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 G42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24—01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新型人才,是職業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職業學校教學方法改革,應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學觀念要“新”。改進教學方法,其實質是創新教育,關鍵是在“新”上求突破。作為職業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打破傳統教育的弊端,克服“我講你聽,我教你學”的“填鴨式”教學,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注重轉變以“學會”為主的知識傳授觀念,確立以“會學”為主的素質培養觀念;轉變以“繼承”為主的知識接受觀念,確立以“創新”為重點的能力培養觀念;轉變以“求常思維”為主的育人觀念,確立以“求異思維”為主的思維培養觀念;轉變以“同步教學”為主導的教育觀念,確立以“差異教學”為主的個性教育觀念等,使創新教育能得到全新的發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育目標。
二是教學研究要“深”。教師作為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必須明確課程目標要求和教學對象特點,認真研究課程內容前后搭配及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銜接和聯系,依據思維科學、邏輯科學、心理學原理,采取教與學換位思考的方法,衡量授課對象的接受能力和達到的授課效果,站在“學”的角度去設計“教”的課程,以“教”的身份回味“學”的效果。同時要開闊眼界,掌握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動態和前沿,勤于思考,對講授內容要從歷史到現實,從微觀到宏觀,從正面到反面,從對局部的觀察、分析、比較滲透到全面。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授人以漁”,教會學生遇到問題怎樣思考,而不是僅僅對某個問題概念上的解答。不但要講現象,而且要講本質,掌握研究深層問題的方法。
三是教學層次要“高”。一方面,要使教學內容形成體系,提高教學層次。要研究學生需要什么,社會需要什么,未來需要什么,一定要在提高教學的質量上下工夫。另一方面,教師自身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有較深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精通本專業、本學科的知識,熟知與本學科課程相關的知識,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勇于大膽創新,開拓進取,把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取他人之精華為我所用,提高教學質量。
四是教學聯系要“實”。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緊密聯系實際,既要滿足于第一任職能力的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如果學非所用,與任職聯系不緊,對學生將來發展關系不大,課程內容雖重要,也會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浪費學業時間,這樣培養的學生就不適應社會,難以開展工作,難以滿足社會建設的需求,更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盡可能地收集新信息、新事例、新觀點、新經驗,掌握各方面教學有關的信息資料,充實到教學中去。
五是教學手段要“活”。手段是教學效果的物質載體,其技術含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為此,改進技術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因此,要徹底改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傳統模式。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向高層次、系列化、系統化發展,要切實為教學服務,不能搞成形式主義,什么課都用多媒體。實踐證明,只要使老手段與新技術有機結合,進行新組合,同樣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要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充分發揮模擬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信息容量大、生動直觀的特點,加速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對職業學校教學手段的變革,努力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