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通對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構建的規劃過程,組成要素,取得成果以及給我們的啟示等方面來具體研究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筆者指出學習共享空間更加強調圖書館和學校其他部門的跨部門合作,實現單一圖書館無法實現的功能,從而提供支持讀者的無障礙學習環境,以期能給國內大學院校學習共享空間的創建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學習共享空間;圖書館;俄亥俄大學;學習共享空間構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0.033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0-0118-05
Librarys Space Changing for the Students Study
——Analyzing the Learning Commons at Ohio Universitys LibraryLi Mei Zhu Li
(Librar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ons at Ohio Universitys Library from its planning process,program components,outcomes,and the suggestions.Illuminating that the Learning Commons emphasize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department across the campus to carry out the functions that single library cannot achieve.This paper could give some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C in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y.
〔Keywords〕learning commons;library;Ohio University;learning commons construction
1 概 況
俄亥俄大學(簡稱OU)是一所四年制公立大學,成立于1804年,校齡近兩百年,是美國俄亥俄州成立最早的一所大學,也是美國舊西北區最早成立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學術機構。公元1804年成立的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是全球知名圖書館之一,它的館藏豐富,共有200萬冊的各種總類藏書、11 000種定期刊物、160萬份縮影片,并且與美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網絡聯機,建立良好館際合作,圖書館各部門均采用全面自動化操作系統,每年約有33萬冊的借書量紀錄。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是由學校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計算機服務中心(Computer Services),餐飲服務中心(Dining Services)以及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合作建成的。其建設任務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現代化的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集成化服務學習環境,致力于加強促進全校師生的教學和學習。
該學習共享空間位于學校主圖書館的二樓,總共占地34 500平方英尺。Ⅰ期投入約150萬美元,占地面積25 700平方英尺,在2004年4月到8月進行改建,并于2004年秋季學期開學時對外開放。Ⅱ期投入約80萬美元,占地8 800平方英尺,在2005年5月到8月改建,2005年秋季學期開學時對外開放[1]。
2 規劃過程
早在2000年該圖書館就計劃對二樓進行翻新改建,此后便著手對其圖書館的改建進行實證考察研究,他們認識到學習是個合作的過程,同時技術也參與其中,于是學校的寫作中心(Writing Center),學術技術中心(Academic Technology)以及學術發展中心(Academic Advancement Center)也加入到該計劃當中。2003年春季,該圖書館館長成立了Learning Commons規劃核心團隊(Core Team),團隊由圖書館副館長負責,包括來自學校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計算機服務中心(Computer Services),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的三方代表,以及一個來自設備規劃(Facilities Planning)處的項目經理[2]。該核心團隊制定了LC發展目標:
(1)最大限度的為用戶集中各種信息技術資源。
(2)為學生創建一個無縫的高效的服務環境。在該環境中,學生可以方便的獲得圖書館員、寫作指導教師以及技術人員的幫助。
(3)支持團隊學習和研究。傳統的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和教師都僅用于個人學習,現代學習側重于團隊合作以達到共同的目標,因此LC需要設計構建支持多人學習的物理和虛擬環境。
(4)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各種信息技術技能。
核心團隊還負責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同建筑師一起設計構建學習共享空間的實體;另一方面是構思當LC開放時這些設施如何發揮出作用的可操作性計劃。核心團隊起監督指導的作用,確保計劃按時進行,決定必需資源,解決核心問題,計劃經費的使用,尋求經費的贊助,以及對三方進行溝通聯結。從規劃實施的2003年4月到2004年9月以及LC開放的最初幾個月期間,核心團隊至少每周開一次會議。當遇到特殊問題時,會議會隨時召開。
另外還成立了一個功能團隊(functional team),該團隊由技術團隊(technology team),服務團隊(service team),溝通團隊(communications team)組成。許多功能團隊的成員都來自于核心團隊。功能團隊直接向核心團隊匯報工作。技術團隊主要負責計算機軟硬件的選擇,網絡管理,圖像管理,打印設備管理等等。服務團隊主要負責設計構建服務臺,人員的配置,安排各種培訓,以及LC開放時間的設置等。溝通團隊主要負責向學校師生宣傳學習共享空間,及其LC網站的管理更新等。
此外,還成立了一個Learning Commons咨詢委員會(Learning Commons Advisory Committee)。該委員會成員包括學校信息技術部門負責人,圖書館負責人,學校學術發展中心負責人,院系教師代表,以及學生顧問團體代表等。主要負責各方面的協調聯系以及動員等事務(見圖1)。
3 構成要素和服務內容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LC主要由14個要素組成:
(1)中央服務臺(Central Service Desk):該服務臺人員來自于圖書館和學校信息技術部門。為學生提供找書,數據庫的使用和軟硬件的技術幫助。另外,該處還有32臺筆記本電腦可以出借。
(2)計算機大廳(Computer Concourse):是LC最主要的信息技術服務組成部分。該區域有70臺電腦,電腦桌都非常寬大,除了常規的椅子另外還配置了40把折疊椅分散在大廳各處,以方便多個學生一起學習。每一臺電腦都安裝了多個授權軟件和應用工具,可以訪問所有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在該大廳內還安裝了自助打印機,復印機和掃描儀供學生使用。
(3)參考指導部(Reference and Instruction Department):該部門主要負責LC內的電子資源管理。另外,還在LC內放置了近兩萬冊參考書籍,包括百科全書,各種詞典,地圖集,號碼簿,統計資料等。該部門還和寫作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合作用以幫助解決學生在研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4)圖書館工作站(Library Workstations):24臺圖書館工作站分散在LC的各處,該工作站除了同計算機大廳的計算機一樣可以訪問所有電子資源外,它還安裝了配置校園許可協議的其他應用軟件。
(5)用戶休息學習區域(User Seating and Study Space):LC內設置了學習區和休息區。配置了多種類型座椅,包括個人學習桌,四人學習桌,沙發等。個人學習區,多人學習區和休息區相互之間是分隔開的,這樣可以互相不受影響。
(6)公共打印區(Public Printing):LC內有6臺打印機,圖書館和學校信息技術部門共同合作來管理其使用。LC內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聯網打印,每個學生每個月可以免費打印50頁,超出的部分則是每頁5美分。
(7)學生寫作中心(Student Writing Center):學校的寫作中心和圖書館合作參與了LC的構建。該寫作中心提供面對面寫作輔導和實時在線寫作輔導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均需要提前預約,免費向俄亥俄大學全體學生提供寫作指導。
(8)停車場入口(Parking Place Entrance):該區域是俄亥俄大學圖書館LC的一個特色,主要是為了體現LC對所有用戶的開放性。大的等離子顯示屏放在該區域滾動播放圖書館資源信息,講座培訓信息,學習室的預訂情況等。
(9)小組學習室(Group study Rooms):LC中有8個小組學習室。有共同研究項目的小組可以在該學習室中進行項目研究,并且可以尋求圖書館員和指導教師的幫助。該學習室最多可以容納8個人使用,里面配置了桌椅,白板,電源,網絡以及投影儀。
(10)報告廳(Presentation Room):該報告廳可以容納最多12個人來進行小組學習。除了有小組學習室的所有設備外,還配置了DVD,照相機以及可調節的燈光系統等。
(11)圖書館培訓室(Library Instruction Lab):圖書館的參考館員在其中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能方面的培訓。該培訓室配置了30臺工作站,兩臺投影儀等。座椅設計成階梯狀,以方便學生可以從各個角度看清培訓內容。當培訓室閑置時是對外開放的,這樣可以增加其中30臺電腦的使用率。
(12)自適應技術教室(Adaptive Technology Room):該教室主要是為殘障學生提供服務的,尤其是一些視力障礙的學生。電腦大尺寸屏幕,聲音輸出閱讀器,以及盲文打字都方便了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圖1 規劃過程
(13)多媒體中心(Multimedia Center):該中心為學校各年級學生和教師提供多媒體視聽學習和教學服務。該中心配置了12臺安裝各種多媒體軟件和相應外設的高端電腦,每臺電腦都可以和室內一臺投影儀連接用來做報告。
(14)咖啡廳(Café BiolioTech):在2005年創建LCⅡ期時,圖書館和學校餐飲服務中心合作建立了Café BiolioTech。該區域可以無線上網,學生可以一邊喝著咖啡吃著甜點,一邊上網看書。
4 取得成果
在LC開放之前,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用戶到館率,圖書出借率以及咨詢率都在逐年下降。原因在于如今的大學圖書館都致力于擴大收藏電子資源,用戶不在圖書館也可以使用圖書館的資源,因此越來越少的用戶踏足圖書館。LC開放以后,進入圖書館的用戶數量逐漸增多,用戶在館時間也延長。從2004年9月LC開放一年以來,圖書館用戶到館率增加了大約60%,LC的電腦使用率和群體學習室的出借率都非常高,有大約20個其他圖書館參觀了該LC。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從圖書館自助打印管理系統(P-Counter)中統計的數據可以大致反映出LC的使用率。P-Counter是由學校圖書館和信息技術中心合作聯合開發的一種自助打印管理系統,該系統在校園內的任何有自助打印機的地方(包括學校計算機實驗室,學生服務中心,圖書館LC,圖書館其他位置等)都遵循同一規則。每個學生都有惟一的ID,每月免費打印50頁,超過限額的為每頁5分,每個月賬單都回寄到學生宿舍。通過該系統可以清楚的了解學生已經使用過的免費打印頁數,有償打印的費用,以及在校園里什么位置打印的。但是卻不能從該系統中反映出讀者使用LC的其他服務情況,如寫作中心,團體研究室,以及參考咨詢服務等。
2006年2月,圖書館把2005年秋季學期的所有學生自助打印數據調出來,按照年級把在LC打印的學生數據統計出來,如下表:
5 啟 示
從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構建情況我們可以從中借鑒以下幾點:
5.1 重視前期規劃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研究教學與學習項目主任CritStuart在《學習共享空間規劃工具包》[3]中總結學習共享空間規劃成功的要素包括:應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的深入評價以加深人們對學習空間的理解,為IC規劃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應邀請外界專家審查IC規劃的可行性;使用不同的方法檢驗IC的效果;用戶與員工參與評價;在最后方案確定前需要征求意見和建議。建立學習共享空間前需要做詳細的前期規劃,以及調查研究用戶的具體需求。這是一個復雜與反復的過程,要強調服務創新滿足讀者需求,也要結合現有服務設施和條件,爭取以較低的投入獲得較好的服務效果。此外,還要充分考慮實施方案對未來發展的適應性,確保在運行過程,并能夠根據讀者的需求變化進行彈性調整。規劃過程大致包括項目決策、建設團隊的組建、愿景與目標的產生、用戶參與、評價以及規劃方案的最終形成等。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從計劃改建初期就成立了核心團隊(Core Team),該團隊起到核心監督作用,統領LC構建的全過程,制定構建目標與發展規劃。同時成立了功能團隊(Functional Team)由核心團隊領導,具體操作LC構建的細節過程。這種管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責任清晰。
5.2 多方協同合作,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習和研究
當代高校的教學模式正在經歷著從傳統灌輸式行為主義和近代頓悟式認知主義向現代協作式建構主義變革的過程。建構主義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強調學習的主動性、情境性、互動性和社會性,認為知識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如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效果不但取決于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也取決于學習情境、群組協作、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學習工具和資源的利用,以及學習環境等因素[4]。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服務并非由學校圖書館單獨提供,而是學校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計算機服務中心(Computer Services),餐飲服務中心(Dining Services),寫作中心(Writing Center),學術技術中心(Academic Technology)以及學術發展中心(Academic Advancement Center)都參與到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當中。各個部門既協同作業,又各自擔負不同的責任,致力于最大限度的共同促進讀者的學習和研究。這樣可以使用戶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不會因圖書館的部門劃分而出現學習過程的分割,從而促進學習效果最大化。
5.3 必要的政策和使用規定
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宗旨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各種資源使用的開放性和自主性,但是如不加以合理管理,公共資源就存在被濫用和破壞的風險,這就是IC悲劇(the Tragedy of IC)。為了防止在IC利用的過程中資源被濫用和無效率的消耗,我們應該強化IC的管理。因此,在IC的建設過程中,圖書館員應制定詳細的政策,規范IC的使用條款和規章制度。如對復印收取一定的費用以防止用戶無節制的濫用公共復印設備,對非學習和研究網站瀏覽加以限制,消除網站上不需要用的文件,確保資源的有效率和可獲得性,對用戶的存儲設備進行防病毒檢查等。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對有關資源的使用都做了相應的規定,如在技術服務方面規定了計算機中軟件的使用注意事項,公共打印設備的使用收費規定以及多媒體設施的使用內容規定等。
5.4 現代化的建筑設計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充分重視物理空間環境和內部人文環境的設計。裝潢有醒目的色彩,明亮的燈光,營造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寬大的工作臺,可移動折疊的椅子,可以靈活適應多人學習。透明玻璃分隔墻的使用。不僅可以表現出干凈現代化的外觀,另外可以使小組學習室、寫作中心、培訓教室等正在進行的活動內容一目了然,這樣恰好體現出學習的“開放性”特點。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一站式的服務中心和協作學習環境,虛擬環境和實體環境達到了完美統一。因此我國在建設LC時不僅需要相應的軟硬件設施還要配套大小合適,布局合理,環境幽雅,裝潢考究的館舍空間,從而融合人文關懷的理念。
5.5 評價體系
我國圖書館在建立學習共享空間時需要結合本館特質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實際的評價體系,用來明確哪些服務和設施需要改進,以期不斷提高用戶服務水平。根據ARL的調查報告,IC的質量評價體系中,采用日常信息反饋方法的占86%,發放正式反饋表的占57%,采用網上調查的占50%,問卷和網上調查相結合的占70%。
2004年1月9日,由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組織的一次關于IC構建的具體細節及早期建設經驗介紹的研討會中,北卡羅來納大學的Russ Bailey做了名為“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Commons”的專題報告,對IC的服務質量評價進行了理論研究[5]。
關于IC的評價,主要可以利用的評價方法與工具有:
①ARL基于“感知與期望”模型而開發的LibQUAL+TM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工具,LibQUAL把與圖書館服務質量相關的問題分成了若干層面, 每個層面由若干問題組成,針對每個問題,請用戶回答他所期望的服務水平、實際感知到的服務水平,以及最低可容忍的服務水平。每年LibQUAL的測評指標都有所變化,美國的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在2007年的LibQUAL問卷中,有服務影響(Service Affect)、信息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圖書館作為一個空間(Library as aplace)3個層面,22個問題[6]。
LibQUAL+TM的用戶調查采用的是網絡問卷調查方式,即通過隨機抽樣獲得不同用戶群的E-mail地址,利用E-mail群發工具向用戶發出邀請,鼓勵他們完成調查。
②用戶調查問卷法。通過設計科學的調查問卷,通過在IC物理空間里向用戶發放或者通過網絡填寫的方式,獲得用戶的使用信息。
③日常數據統計。對IC的入館率、咨詢問題類型、筆記本電腦等資源外借數據進行統計,并且在IC的虛擬空間利用上,IC的網頁訪問量、電子資源使用數據等進行分析。
④用戶的建議。在咨詢臺和IC網頁上設置讀者建議反饋渠道,通過面對面交流,或者由用戶填寫反饋表單的方式。注重工作人員特別是IC學生助理工作人員的建議。
此外還可以開發適合IC的新的評價方法[7]如文獻[8]則從學習角度出發,運用Chickering and Gameson(1991)的有效學習基準框架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IC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空間與服務5個主要方面。文章[9]闡釋了大學在技術基礎架構方面的四階段需求評估方法,技術基礎架構不單指硬件、軟件等,更泛指所需的人力、工序和政策。而IC構建的很大一部分在于技術的整合,因此,借鑒與研究這些已有的評估方法,對于完善和提高IC質量評估體系的科學化標準十分有益。
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采用了多種評價工具來評價LC的用戶滿意度以及改進LC的用戶建議。該大學圖書館在2005年參與了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發展起來的的LibQUAL調查。在該調查中的22個問題中得分最高的方面是“圖書館作為集體學習的交流空間”(得分是1.31),以及“圖書館是一個令人舒適的友好的開放的空間”(得分是0.93),由此可以看出學習共享空間至少在這兩方面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另外,在調查“圖書館作為一個安靜的個人學習空間”時,得分卻很低,只有0.5分。說明該圖書館在滿足了用戶集體學習的需求時,忽略了用戶個人學習的需求,需要改進個人學習空間的服務。另外,該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還做了單頁調查問卷和網上調查問卷,這些調查問卷都在一分鐘內可以回答完不會占用被調查者太多的時間。
6 結 語
學習共享空間(LC)是信息共享空間(IC)的延伸和深化,它的重心是從“教”到“學”,從“信息獲取”到“知識創造”,通過在協同學習的過程中把信息轉化成知識和智能。LC不是以圖書館為中心的,而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適應學習者不斷變化的學習任務。俄亥俄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是在原先圖書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改建的目的就是以學習為中心,最大限度促進讀者的協作學習和科學研究。雖然在某些功能上與信息共享空間相似,但是它更加強調圖書館和學校其他部門的跨部門合作,實現單一圖書館無法實現的功能,從而提供支持讀者的無障礙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http:∥www.library.ohiou.edu/serv/lc/index.html[EB].
[2]Schader,Barbara.Learning Commons: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ve Essentials.Oxford, England:Chandos Publishing,2008.
[3]Stuart C.ARL Learning Space Pre-Programming Tool Kit[EB/OL].http:∥www.arl.org/bm~doc/planning-a-learning space-tool-kit.pdf,2009-12-13.
[4]任樹懷,盛興軍.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4):20-26.
[5]Russ Bailey.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Commons[R].Information Commons 101:Nuts And Bolts Planning,2004.
[6]Cook C,Heath F,Thompson B,et al.LibQUAL+2007 survey duke university libraries[EB].http:∥library.duke.edu/about/assessment/libqual/libqual-docs/libqualduke2007surveyresults.pdf,2009-12-16.
[7]劉旬玲.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研究[學位論文][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8]Susan Beatty,Peggy White.Information Commons-Models for E-liter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J].Journal of E-Literacy,2005,(2):2-14.
[9]Spurlin,Joni E.Using Needs Assessment as a Holistic Means for Improving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R].Contributed by 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White Papers 3.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LI3012.pdf,2009-12-12.