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學反思;“五記”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25—01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一方面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主動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是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其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也給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對這個公式的理解是: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外,還必須具備不斷反思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從而走進教學藝術的殿堂。
那么,如何寫好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主要記些什么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記所得,發揚長處,發揮優勢
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處。如教學過程達到了預先設計的目的;或是課堂教學中對突發事件的機智處理;或是對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運用的感受;或是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或是師生雙邊活動開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備課時未曾有過而在課堂上突然爆發出的靈感等。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收獲,課后教師應及時地把它詳略得當地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再加以歸類整理,形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這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大有幫助。
二、記所失,汲取教訓,彌補不足
我們知道,任何一節課,即使是教師的備課十分縝密,慎之又慎,覺得非常好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對教材處理不是很恰當;對教學中偶發事件的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的闡述有偏頗;或者感到對某個問題的處理力不從心;教學過程進行得不扎實等。這就需要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回顧、梳理,甚至修正等,并對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避免下次再犯。
三、記所疑,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徹
這里的“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聽課時的疑點,主要是指在課堂上學生聽不懂的那些知識、方法。我們每節課下來,學生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疑問,這是課堂上無法及時解決的,教師把從學生方面反饋過來的疑點記錄下來,細加琢磨,思考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這對今后的教學和復習會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是教師層面的疑點,其或是教師對教材中的問題理解得不是十分透徹,有時甚至是似是而非,或是授課的方法不是最簡單、最科學、最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法。課堂教學之后,教師把它們記錄下來,可以促使自己今后對這一
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使之明白透徹。
四、記所難,化難為易,水到渠成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難點的突破事關整個教學的成敗。所謂教材的難點,是指教師難講、學生難懂的知識點。如果我們每一次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學生的信息反饋或今后改進的設想等寫下來,并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下來,必將極大地提高處理教材難點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使其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水到渠成。
五、記新設想,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一節課下來,教師應靜心深思: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學生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發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以后在教這部分內容時應如何改進,寫出新的教學設計,這樣就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并可以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學提供極好的幫助與參考,避免再走彎路,耽誤時間,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水平。
需要強調的是,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對已完成的課堂教學進行總結的一種重要的教研形式。寫好教學反思,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又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因而它也是整個教學鏈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伴隨著新課程逐步開展,我們必須用新課程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自己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