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德育;滲透;文化課;課外活動;班會
〔中圖分類號〕 G40-05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5(B)—0014—01
德才兼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這也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德育為首。德育為首的原則,不僅要體現在學校管理與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而且要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始終。
一、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德育
文化課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同時也肩負著培育學生養成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任務。因此,在文化課教學中,教師應獨具慧眼,多角度、多層次挖掘課程資源,科學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如語文課教學可用典型的人物形象感化學生,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歷史課教學可以用著名的歷史事件教育學生“知興替,明得失”;政治課教學要用先進的思想引領學生,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地理課教學應使學生立足當地,放眼世界,具備博大胸懷;數理化生課程教學應使學生透視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奧秘,引導學生揭開自然科學神奇的面紗,激發其熱愛生活、崇尚科學、獻身真理的情感。
各學科教學中都應堅持德育為首的原則,要用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使青少年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創新、奉獻精神,為德育工程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課外活動中體現德育
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課外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早操鍛煉,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意識與頑強的意志品質。早操是學生每天的第一堂課,教師在組織學生準時有序出操、切實鍛煉好身體的同時,應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并使其形成守時、守紀的觀念。另外,可通過國旗下講話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知曉國情,培養其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其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奉獻意識。
課間操鍛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參與意識。課間操是學生在緊張的學習間隙消除疲勞的一種方式,期間,學校可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為學生形成科學的工作、生活方式奠定基礎。
課外活動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探索精神。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校可組織學生成立書法、繪畫、唱歌、小制作等興趣小組,定期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開闊其視野,培養其能力。還可通過讀書比賽、演講比賽、文藝演出、觀看有教育意義的影片等活動,使學生分清是非榮辱,明辨美丑善惡。
三、課余時間注重住校學生養成教育
早晚飯、午休時間是學生一天中的空閑時間,這些時間段往往是對住校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最好時機。學校可制定《班級學生一日常規》《班級學生思想品德考核細則》《班級學生自治管理條例》等以規范學生的行為。也可成立由學生組成的學習、紀律、衛生、安全等自治管理小組,協助班委會(學生會)進行管理,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自律意識。還可利用黑板報、墻報等宣傳黨的教育政策、法規,推介校園新人,介紹學生先進事跡,幫助學生自省、自立、自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四、班會課上強化德育
班會是班主任和學生溝通的橋梁,也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班主任可召開主題班會,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如認識“法輪功”邪教的本質;關注食品藥品的安全問題,了解世界經濟危機的情況;暢想未來美好生活等。特別是針對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是非觀念展開辯論,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而統一思想,明確認識,端正態度,為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寓德育于學校工作的全過程,使青少年學生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保持純潔的心靈,練就拒腐防變的本領,保持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這是時代的要求。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牢固樹立德育為首的意識,不斷拓寬德育渠道,創設良好環境以影響學生;通過嚴謹務實、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以帶動學生;以良好的師德啟發、誘導學生向善、向美、求真、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