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高;途徑;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62—01
一、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丁肇中教授曾說過:“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關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所要探索的東西。”可見,興趣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實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采用圖片誘導、音樂感染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夏夜多美》這一課時,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出課文內容:小螞蟻掉進池塘很危險,小朋友你們怎么救它呢?我們再來看看睡蓮姑娘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動物來幫助小螞蟻?然后讓學生戴上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沿著“橋梁”走
上課時,學生的興奮點往往不在教師所期望的區域,這時候,教師應當轉移其興奮點,給學生架好學習的橋梁。一次,當我走進教室時,發現上節課剛剛進行了繪畫練習,學生們的興奮點還在剛才的美術課上,有的學生還陶醉在自己的作品中。我沒有馬上開始講課,而是跟他們談起話來: “看來你們都十分喜歡繪畫,是不是?”一下子,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了,齊聲回答:“是!”于是,我繼續說:“那么,你們能畫一只美麗的翠鳥嗎?”“能!”他們信心百倍地答道。我又因勢利導:“我要求你們畫的翠鳥要符合第十三課《翠鳥》的外形特點,大家說說它的外形特點再畫,好嗎?”“好!”于是,他們馬上打開課本,把課文中翠鳥的外形特點找了出來。通過教師架橋引路,學生的興奮點由剛才的美術課,不知不覺地轉移到語文學習上來。課后學生都把翠鳥的外形特點表現在畫面上,我還把他們的作品貼在板報上,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
三、利用方言幫助學生組織語言
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針對這一情況,可以讓學生通過質疑——討論——小結來提高
語言表達能力。討論時,可以讓學生先用方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其他學生找出表達得不好的地方,然后教師進行小結,把學生的語言規范化,最后再讓該學生用普通話表達出來。
四、關愛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有這樣一個現象: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生們大多數沉默不語。他們害怕說錯,更害怕被教師批評。面對這樣的尷尬,教師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告訴學生說錯也沒有關系,并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然后讓學生互相評議。教師也參與評議,提出看法。在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時不時用一些肢體語言。例如,微笑、點頭……還要用一些贊美詞:真好、好厲害……。這樣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問題就會在這
種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得到解決。
五、采用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
每次上完一課后,教師都應該抽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以“我從哪句話或哪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么”來闡述課文內容。這樣教學,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課文中有人物對話時,應盡量采用表演的方法。如,小學第六冊中《找駱駝》《南轅北轍》,第九冊中《負荊請罪》等,對于這些課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表演課本劇,這樣教學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