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一位網名“Cheese窩窩頭”的網友在寧波最具影響力的“東方熱線論壇”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在黃土高原的支教生活》的帖子,雖然這篇帖子只有3000多字,但其以樸實的記述和真實的情感打動了眾多網友,到次日晚上,帖子的點擊量就超過了一萬。此后這篇帖子迅速升溫發酵,進而在寧波市民中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愛心行動。發帖人就是當時在隴西縣宏偉鄉賈家屲小學支教的寧波女孩嚴意娜。
在黃土高原的支教生活
嚴意娜的老家在寧波市鄞州區,2006年,她從嘉興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畢業,并于2008年4月進入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SGS)寧波分公司工作。2008年起,SGS中國總公司下設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開始向全國各分公司招聘前往甘肅支教的教師。
在上大學期間,嚴意娜曾當過學生會主席,還當過一年的輔導員,給大一的學弟學妹們上過課,也算是有點帶班的經驗,她沒想到這些經驗有一天還能派上用場。雖然公司對支教教師的選擇非常嚴格,但卻無法擋住嚴意娜支教的決心。她曾經兩次申請支教,因為第一次競爭比較激烈,她不幸落選 ,但她并未放棄,第二次經過層層選拔并接受了為期半個多月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培訓后,她如愿以償,作為SGS中國總公司選派的第四批支教人員實現了前往甘肅的支教夢。
剛開始得知女兒要去甘肅隴西那么艱苦的地區工作、生活三個月,嚴意娜的媽媽還有些舍不得,但見女兒決心已定,做媽媽的也只好幫著收拾東西了。
2009年10月25日經過了25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嚴意娜來到賈家屲小學。雖然是頭天晚上七點多到的,但她第二天就開始上課了。 她主要是給賈家屲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上英語課,一天至少要上四節。每天面對陡峭的山坡和缺少綠色的黃土地的生活,固然顯得有些枯燥乏味,但當地學生們的善良、純樸、自尊自立、對知識的渴望卻不時地感動著她。每每聽到她在英語課上提及一些西方的文化或者邊緣知識時,學生們都睜大雙眼認真盯著她,豎起耳朵仔細聽著,生怕漏掉點什么。嚴意娜曾讓學生們用“favorite”(中文:喜歡)造句,他們就會說“Winter is my favorite season”。(中文:我最喜歡的季節是冬季。)嚴意娜說,那是因為冬季沒有農忙,學生們回家就不用干那么多農活,有更多玩的時間。
除了英語課外,嚴意娜還要給學生上音樂課。 由于學校沒有任何現成的樂器 ,學生對五線譜、簡譜也沒什么概念,她就直接教學生唱歌 ,教他們唱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歌,像《童年》《感恩的心》等。
賈家屲處于高原谷地,想要步行出外均要爬上山頂,而學生們每天上學、放學回家所走的便道更是異常危險,需要他們在只有沙石的陡坡走上40分鐘。據說以前有位支教教師看到學生天剛亮時花兩個小時走這樣的山路來上課,嚇得哭了。但嚴意娜的老家就在山區,相似的地理環境讓她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山路,她曾不止一次地沿這條小道上到山頂。
當地氣候干燥,每戶人家只能用水窖來儲存為數不多的降水以供日常使用,能種的農作物也不是很多,嚴意娜見得最多的就是土豆,這也是她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自從到賈家屲后,這個以前從未下過廚房的女孩,學會了生火做飯,還學會了做包子,而剛來時她連飯都不會煮,煮的飯都是生的,不過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她很快就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學校沒有食堂,學生們中午就吃從家里帶來的饃饃,渴了就喝一點冷水。中午,嚴意娜也和學生們一樣吃饃饃。讓嚴意娜唯一不習慣的就是用水問題。當地的窖水入口很咸,很難下咽,而洗衣服則更是一件奢侈的事。雖然學校水窖中儲存的水夠用,但洗一次衣服就要用兩三擔水,她不舍得用。為了省水,有一次周末,她趁著進城辦事的機會,就把衣服拿到干洗店洗了。在賈家屲生活了一段時間后, 和當地的學生一樣,她也染上了純樸的“高原紅”。
“這次經歷很珍貴,讓我了解還有一個以前不知道的世界,讓我更珍惜以后的生活,更認真對待每一天,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并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嚴意娜說。
有暖風自寧波來
在完成教學之余,嚴意娜會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和學生的照片貼到自己的QQ空間中,朋友們看過之后都非常感慨,有朋友提出給這些學生寄些衣服幫助他們過冬,還有朋友在此前讓她尋找結對幫扶的對象,起初她并未想過可以把這些當成是一個系統的事情來做,總覺得以一己之力,可望而不可及。2009年12月6日,在瀏覽寧波“東方熱線論壇”網站時,她發現還有很多愛心人士在關注和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于是在賈家屲小學已經支教一月有余的嚴意娜以“Cheese窩窩頭”為網名發了一篇題為《在黃土高原的支教生活》的帖子,這篇帖子充滿深情地記錄了生活在大山深處人民的堅韌和頑強,圖文并茂、翔實生動地描繪了當地學生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在帖子里這樣寫道:這里很窮,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很艱苦,他們的童年沒有太多的色彩,沒有玩具,沒有新衣服,沒有美味的零食,但是孩子們依然生活得那么開心,依然努力地學習,勤勞地干活,從來不抱怨……時值冬季,就在我編輯這些文字的此刻,這里下起了入冬后的第四場雪,這里沒有暖氣,學校宿舍的床是用木板放在幾條長凳上拼成的,只有一個爐子取暖。冬天,孩子們都是自己動手安裝爐子,煤炭運到的時候,幾個孩子一起搬運,這里孩子的自主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我汗顏......這個別樣的冬天,簡單而美麗,如果你愿意,也給這些孩子們送去溫暖吧......希望孩子們在社會的幫助下,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創造自己的未來,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相信被愛的人也會同樣地去愛別人,讓我們將愛就這樣延續下去吧...... ”令嚴意娜沒想到的是,次日這篇帖子的點擊量就達到上萬次,回帖的網友則有數百人。更令她感動的是,她在論壇上的發帖求助行為,竟在寧波市民中引發了一次暖風行動。
在嚴意娜這篇帖子發出的當天,就有部分網友積極響應,隨后通過寧波民間愛心組織“愛心同盟”、“分享愛心俱樂部”所有志愿者的努力和當地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一時間,寧波市民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子,都積極為隴西縣宏偉鄉的孩子們捐獻衣物和文具——小學生帶著父母來了,高中生帶著同學來了,街道、學校和企業派代表來了,許多老人冒著嚴寒幾次把衣服送來,想盡量多獻點愛心……一時間,寧波市民顆顆愛心匯成了愛的海洋。這次暖風行動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共收到衣褲上萬件,襪子千余雙,鞋子數百雙,還有許多帽子、圍巾等保暖用品,以及大量學習和文體用品。一封封寧波愛心人士寄出的信件,也如同一陣暖風溫暖著當地孩子們的心靈。與此同時,《浙江日報》《東南商報》《寧波晚報》等多家媒體也以極大的熱情跟蹤報道了這次暖風行動的盛況。
2009年12月21日,隴西縣宏偉鄉15所學校的中小學生迎來了快樂的一天,孩子們的臉上都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寧波市民為宏偉中小學生捐贈衣物以及文化用品”發放儀式在隴西縣宏偉初級中學舉行,這一批收到的愛心物資總共有109包,重達4000多公斤。當日,賈家屲小學也是熱鬧非凡。中央電視臺、寧波市鄞州區廣播電臺和隴西縣教育電視臺現場報道了寧波愛心市民捐贈物品發放儀式,以及嚴意娜老師的支教生活。在給學生分發愛心物品的間隙,嚴意娜還不忘教學生學英語,中央電視臺的采訪車成了她的教學道具,jeep這個英語單詞在溫馨的氛圍中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們的腦海中。盡管當地這個冬天出奇地寒冷,但學生們卻感覺到了無比的溫暖。
2010年1月14日,當記者與嚴意娜進行電話聯系時,她已結束了為期3個月的支教生活,離開賈家屲小學回到了寧波。這個樂于助人的女孩在回到寧波后,還不忘給賈家屲小學的一位教師發了一份給《甘肅教育》投稿的電子郵件。
嚴意娜雖然離開了,但愛心行動并沒因此中斷,很多愛心物品仍在送往賈家屲小學。目前,SGS中國總公司選派的第五批支教教師又來到學校,一些被嚴意娜和寧波市民所作所為感動的網友也要求來隴西支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多的人則希望與當地的貧困學生進行結對幫扶,用自己的雙手為他們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