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信息素養內涵與標準研究,探討了知識管理素養研究的內容。從技術需要、研究對象、法制道德3個層面闡述了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的聯系;從研究內容、技術需求、培養起點3個視角探討了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的區別。
〔關鍵詞〕信息素養;知識管理素養;比較研究;素質教育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0.008
〔中圖分類號〕G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0-0030-03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cySun Zhenling
(Library,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ent and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d discussed the content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cy.In the paper,the author elaborated the links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cy from technology needs,study object and legal ethics.And the author probe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cy from study content,technology needs and startpoint of educ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cy;comparative study;literacy education
在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不同國家的學者和研究團體從各自領域出發對信息素養進行了深入研究,產生了很多類似信息素養標準的研究成果。在知識管理領域,信息素養作為知識管理和知識創新的基礎和促進因素,它是所有企業或個人、組織、團隊乃至環境所共有的[1]。然而,知識管理是涉及到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戰略與文化、IT技術、產業研究等多個方面的管理體系,信息素養并不能很好滿足組織實現知識管理的需要,新的知識管理素質研究亟需獲得關注和發展。
1 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概述
1.1 信息素養內涵與標準研究
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指出,“具有信息素養的人是指那些能夠很好地將信息資源應用到工作中的人,他們具有使用各種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來源的技術和能力,以形成某種信息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美國國家信息素養論壇在1990年的年度報告中提出信息素養人是: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認準確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決策的基礎;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問題;能識別潛在信息源、檢索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檢索策略;包括能利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或其它技術;具有評價信息的能力;能為實際應用而對信息進行組織;具有將新信息結合到現存的知識體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維,利用信息并解決問題等[2]。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素養的概念內涵由最初的“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技術、技能”逐漸發展,最后成為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倫理道德等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3]。
國外關于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通用信息素質評價標準,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瑞典等國均擬定了自己國家的信息素質能力標準,并在不少學校的信息素質教育和評價活動中得以應用,比如(1)學生學習的信息素養標準(1998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和教育交流技術協會)、(2)阿拉斯加《圖書館/信息素養標準》(1999年,阿拉斯加教育廳和州立圖書館合作)、(3)英國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能力標準(1999年,英國高校與國家圖書館)、(4)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能力標準(2000,美國大學與研究型圖書館協會)等等。雖然有關信息素養和一些相關術語在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就目前出臺的有影響的信息素養標準來看,其評價指標的內容大致概括為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能力、信息利用與創新能力以及信息社會責任感等5個方面,只是各標準的語言表述不同而已[4]。
國內外專家對信息素養的研究表明:首先,信息素養是一種技能。信息素養是集查找、檢索、分析和使用與信息相關的各種技能的綜合體,其中包括使用傳統手段、計算機、網絡手段等。掌握一種技能,當然需要以相關的知識為背景,必須有自己關于某方面的知識背景,還有關于信息查找、檢索、獲取、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其次,信息素養是一種能力。能力是以人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為基礎,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的完成某種任務的能動力量,是體力和智力的有機結合,物質和精神的動態統一。技能通過學習者自己的熟練掌握,并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就可以內化為一種能力,信息素養教育應該以一系列的信息處理相關的技能為基礎,訓練學生如何去學習,了解知識是如何組織的,如何能找到信息,如何使用信息[5]。
1.2 知識管理素養及其研究內容
在知識創造與傳播過程及知識管理活動中,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一是人;二是技術。這兩個因素同時構成了知識管理的兩個維度[6]。人之所以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因為人的大腦不僅是隱性知識的載體,而且是知識創造和傳播的內生力量。在知識轉化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特別是社會化和內化階段,幾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其作用。有學者將知識管理劃分為技術學派、行為學派和綜合學派三個流派。行為學派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綜合學派認為“知識管理不但要對信息和人進行管理,還要將信息和人連接起來進行管理;知識管理要將信息處理能力和人的創新能力相互結合,增強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7]。當人成為決定知識管理成敗的重要因素時,必然對各個環節的知識管理參與者提出素質要求。
知識管理素養可以界定為:在知識資本意識的統領下,依托特定的組織文化氛圍,運用一系列的知識管理技術和手段對知識鏈流程實施控制、管理與引導,實現知識創新、提升組織績效水平的能力,是個人或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8]。知識管理具有多學科復雜性特點,成功實現高績效的知識管理功能必須包含如下的因素:知識資本、知識管理技術、組織文化、學習力、法律道德以及制約知識管理實施效率的時間管理因素。筆者認為這六種要素能夠成為個人或組織知識管理素養的核心內容關鍵就在于它能很好的為知識管理的實施提供系統的保障機制。知識管理就是要整合組織現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通過文化的調控、技術的支持、法律道德的約束最大化共享知識,最終實現創新的目標。時間管理成為知識管理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闡明了時間對于提升組織知識創新效率的重要性。
2 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比較研究
2.1 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的聯系
2.1.1 都以技術為起點
無論是從信息素養內涵研究,還是信息素養標準制定來看,它都是強調建立在一定技術水準之上的能力要求。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信息素養要求人們能夠熟練運用相關技術,以及相應的檢索技術和技巧獲取所需信息,以提高其對信息資源的獲取、把握和決策能力。知識管理素養同樣要求知識管理者熟知知識管理技術的運用來完成知識鏈流程的各個環節,技術是實現知識管理的基本條件。知識管理的技術可以按管理知識的類別分為兩類:管理顯性知識的技術和管理隱性知識的技術。前者包括:顯性知識的編碼和組織、數據庫管理、文檔管理系統、檢索信息技術、互聯網、檢索引擎、內部網、工作流技術、使用和應用知識的技術、決策支持系統、業務支持系統、數據挖掘、數據倉庫;后者包括:電子郵件、電視會議、協作的電子工作平臺[9]。顯然,信息技術與知識管理技術存在著部分重合,特別是信息檢索技術、互聯網技術等領域。
2.1.2 研究對象有所重合
信息素養要求我們不但能夠獲得所需要的信息,還必須能夠將獲取的信息與自身的知識加以融合。信息管理同樣存在著對知識的管理,這種知識更多表現在對顯性知識的管理。知識管理也同樣需要信息的支撐,其對顯性知識管理的最原始起點是信息,通過對信息進行整合進而形成知識管理的開始環節。也正是基于對顯性知識的管理,知識管理才能利用信息管理已有的成果。因此,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在研究對象(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技能上顯然有很多共同研究的對象。
2.1.3 法律基礎相同
信息素養以是否獲取最多、最好的信息滿足組織和個體需求為標準,知識管理素養則以是否實現最大的知識共享和創新為標準,兩者都需要嚴格遵守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能力標準”中最后一個標準就要求,有信息素養者必須“理解與信息利用相關的經濟、法律以及社會因素,并在社會倫理以及法律規范之下存取、利用信息”。知識管理素養同樣需要了解必要的知識產權相關法規、倫理和社會經濟問題,并在知識管理實踐中具備維護組織和個人權益的能力和意識。知識管理過程中的知識交流、傳播、共享涉及到組織方方面面的利益問題,比如知識創新引發的知識產權、部門或員工之間的利益分配、人力資源流動帶來的無約束的知識擴散等問題,使得與知識管理相關的法制道德建設顯得尤為重要[8]。
2.2 信息素養與知識管理素養的區別
2.2.1 研究內容不同
知識是有別于數據和信息的、能存儲和巧妙操作的東西,是能知道如何行動的過程[10]。因此,信息素養和知識管理素養的研究側重有所差別。由于信息獲取可見性,信息素養更加側重技術層面的要求,即要求有信息素養的人能夠建立并維持一個通暢且高效的信息網絡,并能夠掌握相關信息技術和研究方法,即使是信息獲取意識、法律道德也是需要為這種能力或技能服務的。有知識管理素養的人在強調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同時,更加側重對隱性知識的獲取,并能夠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并在轉化中創新。相對于信息素養,知識管理素養更加重視文化的效力,努力是自己形成知識共享文化的特質。知識管理文化素養培養要求人們重視知識分享、關注知識創新,這種文化素養不僅能夠使參與者獲得潛在價值巨大的隱性知識,還能使組織成功的儲存各種知識并使之成為組織的巨大財富。
2.2.2 技術需求不同
既有的信息素養研究成果表明,有信息素養的人更側重信息技術的使用,雖然也沒有完全忽略人的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信息素養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也相對簡單,甚至在大學文獻檢索課程里面就直接規定為對數據庫的查詢技巧。信息素養闡述的技術更多表現為對信息識別和獲取的單項技術能力,對信息技術整合并沒有足夠的關注。知識管理技術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個技術體系,其內容繁多、種類復雜,往往需要根據知識管理的需求和解決知識管理問題的方法將有關的技術集成,形成知識管理系統或知識管理工具[9]。雖然,知識管理技術不再是單項技術層面,而是整合性的技術體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技術決定論。恰恰相反,有知識管理素養者更重視人的文化性與知識管理技術的結合,因為任何知識發現、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等知識管理環節都是人在起決定作用,知識管理技術僅僅是為人服務的輔助工具。
2.2.3 培養起點不同
從國外信息素養研究者的構成和信息素養標準來看,信息素養是每個人都需要具有的基本素質。個人教育可能經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專業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階段,而信息素養教育可以融入每一個教育階段。從教育層次來看,美國擁有基礎教育類、高等教育類和專業教育類的信息素養標準,多樣化標準的制定和被認可也反映了信息素養教育在美國正規化和普及化的程度[11]。知識管理素養重視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水平來進行知識共享和創新,衍生出新的知識。因此,知識管理素養培養的起點要高于信息素養的培養階段,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專業教育、職業生涯教育階段。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后期和職業生涯的前期階段,知識管理素養的提升能夠為個人和組織成就巨大的知識創新能力,因此這兩個階段亟需知識管理素養的培養。
3 結束語
信息素養是信息爆炸催生的素質教育產物,它的出現促使人們重視信息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價值,是信息管理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發展的新階段,它旨在促進信息、知識間的互動,使知識或信息共享成為組織的常態現象,進而利用組織整體智慧進行知識創新以贏得競爭優勢。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或職業生涯階段開展符合社會變革需要的知識管理素養研究。可以說,知識管理素養是為適應知識管理的復雜性而產生的基本能力,對信息素養和知識管理素養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探索兩者發生發展規律,有效促進大學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靜,馬麗華,陳文勇.知識管理理論內核——信息素養能力論之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04,48(11):70-73.
[2]包冬梅.國內外高等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研究進展[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4):1-4,17.
[3]聶鑫.信息素養概念界定研究進展[J].圖書館學研究,2005,(7):100-101,37.
[4]馬艷霞.國內外信息素養評價標準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應用版,2010,(1):85-92.
[5]張洪洋.信息素養教育研究述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5):135-139.
[6]邱均平.知識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3:55.
[7]左美云.國內外企知識管理研究綜述[J].科學決策,2000,(3):31-37.
[8]孫振領,李后卿.知識管理素養:概念及內涵[J].圖書與情報,2007,(5):16-18.
[9]安小米.知識管理技術研究[J].情報科學,2004,22(7):893-896.
[10]Zack,M H.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4):45-58.
[11]張靜波.美國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07,(10):12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