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整理;復習;任務;目的;過
程;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53—01
整理和復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這一內容的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整理和復習的內容。
一、明確整理和復習的任務和目的
復習,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是指為了強化學生頭腦里已經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學習。這種重新學習并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復,它是對已學內容進行更高層次上的再學習,它更多地是一個加深理解知識的過程。概括起來,整理和復習具有以下的任務和目的:
1. 讓學生經歷系統整理和復習所學數學知識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2. 引導學生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 引導學生在整理和復習過程中彌補知識、技能上的缺陷,從而實現知識、技能兩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4. 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
5. 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整理和復習的方法,養成自覺整理、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習慣,使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的基礎上“能學”、在具有學習動機的基礎上“想學”、在掌握了一定學習方法與策略的基礎上“會學”。
二、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過程
復習和整理數學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頭腦里對已學過的相關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的編碼,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數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首先,啟發、引導學生全面激活頭腦里所要整理的內容;然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理解方式對已激活的內容進行重組,并在頭腦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加法表”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只在表中填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由學生自己去整理和填寫,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加法算式排列的過程中去,并讓其說出自己的排列規律。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對加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努力整合各類信息資源,精心設計練習
學生在整理復習中離不開必要的練習,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練習題目。筆者認為,設計練習題目時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不能簡單重復新課學習中的問題,要避免簡單、機械、重復的無效練習,要努力整合各類數學知識和信息資源;其次,既要重視練習的針對性,也要注意練習的綜合性,同時還要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
總之,只有教師明確了整理和復習的任務、作用及意義,并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同時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才能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數學教學中得以體現,從而達到讓學生愿意學習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