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識字;規律;形象;聯想;朗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51—01
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扎扎實實地識好漢字,對以后的閱讀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進而更好地閱讀。
1.規律法
讓學生掌握漢字的造字規律,對提高他們識記生字的效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筆者告訴學生形聲字分兩個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稱為意符,表音部分稱為音符。意符表示形聲字的意義,音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筆者教給了學生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等構字方法。如《雨點》一課中的“洋”字,筆者首先讓學生分析字形,學生都知道“洋”字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氵”,右邊是“羊”。其次,讓學生分別讀“羊”和“洋”字,知道“羊”就代表整個字的讀音。再次,詢問學生“洋”字為什么是“氵”,讓學生明白因為和水有關的原因。筆者還引導學生運用“加一加”、“減一減”和“換一換”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認識,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大大提高了學生識記生字的效率。
2.形象記憶法
識記生字的過程很枯燥,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又比較差,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學生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讓不動的生字“活”起來可以強化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和記憶。形象記憶生字的方法很多,有游戲法、猜謎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如學習“燭”字時,筆者先出了一個謎語:小蟲不知火力大,呆在火邊想玩耍。聰明的學生立即舉起手說:“‘火’燒‘蟲’子是‘燭’字。”筆者還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艷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能使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活潑、具體。如學習“粥”字時,筆者用課件展示了鍋里煮米的圖片,并對學生說:“鍋有兩個小把,像‘粥’字兩邊的‘弓’字。鍋中的米經過熬煮變為稠稠的‘稀飯’,這就是‘粥’”。實踐證明,形象記憶法能使生字的教學更為形象,能讓學生更快、更牢地記住生字。
3.聯想法
即教師讓學生開動腦筋,聯系生活,想象某一個字的意思。如在學習“兔”字時,筆者讓學生先想一想兔子的樣子,然后讀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之后筆者問學生:“兔子愛吃什么?”學生齊聲說:“蘿卜。”筆者出示了“兔”字,并強調它愛吃蘿卜,“兔”字的一點可不能丟掉,又用紅粉筆描畫了這一點。
另外,教師要通過朗讀讓學生熟悉已經學過的生字,讓生字變成熟字。教師領著學生朗讀課文既是對課文的講授,又是復現每個生字的過程,讓生字變成了有意義的符號。教師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己讀,這樣生字自然就成了熟字。如教學兒歌《雪地里的小畫家》時,筆者創設情境:下雪啦,下雪啦!晶瑩潔白的雪花飄飄灑灑,大地一片雪白。多美的雪地啊!多潔白的雪地啊!瞧,一群小畫家情不自禁地踏上這片雪地,畫上了美麗的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樣激情地導入,學生有了想朗讀的欲望。在聽錄音朗讀、小老師帶領朗讀、自己朗讀之后,學生對生字記得滾瓜爛熟,文中的生字變成了熟字。然后,筆者問學生:“這節課你們認得了哪些生字呢?”教室里像炸開了鍋:“老師,我認得‘啦’字,拉開窗簾的‘拉’添上個‘口’字就是‘啦’了!”“老師,小青蛙沒來參加,因為它要冬眠。‘參加’我認得啦!”“老師,小狗畫梅花,我認得‘梅’字,一個‘每’字再加上‘木’字,就是梅花的‘梅’。”……實踐證明,采用朗讀識字的效果很好。
總之,扎扎實實地識字,快快樂樂地讀書,是教師和學生追求的目標。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的方法,就有了學習的效率,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