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生;成長;引導;進取心;贊美;問號
〔中圖分類號〕 G40-01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44—01
中學生處于人生的轉折時期,心理、生理都由兒童向少年過渡。在這一特殊的階段,幾乎每個學生對新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和幻想,總想擺脫家長、老師對自己的約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總想顯出個性,顯示與眾不同,但處處顯出和年齡不相符的成人感,并且為人處世非常浮躁。針對中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成長需要引導
中學生大多是十一二歲到十五六歲之間的孩子,他們既有兒童的天真活潑,又有少年的豐富想象和少有的成熟。教師要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習各種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游戲中學習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引導他們健康地成長。有一次,在課堂上,筆者利用十幾分鐘的時間組織了一次傳話游戲。筆者從書本上隨便指了一句“石板上的青苔”,把學生分成兩組傳遞這句話。兩組的最后一個同學分別聽到的是“死板材”和“板抬”。學生在笑聲中認識到了生活中不能說閑話,更不能傳閑話,否則會鬧出許多笑話。
二、成長需要贊美
當代中學生學習的壓力很大,但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過多的批評會使他們產生逆反情緒,而適當的贊美會使他們增強自信心。筆者有一位叫李晶的學生,數學學得不錯,可是語文基礎差,平時寫的字根本無法辨認,橫不橫,豎不豎。筆者看到這樣的字,就在班上點名批評了她,可沒想到她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還是寫同樣的字,最后干脆不交作業了。所以,筆者找她談了話。她開始交作業了。筆者翻開她的作業,發現比以前有些進步,所以就用紅筆在作業本上寫了“有進步!老師相信你會寫得更好!”的批語,一連三天,她一天比一天認真,一個禮拜后筆者在周會上表揚了她。看著她臉上露出的笑容,筆者想起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的一句話: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贊美,讓學生有信心地去學習。
三、成長需要進取心
縱觀歷史,每一位成功者都在不斷進取,努力奮斗。這樣即使失敗,也覺得身心愉快,生活充實,因為他們經歷過了。美國盲聾啞女作家海倫·凱勒小時候失去了聽覺、視覺,這意味著她不能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迎朝陽、踏余暉。“山窮水盡”和“柳暗花明”往往是一步之遙。海倫發奮圖強,克服一切困難,終于考上了久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海倫在失敗面前沒有心灰意冷,在成功面前也不自鳴得意,她終于成了蜚聲海內外的女作家。諸如此類的事例舉不勝舉,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得到啟發,不斷進取。
四、成長需要質疑精神
問號是一個充滿無限奧秘,引人探索的符號。在人生的旅途中,問號編成無數縱橫交錯的路,如跳躍的鼓點,不停地敲響在人們的耳畔;問號如抽動的藤蔓,不斷地引領學生向上攀緣。中學生對一切充滿著幻想、好奇,他們面對這個多變的社會,心里有太多個為什么。因此,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探索世界的奧秘,讓智慧在探索中閃爍光芒,讓學生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這樣,問號在學生面前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問號,而是五彩斑斕的世界。
學校繁重的作業壓力、家長的緊逼、分數越高越優秀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失去了很多,自信心、進取心、活潑的天性才是教育工作者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