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我剛從學校一畢業,就被分配到隴東偏遠山區的一個小鄉鎮的初級中學。讓我感到幸運的是,我這個“科班”出身的毛頭小子不但被學校破格任命為理化生教研組組長,而且學校還給我這個組長配發了在甘肅教育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甘肅教育》雜志。從此,我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19年的教學生涯中,《甘肅教育》伴我不斷成長。她是我最得力的教學助手,是她陪伴我度過了山區寂寞難耐的日子,是她讓我堅定了終身從事教育工作的信念,也是她不斷豐富我的教育思想,增長我的教育智慧,使我從一個教學新手逐漸成長為一個教壇勝任者。19年間,《甘肅教育》是我唯一完整保留的學習資料,看著摞起來將要超過我1米80身高的《甘肅教育》,我不禁思緒萬千。
能夠閱讀《甘肅教育》,我感覺是幸福的。每本《甘肅教育》都載著我苦苦的期盼,就如同等待戀人一般,其中充滿了焦急和甜蜜,當收發員喊著“你的《甘肅教育》來了”,我便會飛快地跑到收發室把她捧在手中,仔細端詳她的面容,“甘肅教育”幾個字一直是那樣的親切。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則是我每次要逐字逐句閱讀的卷首語,雖然只是千字短文,但字里行間卻能針對教育時弊直言不諱,那緊扣心弦的語句不斷給我以啟示,讓我每次都能有著沉重深入的思考,進而使我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記得有一篇《太陽的味道》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缺失了人性的溫情,缺失了對生命的尊重,缺失了對人的成長過程的人文關懷,面對心靈的荒原和精神的枯萎,我們追求那些由數字所組成的考試成績又有什么意義呢?我閱讀著、思考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最信奉的題海戰術甚至暴力手段逐漸從我的教育手段中消失,我嘗試著給教育注入人性的溫情,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潛能得到開發,也讓他們能聞見“太陽的味道”……我深切地感受到:接受教育是每一個人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但這一過程不應是冷冰冰的,一味追求所謂的分數,只會讓原本健康活潑的生命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課程改革”欄目使我及時了解了新課改理念,并讓我深切地認識到,時代的發展變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無以回避的挑戰,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使自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從單純的授課者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從課程的消費者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從學校的從教者變為社區文化的傳播者。
“教法”、“學法”欄目則不斷豐富我的教學技巧,提高我的教學水平,填補我的知識空白;“管理”欄目為我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指點迷津,幫助我樹立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理念;“視點·人物”欄目中介紹的諸多名師為我樹立了榜樣,使我不斷克服職業倦怠;而在“茶座”稍事休息,則讓我頓覺渾身舒暢,忘記了閱讀的疲勞,從而再一次暢游在知識的海洋。
更讓我欣慰的是,《甘肅教育》上刊登了我的拙作。對于一個農村初級中學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榮幸,更是一種榮譽。當校長在教職工大會上宣布了這一消息時,同事們都向我投來了贊許、羨慕的目光,那一刻我感覺真好,看著同事、學生在學校閱讀欄里擁擠著看我在《甘肅教育》上發表的文章,我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甘肅教育》已陪我走過了19個春夏秋冬,并不斷引領我成長。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還會繼續用好《甘肅教育》,她是我教書育人方面的知己。
在《甘肅教育》創刊30周年之際,我衷心地祝愿她走得更加堅實,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系正寧縣山河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