正式簽訂聘用合同,成為城肥清運隊伍中的新成員。這5名大學生淘糞工是從391名應聘大學生中,經過嚴格考核脫穎而出的。(據《重慶晨報》報道)
數百名大學畢業生爭當淘糞工,這是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狀況下的一個無奈選擇,也是事業編制的誘惑所在。同為大學畢業生,為什么有人能夠找到風光體面的工作,而有人就得“自貶身價”去做淘糞工?這里面有機緣的因素,有自身條件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也是有條件的,過度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結果必然是重重地傷害到自己。
取消外語教育就可讓小學生學好語文?
近年來,在很多中小學舉行的語文考試中,學生在一些基礎知識方面的得分率常常不足60%,孩子和家長對此卻并不著急,認為先學好英、數為重。針對小學生“外語熱”現象,全國政協委員朱世增建議,在小學期間,取消外語教育,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據《廣州日報》報道)
小學期間取消外語教育并不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我們不能因為一部分學生語文成績差,就把外語教育一棒子打死,如果真是如此,那就顯得有些矯枉過正、因噎廢食了。時下,反思語文教學,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比取消外語教育更有意義。
“幼兒名片”的產生是社會的悲哀
為了能夠讓孩子得到老師更多關注,武漢市一名家長忙著給上幼兒園的孩子設計名片,名片上詳細標注著幼兒家庭成員的工作情況。該家長稱,孩子班上不少家長都印發了幼兒名片,如果幼兒家長有一定的官職、地位,或者經濟條件優越,老師就可能給予孩子更多關注。(據《楚天金報》報道)
幼兒本不需要名片,可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了這樣的名片,這一做法可謂用心良苦。雖然家長們希望孩子得到老師特殊照顧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功利化的做法卻使得部分教師師德淪陷,也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正確的教育方向。
令人反思的慘劇
河南省周口市某小學一位男生被幾個同班同學指控拿了別人150元錢,這位男生發誓否認,但幾個同學不聽,就拉他去找老師,無法弄清事實真相的老師要求他把家長叫到學校來。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個13歲的小男孩沖進學校食堂,揮起菜刀,沖著自己的手指連砍三刀,把小指生生砍斷。(據《內蒙古日報》報道)
對于這位小學生的過激行為,我們在感嘆現在的孩子心理越來越脆弱,抗挫折能力太差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深刻地反思一下當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呢?如果學生在遇到被冤枉或不公平對待的情況時,學校、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傾訴渠道,而不是動不動就讓學生請家長。或者,家長平時就能夠給予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導,成為孩子可信賴的朋友,是可以減少此類事件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