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會生活日益紛繁復雜,要想說清楚一個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容易。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習慣了聽之任之,對一些本該批判和質疑的現象熟視無睹,使其漸漸變成了為社會所接受的現實,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也就變得日漸淡薄,似是而非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對于一些事情的道德評價也就失去了應有的邊界。
比如農民工工資的拖欠問題,已成多年積弊,盡管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干預,依然得不到有效解決。結果是拖欠成了一種社會常態,不拖欠反而成了稀缺現象,從而使得“欠債還錢”這種理所當然的事情,變得越來越不可企及,倘若有人這樣做了,反而變成了新聞。
今年春節期間,湖北一位名叫孫東林的包工頭,在哥哥一家五口遭遇車禍的情況下,繼續完成哥哥沒有完成的工作,在大年三十之前結清了在哥哥手下打工的所有農民工的工資,得到有關方面的褒獎和社會輿論的贊揚,稱贊其“誠信感動天下”。如不出意外的話,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孫氏兄弟一定會榜上有名。客觀地說,孫氏兄弟的所作所為,確實值得肯定,但卻不是因為他們給農民工及時足額地發放了工資,如果僅此而已,也就不必大驚小怪,因為那是他們理應兌現的,是他們歸還農民工辛苦勞動應得的血汗錢。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于當個人遭遇了重大災禍之后,還能及時地履行自己的承諾,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兌現工資,達到了一個較高的道德層面,因而才值得人們去贊揚。 所以,我們在評說孫氏兄弟的所作所為時,不能將重點放在“不拖欠”上,因為“不拖欠”僅僅是不違法,這已是一個底線,如果不違法就可以受獎勵,那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將會墮落到何種程度?好在孫東林明白這個道理,并沒有拿工資說事。他說,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今后還會這樣去做。然而我們的媒體和有關部門是否明白這個道理,就很難說了。也許他們發掘這個典型的更多目的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想通過這件事的光亮來燭照眾多不幸的農民工的茫茫討薪之路,促使那些拖欠者們也像孫氏兄弟一樣按時給打工者發放工資。若如此,豈不令人嘆息?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許多屬于法律和道德范疇的責任和義務,一旦變成了施舍、恩賜和博取獎賞的資本、功勞,那么,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也就會日益降低。法官判對了案子,警察抓對了壞人,醫生治好了病人,商人沒有搞欺詐,官員沒有謀私利,如果是一種常態,確實能夠體現社會的和詣、昌明與進步,但如果這些都被當成了非常態的現象而大加贊揚,樹為先進、模范、典型,成了眾人學習的榜樣,可能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因為那將意味著整個社會生活中,公平和正義已經成為了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唯其稀缺,才讓人覺得難能可貴,才會成為獎勵的對象。道理很簡單,社會多忤逆之人,孝子才受表彰;多貪腐之人,清廉才受推崇。常常在電視上看到百姓給法院送錦旗,上寫“執法如山,秉公斷案”之類的文字,總是百思不得其解,法院依法判案是職責所在,試想,如果法院都是“葫蘆僧亂判葫蘆案”,那還叫“人民法院”嗎?斷對了是本分,如果斷了冤案,那就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問題了,有什么理由接受當事人的褒獎?官員下基層抓工作,本屬份內之事,卻成了“百忙之中蒞臨指導”,不知這些官員除了自己應做的工作外,還“百忙”些什么?
當一些問題想不清楚的時候,或許可以從教育上找出一些根源。曾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主持人問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校長:你認為大學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仔細想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之所以發生上述形形色色的被人們認為很正常,但實際上很不正常,或者根本經不起推敲的事情,多多少少和我們的教育有關。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順從教育,就是崇拜權威的教育,就是背誦答案的教育,就是不讓質疑的教育,日積月累,代代相傳,也就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不善思辨、不去質疑的“優良”傳統,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發現問題和糾正錯誤的能力很差,社會運行效率低下而運行成本畸高。
一個民族,如果缺少了批判和質疑的精神,也就缺少了對于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公平正義的強烈渴望。現在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充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因為我們缺乏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批判與反思,按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種邏輯來看待一切,以至于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渾然不覺,甚至還要把應當享有的權利當作別人的施舍而感恩戴德。如果不能改變這一點, 必將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